外媒:英學者馬丁·雅克稱西方觀察中國老犯錯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11月13日電(遠達)全球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近日在接受新加坡媒體越洋電話專訪時,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他指出,西方人觀察中國老是犯錯,原因就是西方人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國,將源自西方的概念強加在中國頭上。

《聯合早報》高健康11月9日報導稱,馬丁·雅克受邀為本月27日「通商中國」與《聯合早報》聯辦的「名人演說系列」講座擔綱主講《中國——非一般強國》。

他在接受電話專訪時表示:「最令我厭煩的是,以彭定康(香港末代總督)為代表的英國人不斷強調『香港需要民主』,但事實是,英國統治香港155年,從沒在那裡實行過任何形式的民主,直到快把香港歸還中國前,才開始大談民主。」

這樣的言論,如果出自中國政府官員之口,可能不足為奇,但從馬丁·雅克這個英國人的口中講出來,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驚訝。

事實上,在香港「佔中」爆發兩天後的9月30日,馬丁·雅克已在英國《衛報》的專欄文章表達了上述觀點。在那篇題為《中國是香港的未來而非敵人》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國政府堅守「一國兩制」承諾,對待香港的方式可說是「輕聲細語」,他本人1998至2000年住在香港的三年裡,幾乎看不到中國行使主權的跡象:「我記得我只見過一面中國國旗。」

馬丁·雅克在接受本報長途電話專訪時補充,此次「佔中」運動,中國政府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和耐性,交由香港特區政府自行處理,反倒是美國和英國官員對事件高調表態。

「西方人以西方眼光看中國」

作為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的作者,馬丁·雅克對非議並不陌生,甚至已習以為常。該書在2009出版後迅速成為全球暢銷書,至今賣出逾35萬本。

馬丁·雅克在書中探討西方世界的衰落以及隨著中國崛起可能產生的世界新秩序,通過比對中國發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根本異同,總結出中國絕對不會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會選擇一條不同於西方世界的發展模式。

他受訪時也強調,西方人觀察中國老是犯錯,原因無他,就在於「西方人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國,將源自西方的概念如民族國家強加在中國頭上」。

現年69歲的馬丁·雅克坦言,以英國人的身份為中國政府「說好話」,肯定面對一些壓力,但他堅持己見,認為問題出在英國人本身:「他們對自己的殖民史一知半解,以為在英國統治下,殖民地擁有言論自由和民主,但事實上,除了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其他殖民地並沒有獲得過民主。」

他也贊同新加坡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上個月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出的看法,即西方媒體在報導香港時對中國政府存有偏見。

他指出,這種偏見確實根深蒂固,主要出於傲慢與無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總以為西方民主體制最優越,全世界都應採納,但隨著中國的崛起,這種惟我獨尊的思維正面對嚴重威脅,因為對民主和現代化的理解有了不同表述方式,變得更多元和具相對性。」

他在訪談中也重申,中國更多是一個「文明國家」(civilisation-state)而非「民族國家」(nation-state),它的文明延綿2000多年,但作為民族國家只有百多年歷史。民族國家是西方對現代國家的定義,特徵之一是以特定領土為疆域,但中國本身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超越了民族國家的概念,因此它在看待很多問題時仍採取文明眼光。

「中國是守紀律成員」

馬丁·雅克表示,中國將是一個不同於美國的強國,因為從歷史上看,它既不是殖民帝國,也不像美國或殖民時期的英國那樣強調軍事力量。

那麼,中國將成為一個怎樣的強國?

馬丁·雅克強調,觀察中國的崛起,必須記住這樣一個大背景,即世界已不再由只佔全球15%人口的西方主導,而是逐漸被其餘85%世界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取代,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代表。

他認為,作為美國塑造的國際體系的一分子,中國是個「守紀律的成員」,基本上認同現狀,但如有需要也會提出改變的建議或取而代之的方法,如近期倡議成立面向發展中國家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削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影響力。

《當中國統治世界》出版後獲得巨大成功,這也使馬丁·雅克一躍成為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這些年來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學府與學術機構演講。2010年,他在TED倫敦論壇主講《了解中國的崛起》,該網絡視頻至今已吸引超過180萬瀏覽人次。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9月4日,中共中央紀委向50名外國學者揭開神秘的面紗,馬丁·雅克是其中一名學者,他過後還受邀參與中紀委反腐在線訪談節目的錄製。

(編輯:周鳳梅)

延伸閱讀

美智庫稱中國須深化改革 成敗影響全球

外媒: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經濟規則

相關焦點

  • 英國劍橋大學知名研究員馬丁·雅克:中國不會成為西方想像的那樣
    近日,馬丁·雅克的「金句」又引起了大批網友的關注。「這些年來,大多數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是崛起,而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復興。」「如今的世界正在步入一個『中國化』的時代。」他眼中的「中國崛起」是什麼樣的?「中國化」該如何理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偏見源於何處?與中國「脫鉤」會有何種影響?馬丁·雅克在接受央視新聞的專訪中,對上述問題表達看法。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連發8推:西方失敗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侯佳欣】「西方失敗了(The West hasfailed.)。」當地時間12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連發8推,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雅克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等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雅克看來,東亞社會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然而西方社會並不承認這一點。「我們絕望地選擇忽視中國已經在我們潰敗的問題上取得成功(這個事實)。」
  • 馬丁·雅克很懂中國,但還是沒解釋清楚
    原創 文揚 觀察者網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
  • 海外專家談中國之治|馬丁·雅克: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經驗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導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日前在接受《參考消息》採訪時說,他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感到樂觀,認為中國能在全球治理方面給世界帶來新的經驗和啟示。馬丁·雅克是英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1945年出生於考文垂,在成為一名作家之前,還曾在新聞領域從業數十年。早在2009年,馬丁·雅克就在其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書中預測中國將走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獨特發展道路。這本書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銷量達35萬冊。
  • 馬丁·雅克:中國的治國方略獨具特色
    來源:人民網「中國的治國方略,獨具特色,儘管西方對其存有偏見,但中國的治理模式是十分有效的。」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4日在北京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他認為,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治國理政的新典範,也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全球連屏丨香港發展前景 什麼讓英國學者馬丁·雅克難以回答?
    對此,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在接受央視新聞專訪時表示,「一國兩制」是解決香港問題的好方法,涉港國安立法可以提升香港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香港問題的根源在於何處?香港的教育體系缺失了什麼?  馬丁·雅克:  我認為,特區政府面臨一個困難但非常必要的任務:如何讓港人在心中認同「一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強調「兩制」。
  • 馬丁·雅克:王岐山說必須解決不平等 否則中國社會無法繼續
    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數歐洲青年厭倦了西方文化。維基百科給馬丁·雅克的標籤是知名左翼學者,他也毫不諱言自己的左派立場。 在研究東亞經濟多年後,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2009年,一本《當中國統治世界》讓馬丁·雅克在世界名聲大噪。在TED大會上,他的演講《理解中國崛起》被觀看了200多萬次。
  • 英國學者馬丁 雅克:香港問題暴露出西方國家的虛偽性
    中國日報網7月4日電近日,英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指出,香港問題暴露出西方國家的虛偽性。  他表示,在2019年香港發生的一切暴力事件,西方國家都沒有出現任何批評的聲音,相反稱讚這些暴徒為英雄,鼓勵他們繼續這樣做。
  •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中國特區為...
    馬丁·雅克。受訪者供圖27年前的中國之行,給馬丁·雅克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時深圳的高樓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但已充滿生機,好似一個能量棒,吸引著大批年輕人。活力、創造力、冒險精神,全都集中在特區。」從那時起,他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馬丁·雅克是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問題系高級研究員、知名中國問題專家。
  • 外交部回應外媒稱中共黨員滲透西方機構: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
    【外交部回應外媒稱中共黨員滲透西方國家機構: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近日,英國、澳大利亞有媒體炒作稱,中共黨員已經滲透進入西方國家機構。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有關說法無外乎是個別反華分子對中國共產黨歇斯底裡抹黑和污衊,在邏輯上是荒謬的,事實上也根本站不住腳,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中國的主要特徵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來自於19世紀才剛剛成型的民族國家。西方一直試圖用西方的方式來理解中國,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 再訪: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所以,當「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訪談錄甫已發表,社會愕然一片,感到不可思議,完全顛覆了大家從教課書上得到的傳統觀念。當然,這裡面肯定不泛也有西方敵對勢力與漢奸文人的暗中推手有意為之。看看香港今日之亂象,不就很容易理解了嗎?
  • 視頻|劍橋學者馬丁·雅克:拒絕華為,跪舔美國,英國在倒退
    圍繞有關問題,觀察者網專訪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以下內容根據採訪視頻整理而成。【採訪/ 戴蘇越,翻譯整理/ 劉倩藜,視頻/ 吳志清】馬丁·雅克:我認為(英國)在5G問題上的立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加上英國前不久決定離開歐盟,正式脫歐最終定在2021年1月1日。大致來講,英國目前面臨兩方面情況。
  • 外媒關注習近平訪英: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文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英國時受到的盛大歡迎也是兩國關係友好的縮影。 關注中英400億英鎊大單 核電協議具裡程碑意義 除了聚焦習近平主席訪英的行程之外,眾多外媒對於中英籤署的總金額約400億英鎊(約合4000億元人民幣)大單十分關注,尤其是中國將在英國的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中投資60億英鎊,引發外媒矚目。
  • 中國學者能否「修訂」西方經濟學教科書?
    中國學者能否「修訂」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學者們想「修訂」他們學了多年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  「這種理論是對目前西方流行的正統經濟學分析框架的顛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張可雲說。  張可雲也對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經典的科斯定理提出異議。這條定理認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為零,市場機制會自動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託最優。在張可雲看來,如果考慮空間因素,該定理關於「資源配置自動達到最優」的表述就「站不住腳」。
  • 英媒稱中國聖誕節與西方大不同:年輕人購物時光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各地的城市閃爍著彩燈,酒店裝點著聖誕樹和金箔飾品,漂亮的雜誌封面上展示著各種節日美食。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三棵彩燈聖誕樹上掛著「歡慶」的英文條幅。這些都是中國人搞的。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7月22日,杜鋼建教授在首屆中國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上做「英語英人皆起源於古華夏」學術演講諸玄識教授在英國的研究和杜鋼建教授等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完全顛覆了現在為西方霸權主義服務的西方面對源遠流長燦爛的中國歷史而自慚形穢,於是就花了近500年時間偽造了西方歷史。法國神職學者約瑟夫·斯卡利傑(1540—1609年),他參照模仿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朝代帝王年表,建立了「聖經編年」及其整個歐洲各國歷史框架,把所有神話、傳說和杜撰當做史料填入其中,特別是「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古羅馬」就這樣產生了!
  • 英國封城 劍橋學者痛心連發8條推特:西方失敗了
    據環球網報導,當地時間12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連發8條推特,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雅克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等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雅克看來,東亞社會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然而西方社會並不承認這一點。
  • 海外看中國 | 「回頭看這一年,我認為他們對中國所做的是不光彩的!」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 「當我現在回頭看這一年,我認為,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所做的)是不光彩的(disgraceful)。」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談及全球疫情應對時,對某些西方國家無理攻擊中國的做法發出的感嘆。不久前,雅克在其優兔個人頻道發布了一條40多分鐘的視頻講話。
  • 英學者批「胡佛報告」誇大中國對英影響力
    20世紀50年代初,在圍繞「中國在亞洲步步進逼」這個可能性的辯論中,英國時任反對黨領導人克萊門特·艾德禮說:「他們(中國政府)有6.03億人要照顧,顯然這對任何政府來說都夠忙的了。」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項目高級諮詢研究員夏添恩3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時提到此事,稱圍繞中國在海外擴大影響力的又一輪辯論令人想到這句話。但他認為,「胡佛報告」誇大了中國對英的影響力。「胡佛報告」是上周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和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美國人應認識到中國在美的「滲透和影響」正產生越來越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