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13日電(遠達)全球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近日在接受新加坡媒體越洋電話專訪時,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他指出,西方人觀察中國老是犯錯,原因就是西方人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國,將源自西方的概念強加在中國頭上。
《聯合早報》高健康11月9日報導稱,馬丁·雅克受邀為本月27日「通商中國」與《聯合早報》聯辦的「名人演說系列」講座擔綱主講《中國——非一般強國》。
他在接受電話專訪時表示:「最令我厭煩的是,以彭定康(香港末代總督)為代表的英國人不斷強調『香港需要民主』,但事實是,英國統治香港155年,從沒在那裡實行過任何形式的民主,直到快把香港歸還中國前,才開始大談民主。」
這樣的言論,如果出自中國政府官員之口,可能不足為奇,但從馬丁·雅克這個英國人的口中講出來,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驚訝。
事實上,在香港「佔中」爆發兩天後的9月30日,馬丁·雅克已在英國《衛報》的專欄文章表達了上述觀點。在那篇題為《中國是香港的未來而非敵人》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國政府堅守「一國兩制」承諾,對待香港的方式可說是「輕聲細語」,他本人1998至2000年住在香港的三年裡,幾乎看不到中國行使主權的跡象:「我記得我只見過一面中國國旗。」
馬丁·雅克在接受本報長途電話專訪時補充,此次「佔中」運動,中國政府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和耐性,交由香港特區政府自行處理,反倒是美國和英國官員對事件高調表態。
「西方人以西方眼光看中國」
作為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的作者,馬丁·雅克對非議並不陌生,甚至已習以為常。該書在2009出版後迅速成為全球暢銷書,至今賣出逾35萬本。
馬丁·雅克在書中探討西方世界的衰落以及隨著中國崛起可能產生的世界新秩序,通過比對中國發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根本異同,總結出中國絕對不會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會選擇一條不同於西方世界的發展模式。
他受訪時也強調,西方人觀察中國老是犯錯,原因無他,就在於「西方人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國,將源自西方的概念如民族國家強加在中國頭上」。
現年69歲的馬丁·雅克坦言,以英國人的身份為中國政府「說好話」,肯定面對一些壓力,但他堅持己見,認為問題出在英國人本身:「他們對自己的殖民史一知半解,以為在英國統治下,殖民地擁有言論自由和民主,但事實上,除了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其他殖民地並沒有獲得過民主。」
他也贊同新加坡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上個月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出的看法,即西方媒體在報導香港時對中國政府存有偏見。
他指出,這種偏見確實根深蒂固,主要出於傲慢與無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總以為西方民主體制最優越,全世界都應採納,但隨著中國的崛起,這種惟我獨尊的思維正面對嚴重威脅,因為對民主和現代化的理解有了不同表述方式,變得更多元和具相對性。」
他在訪談中也重申,中國更多是一個「文明國家」(civilisation-state)而非「民族國家」(nation-state),它的文明延綿2000多年,但作為民族國家只有百多年歷史。民族國家是西方對現代國家的定義,特徵之一是以特定領土為疆域,但中國本身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超越了民族國家的概念,因此它在看待很多問題時仍採取文明眼光。
「中國是守紀律成員」
馬丁·雅克表示,中國將是一個不同於美國的強國,因為從歷史上看,它既不是殖民帝國,也不像美國或殖民時期的英國那樣強調軍事力量。
那麼,中國將成為一個怎樣的強國?
馬丁·雅克強調,觀察中國的崛起,必須記住這樣一個大背景,即世界已不再由只佔全球15%人口的西方主導,而是逐漸被其餘85%世界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取代,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代表。
他認為,作為美國塑造的國際體系的一分子,中國是個「守紀律的成員」,基本上認同現狀,但如有需要也會提出改變的建議或取而代之的方法,如近期倡議成立面向發展中國家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削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影響力。
《當中國統治世界》出版後獲得巨大成功,這也使馬丁·雅克一躍成為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這些年來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學府與學術機構演講。2010年,他在TED倫敦論壇主講《了解中國的崛起》,該網絡視頻至今已吸引超過180萬瀏覽人次。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9月4日,中共中央紀委向50名外國學者揭開神秘的面紗,馬丁·雅克是其中一名學者,他過後還受邀參與中紀委反腐在線訪談節目的錄製。
(編輯:周鳳梅)
延伸閱讀:
美智庫稱中國須深化改革 成敗影響全球
外媒: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經濟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