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逼著我們的孩子去自殺?教育的無力感和恐懼感讓父母四面楚歌

2020-09-05 丸子媽媽說育兒

誰逼著孩子自殺

某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5個中學生中就有1個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近些年,兒童自殺的新聞不在少數,只有出現這樣的新聞,父母們都會感到教育的無力感和深深地恐懼感。稍稍留意下,就會發現青少年自殺事件佔比不是一個小數據,而且這個數據每年都在發生變化,還處於增長的狀態。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童年通常都是一段奇妙輕鬆的時光,不像成人那樣有那麼多的壓力和負擔。但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壓力。比如:父母離異;校園霸凌;情感糾紛;學業壓力;家庭暴力等等。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他們也會面臨著各種壓力和困難,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就很容易被情緒打敗而被擊垮。

種種案例

8月22日,瀘縣玉蟾街道藍山郡小區發生一起墜樓事件。15歲的曾某從該小區25樓跳下,將樓下試圖接住女兒的父親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發生一起學生墜亡事件。只因當天下午的課程補考中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沒收試卷。

9歲男孩因為撞壞了學校的玻璃,害怕父母的責罰,寫下遺書跳樓自殺。

......

這些案例個個觸目驚心,讓人不禁感慨,到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孩子的心理太過脆弱?

在美國,自殺是所有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計劃過自殺的孩子不在少數。可見,脆弱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孩子,而是世界性的問題。

面對孩子自殺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最讓父母不明白的是,承受壓力最多的人是父母,負重前行的也是父母,而孩子呢?乳臭未乾,還不懂得什麼是生死,卻能做出自殺這樣的選擇。

瞿秋白說:「本來,生命只有一次,對於誰都是寶貴的。」經歷過生死的人,愈發珍惜生命。

我的外婆長年生病,身體的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每年都要吃很多的藥,那會身體還算硬朗的時候,總是想著早點走了。可真到了身體不行的時候,求生欲望越發強烈,經歷過死亡的可怕,才會珍惜活著的美好。

對於很多孩子而言,他們有的可能都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還不懂死亡的可怕。中國人很忌諱討論生死,尤其不願意與孩子談論生死的問題,總是覺得不吉利,從而忽視對孩子的「生死」教育。

生命正如愛情一樣,只有等到我們要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光陰。在與孩子交流時,不用特意去避諱這樣的話題,「不知死,焉知生」。

心理承受能力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常常是被忽視的重要內容。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只重視物質上的滿足,而輕視品德上的教育。

生活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懂感恩父母的恩情。

這樣身處溫室的孩子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挫折教育一直是專家提倡的教育方式,只有經歷過多次挫折、有堅強意志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才會強大。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利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養成的做法:

  1. 太過於寵溺孩子,不管孩子犯下多大的錯誤,都會耐心、溫柔地去回應;
  2. 看不到孩子哭鬧,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剛開始會勸說孩子,一旦孩子不停止哭鬧,便會大聲斥責;
  3. 對孩子的疼愛和關心較少,經常會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才這樣,你就是我全部的希望,你要一直和我在一起,一定要爭氣。」
  4. 滿足孩子一起無理的要求,不管孩子要什麼,總會很快的答應;
  5.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吵架的內容總是牽扯到孩子;
  6. 父母經常會感到焦慮,對孩子也總是杞人憂天;
  7. 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替孩子解決,不給孩子解釋、解決的時間。

說到底,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普遍要高於父親的陪伴時間,所以母親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孩子情緒。媽媽一旦焦慮情緒過重,生活的緊張及抑鬱氣氛就會加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

孩子的良好情緒來自媽媽穩定的情緒,而媽媽是孩子情感表達的導師,是幫助孩子疏通情緒的良師益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們在做他們在學,我們提供給他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成長,每個孩子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中。

懷胎十月,其中的辛苦媽媽們都有所體會,我們忍受了這麼大的痛苦把孩子生出來,只求孩子平安、健康。

為人父母是不需要考試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保護孩子安全、培養孩子成人、教導孩子成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懂得感恩生活、敬畏生命。所以,我們在考慮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做好孩子的心理維護和生理健康。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溫床,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怪獸」,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培養好強大的內心世界和強壯的身體素質,在打怪升級的道路上一路斬妖除魔。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期話題互動:你認為孩子心理脆弱,主要是哪方面的原因?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兒童自殺頻發,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本該像種子和蓓蕾一樣,充滿熱情、希望和無限生機。當他決定要去死的瞬間,心裡該經歷了怎樣的絕望?真的只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太玻璃心嗎?背後是不是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2019》顯示,兒童自殺原因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其次是早戀(22.7%),第三大原因是父母離異(13.6%)。
  • 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恐懼和不安全感,基本上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一點,今天寫文章,有點恐懼就怕寫不好,只不過沒關係了,只要多嘗試幾次就可以了。不光你我,有太多的人飽受著恐懼感的折磨,他們恐懼將來,恐懼工作帶來的壓力,恐懼無力養家,總是擔心會流落街頭。
  • 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父母必看】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麼啊,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在輕鬆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這會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小小年紀就充滿著競爭感和焦慮感,一旦沒有別人好就壓力山大;當孩子狀態不好父母還逼著寫作業時,孩子對學習僅存不多的興趣也被磨沒了;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當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卻一臉嘲諷「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
  • 考試失敗後自殺:這些組團自殺的孩子,連後果都想好了
    很多人會認為:「那些選擇自殺的孩子,應該是:脆弱、偏激、做事衝動的,他們和心理健康的人看上去不一樣,一碰到挫折就會要死要活,根本不考慮後果。」作為局外人,我們清楚知道死解決不了問題,明白只有活下來才有希望。但我們不是自殺者,不能體會他們的無奈和絕望。用自己的世界觀,去評判別人的故事,是不合適的。
  • 沒有天生想去自殺的孩子,只有後天讓孩子自殺的教育
    因為我家孩子不願意回學校上學的問題,我最近看了很多關於孩子自殺的新聞,關注了很多孩子教育的問題,也讀了一些課程,亦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厭學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在疫情期間上網課開始,因為沉迷網絡,導致沒有認真在網上學習,甚至說是假學習,整整三個多月在浪費,導致五月開課後發現自己一竅不通,完全跟不上去。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如果出現了學生因為考試作弊、論文不能過等事件都以自殘、自殺等極端方式解決問題,那作為老師,以後誰還敢管的嚴?誰還敢冒著學生的「生命危險」去捍衛規則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老師,如果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可能引起學生的過激行為,擔心家長是否會投訴自己,那還如何安心「傳道、授業、解惑」呢?
  • 孩子小小就被逼著學習,心急的父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今天帶閨女去超市玩,閨女一如既往上三樓兒童玩具區玩積木。當閨女在認真拼房子的時候,我坐在一旁挑戰學習強國的答題。沒多久,有個男孩和他的媽媽也過來了,小男孩很小,大概兩歲這樣。走到玩具區他想玩積木,但媽媽不讓。媽媽讓小男孩坐在玩具區旁邊的椅子上等她,然後去旁邊的書架拿了一本兒童讀物過來給孩子看,讓孩子認字。
  • 孩子自殺引發的思考: 讓我們對每一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道理也許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懂,但對於那些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也許是懵懵懂懂的。我們暫且先不說什麼大道理,請看看下面這些事例再去討論吧!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訓斥後,從樓上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沒有完成作業被老師點名批評,最終承受不了壓力,從15樓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
  • 孩子的教育,學校和父母,誰的責任更大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遇到這麼個問題,孩子交給學校孩子教育不好,那就是學校的責任,家長不承擔任何後果。我認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而且極其錯誤的。孩子的教育不能單方面的獨立的去看,而是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知這件事情。那麼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明確什麼樣的教育算成功。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模式就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是成功的孩子。
  • 厭學、自殺、抑鬱…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
    我們面對著幾個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會住精神病院,他們網絡成癮,焦慮,強迫,他們和父母關係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問題,父母有勇氣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見真的沒有辦法收拾了。
  • 誰逼著孩子提前學習?
    上學,放學,課外班,大人孩子每一天都忙得團團轉。這壓力從何而來:父母對孩子期待高?是課本越來越難嗎?還是課外班越報越多嗎?所以拉杆書包出現在校園裡,像一個小型的行李箱裡面塞滿了書本和練習冊。學習的課程難度加大。論壇裡總有人說課本不難,只要跟著老師學會學會。這是專家的看法,實際情況是隨著教材的改革,難度確實在加大,教學一線的老師和學生都有同感。
  • 濟南大千教育青春期叛逆:孩子厭學的3大真正原因?
    ,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儼然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麼啊,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在輕鬆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當孩子放學到家,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幾分啊?第幾名啊?最高分幾分啊?」
  • 管控著孩子逼迫孩子自殺?這樣的父母誰都不喜歡
    而且他的孩子的成績都非常的優秀,並且在學校裡也算是排得上名號,不過這只是看起來的那麼美好,其實她和孩子之間存在的問題早就已經堆砌如山了,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疑惑,這是為什麼呢?小李的兒子早就已經患上了社交恐懼症,他的女兒情緒失控,差一點嘗試自殺後來一雙,兒女全部都選擇了退學,明明成績非常好的兩個孩子為什麼會選擇退學呢?這就是因為小李的教育方式有極大的問題。
  • 北大女學霸自殺,是情感綁架嗎?父母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
    文章摘要北大女學霸為什麼自殺?父母在培養孩子學習的同時,怎麼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父母眼中的優秀的孩子、自信美麗對未來充滿著憧憬的女孩自暴自棄,選擇離開自己的親人和戀人?據南方周末調查報導,包麗自殺前,受到男友的精神控制,其男友牟林翰向包麗提出過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產留下病歷單、做絕育手術等要求,做出這些過分要求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包麗不是處女。
  • 面對孩子的「恐懼感」,家長不再用「別怕」,簡單三步來處理
    誰知道小青看到恐龍的靠近,非常的害怕,連忙躲在媽媽的身後。「恐龍先生」想要摸摸小青的頭,誰知道這個動作讓小青直接哭了出來,崩潰了。劉小姐連忙安撫孩子:「別怕別怕!恐龍先生想和你玩!這是假的,不用害怕!」雖然小青的情緒暫時過去了,但是當小青再次看到恐龍的形象時,他開始逃避、躲避、哭鬧。劉小姐多次嘗試開導孩子,但還是沒有多大的用處。
  • 為什麼家長要逼著孩子成長?引導孩子遵從內心選擇,才是教育成功
    為什麼有些家長寧可孩子童年恨自己,也要逼著孩子成長? 曾經快樂教育橫空出世,被一些人看成了教育的範本。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似乎否定了快樂教育。 不過,有些父母卻又喊出了另外一個口號: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 教育最大的失敗:學生自殺!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那些逝去的生命告訴我們:教會孩子活下去,是教育的首要責任。花未開已殘,鳥未飛已殤。留下的是殘破的家庭,是此生一片陰霾的父母。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殘酷生活的打壓下潰不成軍?是愛的缺失?是心智的不成熟?都不是,又都有些關聯。
  • 每年十萬學生自殺,生命教育的缺失,讓父母悔不當初
    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請問有多少父母認認真真的跟孩子討論過:什麼是生命?死亡又意味著什麼?《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十萬青少年自殺,背後對應的是十萬個破碎的家庭。
  • 自殺 ? 每個孩子都應該好好上一堂「生死課」
    據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每年死於自殺的年輕人數量多於機動車事故。青少年自殺率的翻倍升高,不少高校開設「死亡教育課」的選修,曾有自殺念頭的學生上過該課後表示,確實能夠減少傷痛,放棄自殺的念頭。死亡教育課程包括些什麼?可回看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 如果孩子問你:死亡是什麼?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5-9歲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已經開始快速發展,他們已經開始逐漸去願意相信他們自己看到的。或者類似的問題時,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你一個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要不然就是告訴孩子:「爺爺睡著了」,其實父母的掩飾和迴避反倒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或者困惑,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 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博士David Fassler曾經表示:如果對學齡前孩子說「他睡著了」,「我們永遠失去了他」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困惑,甚至不敢晚上一個人睡覺(怕自己也一覺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