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5個中學生中就有1個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
近些年,兒童自殺的新聞不在少數,只有出現這樣的新聞,父母們都會感到教育的無力感和深深地恐懼感。稍稍留意下,就會發現青少年自殺事件佔比不是一個小數據,而且這個數據每年都在發生變化,還處於增長的狀態。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童年通常都是一段奇妙輕鬆的時光,不像成人那樣有那麼多的壓力和負擔。但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壓力。比如:父母離異;校園霸凌;情感糾紛;學業壓力;家庭暴力等等。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他們也會面臨著各種壓力和困難,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就很容易被情緒打敗而被擊垮。
8月22日,瀘縣玉蟾街道藍山郡小區發生一起墜樓事件。15歲的曾某從該小區25樓跳下,將樓下試圖接住女兒的父親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發生一起學生墜亡事件。只因當天下午的課程補考中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沒收試卷。
9歲男孩因為撞壞了學校的玻璃,害怕父母的責罰,寫下遺書跳樓自殺。
......
這些案例個個觸目驚心,讓人不禁感慨,到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孩子的心理太過脆弱?
在美國,自殺是所有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計劃過自殺的孩子不在少數。可見,脆弱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孩子,而是世界性的問題。
面對孩子自殺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最讓父母不明白的是,承受壓力最多的人是父母,負重前行的也是父母,而孩子呢?乳臭未乾,還不懂得什麼是生死,卻能做出自殺這樣的選擇。
瞿秋白說:「本來,生命只有一次,對於誰都是寶貴的。」經歷過生死的人,愈發珍惜生命。
我的外婆長年生病,身體的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每年都要吃很多的藥,那會身體還算硬朗的時候,總是想著早點走了。可真到了身體不行的時候,求生欲望越發強烈,經歷過死亡的可怕,才會珍惜活著的美好。
對於很多孩子而言,他們有的可能都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還不懂死亡的可怕。中國人很忌諱討論生死,尤其不願意與孩子談論生死的問題,總是覺得不吉利,從而忽視對孩子的「生死」教育。
生命正如愛情一樣,只有等到我們要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光陰。在與孩子交流時,不用特意去避諱這樣的話題,「不知死,焉知生」。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常常是被忽視的重要內容。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只重視物質上的滿足,而輕視品德上的教育。
生活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懂感恩父母的恩情。
這樣身處溫室的孩子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挫折教育一直是專家提倡的教育方式,只有經歷過多次挫折、有堅強意志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才會強大。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利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養成的做法:
說到底,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普遍要高於父親的陪伴時間,所以母親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孩子情緒。媽媽一旦焦慮情緒過重,生活的緊張及抑鬱氣氛就會加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
孩子的良好情緒來自媽媽穩定的情緒,而媽媽是孩子情感表達的導師,是幫助孩子疏通情緒的良師益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們在做他們在學,我們提供給他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成長,每個孩子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中。
懷胎十月,其中的辛苦媽媽們都有所體會,我們忍受了這麼大的痛苦把孩子生出來,只求孩子平安、健康。
為人父母是不需要考試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保護孩子安全、培養孩子成人、教導孩子成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懂得感恩生活、敬畏生命。所以,我們在考慮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做好孩子的心理維護和生理健康。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溫床,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怪獸」,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培養好強大的內心世界和強壯的身體素質,在打怪升級的道路上一路斬妖除魔。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