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

2020-12-20 風塵史者

「昨天世人看錯了我曹操,今天世人又看錯了我曹操,但是我還是我曹操」白臉的曹操早已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曹操所創下的豐功偉績足矣讓世人傳唱至今。

曹操生於公元115年,本名吉利,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一生信奉法家思想,並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

今人稱曹操為奸雄多因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的形象深入人心。世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這種不光彩的方式讓天下人痛恨。但是正因為曹操這種不光彩的謀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促進了北方統一。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卻不知道曹操三次下「求賢令」,一邊下達求賢令,一邊打壓腐朽世族。東漢末年,原本的人才選拔制度已經走向腐朽,親近的世族相互吹捧,對於晚輩不問學問只看出身,世族們相互推薦一般出身寒門的有才華子弟很難進入仕途。對此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個舉措改變了當時官場的腐敗之風。

對於真正有才華的人,曹操不計前嫌還會委以重任。文聘原本是劉表的手下,想和劉表完成一同報效國家,劉表死後跟了劉琮。劉琮投降曹操之後,文聘並未一同去歸降曹操,而是認為自己失職,未能保全荊州領土。最後曹操完全接管荊州之後,文聘才見曹操。面對曹操,文聘心中仍念舊主劉表,曹操深知文聘的才華,忠義才華與一身的人才曹操怎捨得降罪,不但沒有降罪反而委以重任,之後文聘在擔任江夏太守時有進攻討伐關羽,面對孫權的進攻文聘採取疑兵之道擊敗孫權。由此可見曹操的慧眼識珠,對賢能的求賢若渴。

曹操對北方匈奴的治理,對北方的安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匈奴人南下歸順曹操,曹操擔心匈奴人實力得到穩固之後對北方造成威脅,於是扣留了呼廚泉單于,並派右賢王去匈奴擔任監國。並且將匈奴分為了五個部分,分別被安排在了今天的陝西、河北、山西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漢化,為北方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之所以有實力討伐各路諸侯,與其在經濟上實行吞天政策。曹操將黃巾起義後戰敗勢力分為幾部分,一些重要的頭目殺死後將一些身強體壯的士兵分別納入各處軍隊,對於老弱殘軍則派去開荒種田,並對前去耕田的士兵免除賦稅。曹操統治地區的對百姓減免賦稅,百姓在很短的時間就恢復了生產,這也讓長期戰亂的社會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

白臉的曹操雖已在一些世人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我們更應該正視歷史,倘若沒有曹操一生的鞠躬盡瘁,又哪來的三國之後司馬家族的一統天下。今人以史為鑑,更應該正視歷史。

相關焦點

  • 從「望梅止渴」中,看曹操到底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
    東漢時期流行評鑑人物,曹操還特意去請教過當時的一位著名點評家、同時也是月旦評的創始人——許邵 ,請他點評一下自己。得到的就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現在大家知道了嗎,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是來自於東漢末年著名點評家許邵之口。
  • 曹操到底是治世能臣還是亂世梟雄呢?這句話評價最精闢,令人嘆服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會對曹操的印象特別深刻,認為他是一個大大的奸雄,打著皇帝的旗號來提高自己的實力,消滅了大部分諸侯後,最後為自己的兒子篡漢成為魏帝做足了準備。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準確,當時最著名的有識人之明的汝南許劭準確的預言了曹操的一生:「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 曹操愴然流涕的兩個人,想成為他們,可終究是背道而馳了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那一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勾起了多少人的歷史情,這是一個亂世,卻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雄輩出的時代,智謀超群者有之、戰力卓越者有之、文治武功開疆拓土者亦有之,群星璀璨,而曹操無疑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顆流星,即使時光飛逝千百年,仍舊被後世之人所津津樂道。
  •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包拯《乞不用贓吏》:廉者,民之表也。也指作標記的木柱,《呂氏春秋·慎小》: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日置表於南門之外。阮元《疇人傳》: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還指石碑,《漢書》:千裡立表,萬裡連紀。下言於上亦曰表,如陳情表。諸葛亮《出師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亦有記載之義,如表勒指石記載;表載指記載。
  • 曾被貶成三國演義最大反派的曹操,究竟何時開始被「洗白」的?
    「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發現蜀國原來是個小勢力,魏國才是超級大國,所以便萌生了愛好強者的想法,畢竟在亂世中的第一大國,任誰不喜歡呢?
  • 復旦大學這一考古發現,讓世人知道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有多能忽悠!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我們了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從三國演義,或者是三國志等一些歷史資料,後世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非常多,不過往往是兩個極端,甚至歷史上還有一些專門形容形象曹操歷史形象的成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這些都是古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描述
  • 三國梟雄曹操,七次悲哭只有兩次真情流入?梟雄的心機你莫猜
    但是說到曹操,有記載的就有七次,總體比劉備還是堅強一點,其中一次哭袁紹、一次哭 陳宮 、一次哭荀攸,一次哭龐德,另外兩次都是為郭嘉和典韋而哭,都說曹操是梟雄,那麼這個梟雄怎麼可能輕易在大庭廣眾之下哭呢?他狠起來可是父親都不認的主呀,話說曹操父親曹嵩被人害了,他也沒有一點眼淚。怎麼就會為一個謀士和一個將士哭呢?而且是悲傷欲絕捶胸大哭那種,想必大家想想曹操那個哭的樣子肯定會覺得滑稽。
  • 曹操和蔡文姬,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趣事,暗戀一生卻愛而不得
    曹操和蔡文姬,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趣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南徵北戰,畢生志願就是統一天下。許劭曾經見過小時候的曹操,就稱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果不其然,曹操自從在老家起兵,挾天子令諸侯,統一北方,自領魏王,心存僭越之心,被天下人稱為是奸曹。除此之外,曹操一生中的第二大愛好就是女人啊。雖然栽過不少跟頭,但也沒有阻止曹阿瞞收集美女的野心。今天咱們來聊聊曹操和蔡文姬之間的故事。
  • 【部編版28】高中語文必修(上)作文素材7曹操
    二、名人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許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福建考生  京劇舞臺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裡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
  • 三國曹操父子的文學成就據說高不可攀,當時有誰可與之抗衡?
    如果《三國演義》以文學水平論高低,曹操父子三人絕對碾壓劉備、孫權和司馬懿,估計也只有「建安七子」和諸葛亮、周瑜可抗衡!直到董卓、袁紹、曹操、孫權等人開始了諸侯割據,對家國、志向的思發情感才由寂滅轉為活躍。在文學方面,開始進入真正的「文學自覺時代」,文人們不再為讚美、憂嘆本身而興發,開始擺脫經學、儒學獨立發展,播下百花齊放的種子。曹操和曹丕的詩風趨於一致,風格沉穩雄壯,體現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 史上第一個謀權篡位的奸相,曹操與他比是小巫見大巫
    作為東漢丞相,曹操之奸在史上可謂赫赫有名。據《後漢書·許劭傳》記載,東漢末年著名評論家許劭曾這樣當面評價曹操:「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而在《異同雜語》、《三國演義》等書中也稱他是「亂世之奸雄也」。但曹操謀權奪政卻不敢篡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史上第一個真正謀權篡位的國相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這個國相就是曾讓夏朝險遭覆滅的寒浞。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
  • 誰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曹操評價他:吾之子房!
    在三國亂世,人才就更重要了。所以,曹操才頒布「唯才是舉」的政策,石破天驚的打破了當時官員選拔傳統。正因為手下人才濟濟,所以弱小的曹操,才能擊敗兵多將廣的袁紹,從而統一北方。關於曹操手下的人才,想必大家都能說出一兩個,比如郭嘉、賈詡、程昱、戲志才、荀攸、劉曄、司馬懿、荀彧等。那麼,問題來了,誰才算曹操手下第一謀士呢?對於這一個問題,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會選擇郭嘉!
  • 三國兩位梟雄都曾放心不下一個人,臨死前再三交代,差點改寫歷史
    三國兩位梟雄都曾放心不下一個人,臨死前再三交代,差點改寫歷史。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史籍記實劉備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志向弘遠,知人善用,弘毅寬厚,蓋有高祖之風,好漢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大公,古今少見。這麼兩位偉大的亂世好漢,他們的生平可謂傳奇,不成複製。
  • 曹操夢到三馬同槽,身為亂世梟雄,為何還讓70歲的司馬懿篡了基業
    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簡單的說就是是曹操聽聞司馬懿內心狹窄卻外表寬厚,善於猜忌,攻於權術。於是曹操親自檢驗了一下,發現司馬懿果然如傳聞一樣。後來曹操又夢見三匹馬在一個馬槽裡吃食,心裡很是厭惡。
  • 《短歌行》中見豪邁: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路歷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初定北方。從荀彧制定的北方戰略來看,曹操已得中原地區十之八九,已成霸業之氣候。在曹操眼中,天下尚有兩人需要解決:劉備與孫權。儘管此時的劉備,尚且寄寓在荊州,但曹操早已將他視作心腹大患。這是一位勁敵,就連意氣風發的周瑜,也稱其有「梟雄之姿」。
  •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我們錯怪他了
    曹操,亂世之梟雄,生性多疑,反覆無常,心狠手辣,冷血無情。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就曹操這樣一個冷血的梟雄竟然對幾百年前秦朝大將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深有感觸,他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那麼,蒙恬在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曹操為什麼每讀一次就哭一次,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