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世人看錯了我曹操,今天世人又看錯了我曹操,但是我還是我曹操」白臉的曹操早已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曹操所創下的豐功偉績足矣讓世人傳唱至今。
曹操生於公元115年,本名吉利,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一生信奉法家思想,並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
今人稱曹操為奸雄多因三國演義中將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的形象深入人心。世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這種不光彩的方式讓天下人痛恨。但是正因為曹操這種不光彩的謀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促進了北方統一。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卻不知道曹操三次下「求賢令」,一邊下達求賢令,一邊打壓腐朽世族。東漢末年,原本的人才選拔制度已經走向腐朽,親近的世族相互吹捧,對於晚輩不問學問只看出身,世族們相互推薦一般出身寒門的有才華子弟很難進入仕途。對此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個舉措改變了當時官場的腐敗之風。
對於真正有才華的人,曹操不計前嫌還會委以重任。文聘原本是劉表的手下,想和劉表完成一同報效國家,劉表死後跟了劉琮。劉琮投降曹操之後,文聘並未一同去歸降曹操,而是認為自己失職,未能保全荊州領土。最後曹操完全接管荊州之後,文聘才見曹操。面對曹操,文聘心中仍念舊主劉表,曹操深知文聘的才華,忠義才華與一身的人才曹操怎捨得降罪,不但沒有降罪反而委以重任,之後文聘在擔任江夏太守時有進攻討伐關羽,面對孫權的進攻文聘採取疑兵之道擊敗孫權。由此可見曹操的慧眼識珠,對賢能的求賢若渴。
曹操對北方匈奴的治理,對北方的安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匈奴人南下歸順曹操,曹操擔心匈奴人實力得到穩固之後對北方造成威脅,於是扣留了呼廚泉單于,並派右賢王去匈奴擔任監國。並且將匈奴分為了五個部分,分別被安排在了今天的陝西、河北、山西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被漢化,為北方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之所以有實力討伐各路諸侯,與其在經濟上實行吞天政策。曹操將黃巾起義後戰敗勢力分為幾部分,一些重要的頭目殺死後將一些身強體壯的士兵分別納入各處軍隊,對於老弱殘軍則派去開荒種田,並對前去耕田的士兵免除賦稅。曹操統治地區的對百姓減免賦稅,百姓在很短的時間就恢復了生產,這也讓長期戰亂的社會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
白臉的曹操雖已在一些世人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我們更應該正視歷史,倘若沒有曹操一生的鞠躬盡瘁,又哪來的三國之後司馬家族的一統天下。今人以史為鑑,更應該正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