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什麼?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屬於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總稱。在世界上隸屬於「漢文化圈」,往往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據此「概念」,中國文化往往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體系及文化流派.
因此,只在世界文化中及影響力或代表性中來提煉。比如有人說漢字代表中國文化,沒有錯,但是漢字僅僅是中國文化其中的一個分支或者基因,但代表中國文化的分支很多,比如陶瓷、茶葉、中醫、京劇、武術等。先從世界文化體系來看:
世界上有四大文化體系:
中國文化體系:包括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越南、新加坡等
印度文化體系:印度河斯裡蘭卡;
伊斯蘭文化體系:沙烏地阿拉伯、伊郎、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
希臘文化體系:1)拉丁文化體系:希臘、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2)日耳曼文化體系:德國、英國及中歐北歐國家等;
其實,原來世界上有六大文化體系:中國、印度、希臘、埃及、巴比倫、伊斯蘭。由於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歷史上是中斷的,濃縮成了四大流派文化體系。
其中中華文化體系不但對東亞的日本韓國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還對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包括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典型的歷史標誌就是——鄭和七下西洋,它擴大及加深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的文化傳播和地理輻射,從而形成了世界公認的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說到中國文化,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必須具備影響力、傳播力、廣泛性、認同性。筆者篩選出了四個:儒家思想、茶葉、中國功夫、中國圍棋及象棋,陶瓷也再熟悉不過且一帶而過。因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必須是具有廣泛的認同性、能夠讓世界各國容易接受、記住、並且持續性影響。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創立。
儒家思想上下五千年對於中國的影響是刻苦銘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政治、經濟、教育、處世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充分說明了以孔子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受到世界上廣泛的重視及崇仰;
孔子也被後世的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萬世師表。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仁:就是愛人。它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強調"德冶。
義:原指"宜",即行為要適合於"禮"。
禮: 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恕: 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寬恕、容忍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是表現和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應該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被視"為仁之本"。
節:氣節和節操。
恕: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
勇:指果斷勇敢;
讓:指謙讓與禮讓。謙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儒家思想之中庸之道影響中國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很多人在思想上、行為上、為人處世上、工作生活上等都會多多少少、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及左右。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它出自儒家文化的巨著《中庸》。中庸之道是生存大道,功成名就、生存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其中包含三層理論:
核心理論一:中不偏,庸不易。特指人生不偏離,不輕易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認為持之以恆是成功之道。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就是其中道理;
核心理論二: 中正、平和。強調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喜、怒、哀、樂不能太過激。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長期保持敬重之心、敬畏之心,那麼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能夠長久。
核心理論三: 中是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個有用之人,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是善良美好的天,人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要求自發修養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的境界。
古人的"聖人不動情";就是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始終處於平靜祥和的狀態,也就是「中」的情緒狀態。若動情也始終要用平靜祥和的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左右。達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標準。
中國文化聖人曰:順勢而為。無為而治。唯物辯證法強調處理任何問題要以調和的方式、有時採取折中的方法,儘量達到平和有效地解決。
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比如做事情不要過激,槍打出頭鳥、隨大流、差不多就行、可以了、看看人家都去了嗎?等等,中庸之道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各個方面。
二、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化。全球目前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喜愛中國茶文化。雖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是對於的中國茶文化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博大精深的禮儀甚為推寵。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至今有4700多年,中國茶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各地。
中國茶源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中國茶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磨滅的一朵奇葩。
中國茶也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普通的、最受歡迎、最健康的綠色飲料,並且中國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
從1717年起,茶葉漸成為中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1890年代前,茶葉在中國的出口商品中始終名列第一,英國是中國茶葉出口的主要國家。
中國茶文化,深深影響著世界各國並且與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人文相結合,從而演化成了許許多多的不同茶文化。比如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摩洛哥茶文化等等。
其中,名揚世界的日本茶道雖然源於日本本土、但深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在八世紀上半葉,日本從中國引進茶文化,並且原封不動照搬了中國貴族書院式茶道模式。 後來的日本茶道具有非常濃鬱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流派和禮儀。日本陳東達教授所著《飲茶縱橫談》中指出:「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功夫茶的飲法,稱為『蒸茶點前』,但世人鮮有知之者。」說明日本茶道來源於功夫茶道。
比如中國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廣東潮州的功夫茶 。並且有海外潮汕華僑還以"工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功夫茶也透示著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潮汕功夫茶情有獨鍾。周作人在《關於魯迅二、三事》一文中描述了魯迅泡功夫茶時的情景:「魯迅在寫作時,習慣隨時喝茶,又要開水。所以他的房裡,與別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還要火爐。再比如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也特別喜喝功夫茶。還有久居臺北的著名散文家梁實秋先生對潮汕功夫茶印象也十分深刻,國內名人學者喜愛及讚賞潮汕功夫茶的事例非常大。1962年著名作家老舍來汕品嘗功夫茶後,隨即出「品罷功夫茶几盞,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著名學者冼玉清教授在品嘗功夫茶後,讚賞:「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功夫茶與湯。此外,郭沫若、林語堂、周作人、季羨林、蔣子龍、何滿子等作家學者對功夫茶也有著很深的印象。
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茶成為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式。
英國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中國茶是中國四大發明外的第五大發明!全球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有50億人喜歡喝茶。80%的英國人每天喝茶,英國人茶葉的消費量、進口量居全球首位,英國人對於中國茶情有獨鍾!
美國是咖啡王國,但是美國有50%的人喝茶,美國市場上有數不勝數的中國烏龍茶、綠茶、紅茶等,但大都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普遍喝冷茶。
俄羅斯人非常喜歡喝中國茶,但是他們喜歡喝紅茶末。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就是中國茶葉的最大買家,中國茶葉出口量75%都賣給沙皇時期的俄國。
中國有幾千種茶,歷史悠久。中國十大名茶,是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巖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鐵觀音、六安瓜片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三、中國功夫。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武術在中國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中國武術三大武術發源地:一是少林寺、二是武當山、三是道教聖地峨眉山。
武術講求「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因此,「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門各派的準則。比如太極拳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因此,「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是通過八字決來鍛鍊心與身。
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歷史演變中深受中國文化中的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影響和滲透,並且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及運動模式 。
中國武術對於日本柔道的影響。據中日學者考證,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秀雄在《柔道入門》一書中說:「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柔術來源於中國唐代拳術,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體術、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競技項目的總稱。
明朝末年,在少林寺學過武術的陳元贇於十七世紀上半葉東渡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並且使柔道在日本受到廣泛歡迎及喜愛。
中國武術對於跆拳道的影響。跆拳道是朝鮮傳統武術。跆拳道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於韓國的民間自衛術,至今有1500多年的 歷史 。明代之前中國的武術就傳入朝鮮,尤其是在近代中國武術和日本武術的不斷傳輸、日本花郎道結合中國拳術及日本空手道等技術,融會貫通成獨特的朝鮮拳術,就是今天的跆拳道。
中國武術對於泰拳影響。泰拳是泰國的國技。深受泰國人喜愛的傳統的民族體育。泰拳的起源,主要是受到了中國古代技擊術的影響。泰國人的祖先大部分來自我國雲南省西南的傣族。因此,中國武術也隨著中國文化傳到泰國。經過泰國長時間篩選、提煉、融化而最終成今天獨具一格的泰拳。從泰拳中的肘技、腿技技擊招法來看的確與中國武術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充分證明泰拳來源於中國,並且深受中國武術影響。
中國武術是全世界的傳播及影響還應該特別感謝截拳道的貢獻! 中國武術雖然博大精深,但如果沒有截拳道的「廣告效應」,至今的影響及傳播沒有那麼快。
截拳道是美籍華人李小龍在20世紀60年代末獨創的現代技擊術——截拳道開創後立即蜚聲國際武壇!特別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系列「功夫片」轟動全球,並且在全球掀起「中國功夫熱」。
李小龍獨創截拳道,來源於他深受的中國武術文化的薰陶。他創造的截拳道來源於中國武術「以無法對有法,以無限對有限」等哲學原理,並且根據詠春拳的手法和訓練方法、戳腳拳中的腿法、且吸取了西方拳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武術特點,糅合中外武術的精華,自成一派成獨特技擊風格。
中華文化之下的中國武術具有很強的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綜合文化特性。中國武術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繫。特別是中國武術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哲學、體育、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逐步形成龐大的獨樹一幟的中國武術文化體系。
因此,中國文化大背景下的中國武術文化鮮明特性是它在全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國走向走向世界,中國武術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術是中國第一運動。中國武術是世界十大殺傷力最強烈的武功之一。雖然今天中國武術的技擊被弱化了,但是這都是一些「不學無術」之人沽名幹譽造成的,真正的武術大師根植於民間,譁眾取寵的大都是想出名、靠武術之名出人頭地的。
四、中國圍棋與象棋。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
圍棋蘊含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中葉後,日本的圍棋水平趕上中國,並在其後一百年間,日本的實力水平將中國遠遠拋在後面。
象棋與圍棋是國內兩大最流行的棋種。象棋流行於普通大眾之間,具有很強的普及性。民間大街小巷下象棋的比比皆是。圍棋大都流行於職業領域。
圍棋和象棋在很多思想上往往都是對立的。中國古代主要有三大主要思想,佛、道、儒。而象棋則是將儒家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的一種。圍棋有黑白兩子,一陰一陽。印證了道家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原理。
圍棋中,虛比實更重要,無比有更重要,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與儒家講究「入世」,而道家是「出世」,類似於「出家」,遠離社會,歸隱山林,與自然共生,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圍棋是自然規則的體現,幾乎無強加的條條框框。而象棋更類似是政治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山不容二虎是。而道家之圍棋更像經濟鬥爭無簡單勝敗之分。
據統計,中國象棋在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象棋起源於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提出,西洋棋也是中國人的創造。並且詳盡地分析了古代遊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佔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而西洋棋是目前在世界比較流行的一項棋類運動。中國象棋雖然流行差於西洋棋,但的的確確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國文化的代表非常多,分支也很多,比如中國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是"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瓷器是精美絕倫的,完全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所以,對於中國文化的代表性每個人心中的也不盡相同,因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