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愛問問題的孩子更聰明,家長若輕信的話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2020-12-10 跟北房三間聊教育觀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通常是三至五歲)以後就總會纏著家長問各種「為什麼」。多數家長會覺得這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到了求知慾很強的年紀。甚至多數人覺得任由孩子提問家長耐心解答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這個想法打錯特錯。

愛問問題本身不是壞事,但是關鍵在於細節的處理,一旦處理不得當將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災難性」的打擊。那麼家長面對孩子的發問應當注意什麼細節呢?

先從問題的本身入手

孩子問的問題通常不會脫離以下幾個信息來源:

通過自己觀察和感受:比如人的耳朵為什麼一邊一個,不是和眼睛一樣長在同一個面?小狗為什麼喜歡讓人給它撓痒痒?下雨的時候水是怎麼跑到天上去的?通過媒介獲取知識點:比如書本上說北極熊如果不下冰水裡待著會在冰天雪地裡熱死;電視上演點燈是通過電流產生亮度;網上看到火箭升空;學校聽老師講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繞著地球轉等等。道聽途說的半截知識點:比如電視裡正在播放新聞,結果只聽了後半句把關鍵的前半句丟失了;再比如孩子之間玩耍一些添油加醋的內容大家以訛傳訛;把神話故事的劇情當真。

當孩子問家長問題的時候,家長先不要馬上不假思索的回答,而是一定要先問及孩子關於他的問題出處來源是什麼。不要小看這個細節,這個簡單的動作目的是讓孩子可以重溫一下自己之前學的內容,在回憶的過程中產生聯想,這樣會更加的有助於孩子對知識的消化。

如果孩子的回答屬於第三種「道聽途說」的話,家長此刻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先讓孩子把之前的情景描述出來,之後家長再給孩子進行補充和回答,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一個否定的結果。因為孩子描述過情景之後,家長再否定會讓孩子對於知識有一種獨立的認識。

問題解決了出處,接下來就是關於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了。並不是所有的回答都會幫助孩子漲知識,有些回答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

家長回答孩子問題的大忌有哪些

一、所有的問題都要回答:

有時候孩子問問題並不是真的求知慾而就是跟家長開個玩笑,比如孩子會問家長屁為什麼會是臭的。我相信很多孩子這麼問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真的去塌下心研究人的屁而目的就是跟家長逗悶子。

假如家長這個時候也耐心回答,會讓孩子養成拒絕獨立思考一遇到問題就開始問別人與求助別人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越來越差,就算別人幫助了他,下次這件事該怎麼做他依然不會。家長如果培養出孩子這種習慣,對於孩子的將來一定是災難。

二、問題馬上回答,而沒採用跟孩子討論的方式:

面對孩子問問題,家長如果直接回答,孩子就會養成大事小事都問別人的習慣,所以孩子既然問了,家長應當先問問孩子怎麼看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先思考,把自己想法表達出來以後家長再根據孩子的觀點去討論問題。

三、自己本來不會卻對孩子胡說八道:

這種欺騙行為的危害就不必多說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會很輕易地相信父母的瞎話。父母只是為了一時敷衍當然不會蓄謀去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一再被父母敷衍將來也同樣會養成輕信別人的習慣。

總結

父母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應對孩子提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將來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如果不注重流程以及採用錯誤的方式應對,無疑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相關焦點

  • 家長們所堅信愛問問題的孩子更聰明,但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比如總是向家長問問題的孩子是否更聰明的問題就是如此,元芳你怎麼看?所以孩子好奇心強愛向家長提問「為什麼」並不作為是否聰明的參考依據。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愛提問是好事,於是給孩子各種耐心解答。如果家長朋友您也是這麼做的,那麼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孩子將來的麻煩大了。孩子總是問為什麼不是壞事,但是關鍵並不在於在於細節的處理,一旦處理不得當將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災難性」的打擊。所以細節方面家長處理不當的話,孩子非但聰明不起來,反而還會養成依賴別人的不良習慣。
  • 孩子反覆做一件事,原因在這裡,家長正確回應,孩子更聰明
    文丨果味童年時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發現孩子總是喜歡反覆做同一件事,家長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問題一天內問好幾遍:「媽媽你幾歲了?你叫什麼名字?」衣服扣子反覆解下來再扣上去;反覆地自言自語的說:「爸爸媽媽愛寶寶,爸爸媽媽喜歡寶寶。」
  • 孩子忽然說「莫名其妙」的話,裡面可能有隱情,父母千萬別大意
    有時候孩子忽然說「莫名其妙」的話,裡面卻有隱情,父母如果大意,可能會忽視其中的關鍵信息,甚至會發生難以預料的危險。消極的話當孩子對事物不感興趣,說一些消極話,比如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真是煩透了,我一點都不會,我太笨了等等,經常將錯誤怪罪在自己身上,對待別人也是小心翼翼,這些都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
  • 孩子愛問「為什麼」,答不上來的家長要學這招
    他們會對感興趣的事表現出強烈好奇心,通過不斷提問幫助自己認識和了解新事物。出於好奇心問的問題大部分是常識了解型,或者「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究求知型。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出於好奇,但有時候也會借著問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的提問就是上面說到的第3種。
  • 面對孩子提問,有問必答並非合格家長所為,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當孩子開始問父母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打開了潘多拉之盒,緊跟著父母就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就像是洪水決堤一樣如萬馬奔騰態勢朝自己襲來。但聽別人說孩子愛問問題是好事,愛問問題的孩子通常比一般孩子更聰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孩子愛問的為什麼,家長怎麼引導很重要,這個你也可以參考一下
    ,每一頁都有一個小問題,如果你仔細地閱讀,也一定能很快的找到答案。,若向人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每個孩子都有那麼一段時間,對什麼都好奇,所有的事情都愛問個為什麼,簡直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面對孩子爆棚的好奇心正是家長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和創新的一個好機會。
  • 家長提前教孩子做這幾件事情,讓孩子遠離危險,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而這幾件事情,家長越早教給孩子,孩子越懂得保護自己。這幾件事情可以總結為這幾個字:「我能」、「記住」、「不能」、「害怕」。當孩子從牙牙學語到到處滿地跑的時候,家長就應該開始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邊界感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家長首先可以做的第一件事為,讓孩子「記得」這些信息。
  • 「左撇子」的孩子比普通人更聰明?科學家:家長別把問題想複雜了
    平常大家都說「左撇子」的孩子要聰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身邊不乏有左撇子的人存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面對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好奇的,如果班級裡有這麼一個人存在,那他肯定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而且老師教學的時候,也都是照顧正常用右手寫字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用左手的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 天生話癆的孩子,家長妥善引導,比普通孩子更聰明
    天生話癆的孩子,家長妥善引導,比普通孩子更聰明!,我們解決的問題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的,為什麼我每次都講的時候就建議父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因為其實相同的問題放在不同父母的情況下,換做不同的父母,他解決的方式不一樣,解決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之所以有差距,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或者是自身的教育水平有差距,所以教育孩子來說的話,如果你想你特別重視教育孩子的話,那麼你提升自我教育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言歸正傳
  • 家長誤以為是「壞毛病」,實則暗示孩子智商高的4種特點
    等孩子出生之後,家長們格外的注意生長發育,不是報早教班就是在家輔導,總之能夠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家長總想試一試,不過,孩子未來聰不聰明,除了父母遺傳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家長們想知道孩子聰明不聰明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聰明孩子的特徵有哪些,趕緊對照一下吧!
  • 孩子有這4種特點,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等孩子出生之後,家長們格外的注意生長發育,不是報早教班就是在家輔導,總之能夠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家長總想試一試,不過,孩子未來聰不聰明,除了父母遺傳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家長們想知道孩子聰明不聰明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聰明孩子的特徵有哪些,趕緊對照一下吧!
  • 左撇子更聰明?三個國家科學家闢謠:左右手都能用的孩子更聰明
    左撇子和右撇子的一般認知能力沒有很大的不同,左右手都能用的孩子更聰明。用相關的科學來解釋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和手之間的聯繫其實是左半邊大腦支配這右半身的活動,它具有處理我們人類的語言能力和相關的思維推理的邏輯等功能;反之右半邊的大腦則是支配左半身的活動。
  • 3-4歲的孩子,多做這3件事培養邏輯思維,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等等相信家裡有三到四歲孩子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都會覺得孩子太煩了,明明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就這麼多事?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這個階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邏輯思維在逐步成型,發育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
  • 3-4歲的孩子,多做這3件事培養邏輯思維,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都會覺得孩子太煩了,明明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就這麼多事?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這個階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邏輯思維在逐步成型,發育的越好,孩子就越聰明。在這個階段父母們要做正確的引導,多做這四件事情,讓孩子的邏輯能力更清晰,變得更聰明!
  • 孩子「墜床」後,父母第一件事該做什麼?絕大部分家長都做錯了
    不過即便如此,墜床也並非一件小事,有些知識和細節還是需要廣大寶媽牢記的。 大部分家長在看到孩子墜床後,都會第一時間衝過抱起孩子,殊不知,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嚴重的話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看到這很多家長想必都是懵的。咋地,孩子都從床上摔下來了,不過去扶難道在一邊吃瓜?瞅著孩子難受?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每天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會更聰明
    孩子睡覺前1小時,家長堅持帶孩子做這三件事,孩子會更聰明1、帶孩子閱讀尼古拉斯是心理學教授曾在《大腦皮層》雜誌上發文稱:睡前看書可提高記憶力。睡眠期間,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不斷的「回放」。假如你實在是沒有空給孩子講故事的話,你可以給孩子買一套適合他年齡段的繪本,讓孩子自己看,怎麼說都比玩手機看電視強很多。(分享一套睡前《媽媽講故事》繪本給需要的家長朋友!)2、帶孩子情緒復盤家長們都想有個高情商的孩子,就不要錯過每天晚上孩子睡前的一小時,通過情緒復盤去提升孩子的情商。
  •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做錯了一件事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做錯了一件事在接觸到眾多的家長中,我發現不管是有多大的問題,他們與孩子之間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孩子與家長溝通困難。很多媽媽抱怨說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給他們說一句話,他們都不願意聽。在這些家長的描述中,這些孩子原本都是很聽話,很懂事的,不知道為何就變成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 孩子總愛問「為什麼」,我們該如何回應?父母這樣做,孩子更聰明
    經常把她問煩了就會說一句:我也不知道,以此來結束話題。聽她說完,我腦海中浮現出孩子原本興趣十足,結果對媽媽的回答和態度很失望的畫面。結果我們的回答好像並不令孩子滿意,反而把問題繞到動物和飛的關係上了。很明顯這樣的回答孩子不滿意,家長也不耐煩。同樣的問題,我們再來看一遍:「鳥為什麼會飛?」「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呀?」「因為鳥有翅膀呀」「那你想想還有什麼是有翅膀?」
  • 3歲寶寶愛問「為什麼」,家長這樣巧妙回答,讓孩子的思維更活躍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特別愛問為什麼,提問的問題更是包羅萬象,即使是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家長也很有可能沒有招架之力。這些看上去無釐頭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孩子總愛問「為什麼」,有經驗的家長這樣回答,孩子的思維更活躍
    黃姐家的兒子3歲了,黃姐說兒子最近總是喜歡問為什麼,就連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為什麼要吃飯,得知原因才肯吃飯。很多時候,黃姐都會耐心給孩子解答為什麼,但是有些時候實在是不懂如何給孩子解釋,黃姐面對自己也不懂的問題,就選擇敷衍應付一下,有時候孩子會發現媽媽不用心回答自己的問題, 就會表示抗議媽媽的敷衍了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