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通常是三至五歲)以後就總會纏著家長問各種「為什麼」。多數家長會覺得這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到了求知慾很強的年紀。甚至多數人覺得任由孩子提問家長耐心解答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這個想法打錯特錯。
愛問問題本身不是壞事,但是關鍵在於細節的處理,一旦處理不得當將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災難性」的打擊。那麼家長面對孩子的發問應當注意什麼細節呢?
先從問題的本身入手
孩子問的問題通常不會脫離以下幾個信息來源:
通過自己觀察和感受:比如人的耳朵為什麼一邊一個,不是和眼睛一樣長在同一個面?小狗為什麼喜歡讓人給它撓痒痒?下雨的時候水是怎麼跑到天上去的?通過媒介獲取知識點:比如書本上說北極熊如果不下冰水裡待著會在冰天雪地裡熱死;電視上演點燈是通過電流產生亮度;網上看到火箭升空;學校聽老師講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繞著地球轉等等。道聽途說的半截知識點:比如電視裡正在播放新聞,結果只聽了後半句把關鍵的前半句丟失了;再比如孩子之間玩耍一些添油加醋的內容大家以訛傳訛;把神話故事的劇情當真。
當孩子問家長問題的時候,家長先不要馬上不假思索的回答,而是一定要先問及孩子關於他的問題出處來源是什麼。不要小看這個細節,這個簡單的動作目的是讓孩子可以重溫一下自己之前學的內容,在回憶的過程中產生聯想,這樣會更加的有助於孩子對知識的消化。
如果孩子的回答屬於第三種「道聽途說」的話,家長此刻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先讓孩子把之前的情景描述出來,之後家長再給孩子進行補充和回答,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一個否定的結果。因為孩子描述過情景之後,家長再否定會讓孩子對於知識有一種獨立的認識。
問題解決了出處,接下來就是關於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了。並不是所有的回答都會幫助孩子漲知識,有些回答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
家長回答孩子問題的大忌有哪些
一、所有的問題都要回答:
有時候孩子問問題並不是真的求知慾而就是跟家長開個玩笑,比如孩子會問家長屁為什麼會是臭的。我相信很多孩子這麼問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真的去塌下心研究人的屁而目的就是跟家長逗悶子。
假如家長這個時候也耐心回答,會讓孩子養成拒絕獨立思考一遇到問題就開始問別人與求助別人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越來越差,就算別人幫助了他,下次這件事該怎麼做他依然不會。家長如果培養出孩子這種習慣,對於孩子的將來一定是災難。
二、問題馬上回答,而沒採用跟孩子討論的方式:
面對孩子問問題,家長如果直接回答,孩子就會養成大事小事都問別人的習慣,所以孩子既然問了,家長應當先問問孩子怎麼看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先思考,把自己想法表達出來以後家長再根據孩子的觀點去討論問題。
三、自己本來不會卻對孩子胡說八道:
這種欺騙行為的危害就不必多說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會很輕易地相信父母的瞎話。父母只是為了一時敷衍當然不會蓄謀去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一再被父母敷衍將來也同樣會養成輕信別人的習慣。
總結
父母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應對孩子提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將來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如果不注重流程以及採用錯誤的方式應對,無疑會毀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