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平安皮影的傳承

2020-12-19 青海省人民政府

  平安區屬於河湟地區的一部分。河湟地區主要是指青海東部黃河和湟水流域之間的廣闊區域,主要包括黃河流經的貴德、尖扎、化隆、循化,支流湟水流經的湟源、湟中、互助、平安、樂都、民和,以及湟水的支流大通河流經的門源、大通等縣。河湟區域屬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是青海的主要農業區,適宜居住,開發歷史悠久,處於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四種不同文化圈的交融地帶,這也造就了河湟在區域和歷史上文化上的邊緣性、融合性、多元性。河湟地區以漢族為主體,兼有藏、回、蒙、土、撒拉等5個世居少數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多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相互影響、相互攝取的特徵。每個民族一方面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延續自己獨立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還不斷吸收和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取長補短,凸顯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個性」的文化多元一體特性。這也使河湟文化成為青海最具多元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河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文化為主導,儒釋道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並存,呈現出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樣態。

  在河湟民間,皮影戲是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主要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河湟影戲,作為集民間美術、音樂、戲曲、文學為一體,具有河湟多元民族文化特徵的一種特殊的民間戲劇藝術,其呈現著河湟民眾特有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個典型例證。河湟影戲的演出形式短小精悍,唱詞為韻文化的「官板亂彈」,並且具有獨立的音樂和唱腔(俗稱「影子腔」),風格獨具,有句俗話說:「書三分,戲七分,全憑影子匠胡編弄。」這是河湟民眾對皮影戲的概括和總結。所謂書,指的是故事梗概,就是說皮影戲的唱詞沒有劇本,演唱藝人只要有個大概的故事情節,剩下的戲的內容全靠他運用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臨場即興發揮了。關於這個問題,上了年歲的老人都能津津樂道地說上一些異聞趣事。雖說是「胡編弄」,但因為有了這些「程式」,倒也不是無邊無際的「瞎胡編」,故事內容還是完整的。「一口唱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河湟影戲帶給了當地民眾無盡的歡樂。河湟影戲的原始創作來源於民間,它長期植根於高原各民族文化藝術的沃土中,汲取了豐富的民間藝術養料,藝人們在對生活的感悟中,通過藝術放大,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模式,構成造型、唱腔、表演的綜合藝術美,給觀眾以完美的藝術享受。在藝人與觀眾、神祇的直接交流互動中,通過即興的發揮使表演與創作融為一體,神人以和,從而完成了酬神還願、娛神悅己的文化功能。河湟影戲的魅力,在於它具有其他文藝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積澱於集體無意識的草根性特質,這種質樸的嫵媚,可以讓我們觸摸到普通民眾的特有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它對於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研究青海各民族民俗風情以及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河湟皮影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奧地利民間藝術團曾先後兩次來青海觀看過皮影戲演出,並邀請河湟影戲參加他們舉辦的「中國皮影藝術展覽」,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群眾文化消費的多元化,生活的快節奏化,使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受到現代藝術形式的巨大衝擊,加上它自身存在的半農半藝的落後形式等諸多方面的局限,後繼乏人,生存舉步維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河湟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人類精神文化遺產,其前景黯淡,已淡出了大部分年輕人的視域,不遠的將來,在現代媒體的衝擊和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它同已湮沒的其他民間藝術一樣,在社群文化記憶中呈現集體文化失憶或結構性的歷史失憶狀態,而皮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民眾生活制度和行為規範的內涵,是這些『內涵』上下傳承的基本載體」。載體不在,熔鑄於載體的社群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也將失其真義。河湟影戲作為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如何實現搶救、保護與傳承,如何與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活接軌,是一個值得深思研究的問題。所以,保護這一優秀的地方劇種已顯得刻不容緩,這也是一種社會的責任。

  河湟影戲調查研究始於近現代。20世紀80-90年代,隨著戲曲戲志、曲藝志等編撰工作的啟動,青海市縣文化部門的工作者對河湟影戲進行深入調查,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關於河湟影戲的原始文獻的整理來看,如青海省群眾藝術館、中國音樂家協會青海分會於1982年編的《青海皮影音樂》,對青海皮影音樂的唱腔、曲牌做了精要的概述和總結,石永於1989年匯集整理的《河湟皮影戲傳統唱詞詩篇選集》(手抄複印本)對河湟影戲唱詞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趙繼光主編的《河湟皮影》對河湟皮影藝術亦作了梗概的介紹,《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青海卷·皮影戲音樂》側重對河湟皮影音樂的介紹。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推動下,在政府部門的科學領導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河湟影戲的保護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並且在保護傳承、發展創新上已初見成效,河湟影戲迎來了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展露出蓬勃生機,挖掘出了新的越來越寬廣的發展前景。並以文化軟實力的姿態更好地為中華民族服務,更好地為當代的河湟民眾服務,從而讓這一藝術奇葩之花怒放於河湟大地上。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號召全社會共同參與,使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顯著。河湟影戲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政府部門、皮影藝人、廣大民眾熱切關注、積極參與、合力保護的自覺行動。河湟各市縣的政府文化工作部門,還有一些皮影藝人,均致力於對當地皮影藝術的保護工作,整理、出版了如《大通皮影》、《河湟皮影》等的著述。

  《平安皮影》應時代的呼喚,在海東市平安區文聯的辛苦努力下問世,無疑是一部凝聚區文聯及其工作人員集體智慧和辛勤工作的具有多重價值意義的著述。我作為一名民間文化研究人員,尤長期關注河湟影戲的保護傳承動態,應該說寫篇讀後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不避淺陋贅言數語,以表對平安區文聯的精神支持和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真情熱愛。

  《平安皮影》的編纂出版,可謂價值多重,意義重大。首先從現實意義來說:如後記開頭所言:「《平安皮影》這樣一本書的整理出版,應該是遲早要做的事情。」「……皮影事業後繼乏人,已經顯現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的極大危機,進行搶救性整理保存,是相關文化單位和人員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異常急迫的任務。」「這樣搶救性的工作,早做自然勝過遲做。」「現在,經過我們的搜集和整理,……使『平安皮影』這筆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能夠較大可能地保存下來,……」《平安皮影》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展示河湟民間文藝的精華,增強了當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能使人們從中喚起文化記憶,強化文化情感,加強文化保護傳承意識,增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覺。

  其次從學術價值看,也具有無可置疑的學科建設意義。《平安皮影》是平安區文聯及其工作人員通過腳踏實地的田野作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編纂科學,資料翔實,很具有史料價值,為民間文藝學、民俗文化學、民族音樂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可資採用的科學資料,在相關學科的資料學建設方面積累了科學紮實的文獻。

  有以上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我看好本書的編纂出版。從對平安皮影通過資料整理保存來進行保護傳承來看,書中整理的劇本和藝人小傳定是非常珍貴有效的保護途徑。平安皮影作為河湟影戲的一部分,整個演出在「請神—娛神—回神」的程序中體現了河湟民眾「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的「天人合一」思想及講求忠孝節義和勸善行善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平安皮影的內容和形式充分地反映了當地的民俗事象,是當地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祈福禳災、酬神還願的宗教俗信與寓教於樂中成為平安區民眾表達村落信仰、實現族群教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作為一種活態的河湟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我們如何自覺地將平安皮影放在一個「世俗的世界」裡與河湟當地民俗活動結合起來進行動態考察,創新性地實現現代化背景下平安皮影的再生成和再發展,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的問題。在此,我另贅言幾句:首先,要避免平安皮影發生「人在藝在,人去藝亡」的問題,必須保護好皮影藝人尤其是老藝人,努力培養新的接班人。其次,平安皮影的地方特色,是其賴以生存的內在條件,是區別於其他皮影戲的個性美,所以要保存、保護、傳承平安皮影的地方特色。再次,保護平安皮影的「生態環境」,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所謂平安皮影的「生態環境」,簡而言之,就是其得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即:民俗活動和人們的記憶。河湟地區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就是平安皮影的「生態環境」,是平安皮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平安皮影的「母體」。同時,尊重和正視平安皮影在民俗活動中的角色;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平安皮影,喚起平安區乃至全省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家鄉皮影戲的記憶和認同。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保持皮影戲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皮影戲的唱腔、音樂、影人、表演形式、劇目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改革,使他們與時俱進,能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平安皮影》將迎來平安區皮影戲保護嶄新的春天;唯願河湟影戲能在全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李玉英)

  

相關焦點

  • 遼寧盤錦皮影戲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非遺文明
    孩子們親手操作皮影人。(遼河晚報 記者 劉楊 攝)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明,將非遺保護與少年兒童教育有機銜接,叫響遼河口文化品牌。姚遠帶著5歲的兒子來到了展演現場,看著孩子興奮地看著表演,時而大聲歡呼,時而跟著皮影做動作,姚遠覺得這次活動真的沒白來。「皮影戲雖然古老,但特別有趣。孩子不僅從皮影戲裡學到了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傳承這門古老的藝術。我覺得這是孩子在課本裡學不到的知識,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希望以後能夠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孩子更多地了解非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姚遠說道。  「哇!
  • 曉談二十八期 | 皮影傳人範維國:非遺文化者的產業夢
    運營現狀:泰山皮影第一個非遺體驗館落地北京前門大街,與蘇繡、竹編、扎染等非遺藝術並列而設。2007年,泰山皮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年後被評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表演技藝,使泰山皮影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  如今的泰山皮影,越來越多地回歸觀眾的視野,而這與第六代、第七代傳承人範正安、範維國父子息息相關。彼時已過花甲之年的範正安,為泰山皮影傳承發展仍然奔走四方。
  • 非遺傳承:湘韻皮影-燈下的文化之旅
    長沙皮影屬於南派皮影一支。千百年來在湘楚大地上,廣為傳頌。長沙皮影表演《雙富貴》選段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沒有現代電子科技的炫目,在這方寸之間的舞臺上,皮影戲透露出的是它獨有的一種古樸的魅力。何志明13歲開始學習皮影,從事皮影演藝工作有42年的時間了。他最享受的時光,就是與三五好友一起受邀為村民家裡的喜事來演出。
  • 非遺進社區——青島市南區八大峽街道開展「傳承傳統文化 感受皮影...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0日訊為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11月10日上午,「非遺永流傳」社區教育傳統民俗公益講堂皮影雕刻程陽老師走進青島市南區八大峽街道挪莊社區,帶領社區居民一起動手製作皮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皮影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一談起皮影,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汪海燕便打開了話匣子:「學習皮影雕刻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別人總說我看起來柔弱,但是我一直有一股執拗的勁兒,不想讓父親失望,一定要把皮影雕刻學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正是出於對皮影戲的熱愛,當時年僅12歲的汪天穩拜名師學習皮影雕刻技藝。從「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設計稿、畫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在汪天穩手中日復一日地流淌了近50年之後,又傳到了他的女兒汪海燕手中。
  • 皮影藝術進校園 非遺文化潤童心
    張明星現場指導學生如何操縱皮影,展示創意皮影秀。學生上臺體驗操縱皮影。只見舞臺上一張幕布,燈影幢幢,皮影翩躚,藝人正在演繹皮影劇目《東郭先生和狼》,為學生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培訓中心特邀請瀏陽皮影傳承人張明星為學生帶來非遺文化體驗課程——皮影戲。在表演前,張老師進行了皮影知識講座,介紹了皮影戲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皮影的起源和傳承的現狀等,學生聽得聚精會神、饒有興致。
  • 皮影裡話故事 皮影外話傳承 創意設計傳承千年皮影古韻
    在參賽作品中,眾多湖湘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得具有湖湘元素的文創產品迅速風靡日常生活,銅官窯瓷器、黑金首飾、非遺手繪地圖、湘繡禮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作品,聆聽創作品背後的故事。 讓精彩設計變成生活用品,讓文化創意成為生活方式。
  • 「皮影王」秦禮剛原創皮影戲傳承非遺文化
    (蘭豔 陳凌 鄧煒奕)日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皮影戲大師秦禮剛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皮影戲藝術形式,在湖北工業大學演繹了一場原創皮影戲《鯰魚的傳說》。秦禮剛從事皮影表演40年,期間獲獎無數。兩隻手操作五個角色是秦禮剛的拿手絕活,最高記錄是兩隻手操作十個角色。2011年,他受法國布列塔尼孔子學院邀請,將皮影戲帶出國門,在法國巡迴演出12場。他的照片在劇院門口售賣,一張達到15歐元。除了除夕,秦禮剛每天都會唱上三個小時。
  • 神仙樹社區開展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
    1月14日,神仙樹社區攜手5A級社會組織玉成志願服務與研究中心(玉成書院)開展了第二屆非遺文化傳承月之「重溫國粹文化 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本次活動旨在提升社區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神仙樹社區黨委書記向明煜和30餘名轄區青少年及其家長參加了本次活動。
  • 非遺進校園 傳承育新人
    近日,第二屆全國民辦高等教育論壇在我市舉辦,一場由信陽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學生聯袂參與的非遺表演讓與會嘉賓耳目一新。 日前,第二屆民辦高等教育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50所高校的校長、專家學者齊聚信陽,交流經驗,謀劃未來。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嘉賓來到信陽學院信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館,觀摩非遺傳承人展示和學生傳承實踐活動。
  • 渭南皮影,如何能走出一條傳承保護發展創新之路
    此次文化藝術周,將舉辦華州皮影精品展覽,全國各地皮影代表作品與雕刻技藝展示,各流派皮影戲展演,學術論壇,華州非遺音樂、舞蹈、曲藝、戲曲類表演,群眾觀摩體驗等多項系列活動,以別開生面的角度,重新解讀華州皮影的風採,活動將持續至5月4日,也為五一假期渭南市華州區的文化旅遊市場帶來新的產品供給,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到華州皮影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 高觀皮影「母家班」,白色幕布後200多年的堅守與傳承
    高觀皮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兩百多年來,高觀皮影為劍門山區演繹了數以萬計的藝術精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和唐明皇幸蜀有關,表演者是農民也是藝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全靠師父親心傳口授……今天,我們走近高觀皮影市級傳承人母培德,聽他講述「母家班」在白色幕布後的堅守與傳承。
  • 皮影魯藝行 非遺長至歸·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年度成果展
    因而它是一種複合型的非遺保護項目類型,這無疑對我們所要進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皮影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對文獻的研究中,我們看到這種影戲人間的生動形式遍及海內外,早已成為人類文明的燈火,照亮著身外,溫暖著人性。我們也發現皮影戲的創新是個世界性問題,唯有創新才能傳承香火,才能延續血脈。集結號吹響之後,團隊面臨的是新的徵途,新的路徑。我們需要創作一部新戲來激發這個古老系統的活力,為這廣大的行業做一次「越獄」的示範。
  • 非遺皮影鬧新春 濃濃年味「最中國」
    凌源皮影戲公演凌源皮影戲公演此次演出為2019年凌源市春節文化系列活動,由凌源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主辦;凌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凌源市文化館承辦;凌源市皮影藝術中心負責演出。凌源市皮影藝術中心演出傳統皮影戲《聚虎山》,本團有團長劉景春、其女劉興梅、並邀請黃寶燕,李樹廣、張翠榮、張國青、白鳳金、王啟生參與演出,為期十天,每晚六點到八點,並通過火山與快手小視頻平臺同時直播。
  • 濟南皮影第五代傳承人李娟:為非遺注入新的生命
    在山東濟南,有一個李氏家族,他們世代致力於皮影戲的傳播與發展,讓濟南皮影一度成為泉城的一張名片。濟南皮影傳承到第五代,出現了第一位「女掌門」,她就是85後姑娘李娟。她的堅持和不懈努力為濟南皮影注入了新的生命,融入了新的時代特徵,也讓世界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民間傳承續「香火」 河北灤州皮影「活」起來
    兩名學生演唱,七八名學生在幕布後面手持竹棍操縱影人表演,這些來自灤縣龍山初級學校的小皮影藝人正在成為灤州皮影走出「絕唱」困境的民間傳承力量。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的主流之一,灤縣也被稱作「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皮影戲是一種流傳區域相當廣的民間戲曲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
  • 中國動畫人是時候再次向皮影、剪紙等非遺技藝學習了
    在學習西方多年之後,如今中國動畫人又把眼光轉回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和傳統技藝的表現方式,與「非遺」技藝的結合成了急迫又順理成章的事情。9月7日至8日上午,與會嘉賓按照剪紙、皮影、年畫三類項目,分別舉辦專題對話。8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畫、剪紙、皮影非遺項目傳承人代表、國內知名動漫製作公司負責人代表以及非遺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 喜訊,皮影大師秦禮剛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
    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雲夢皮影大師秦禮剛榮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我省僅兩人獲此殊榮。 雲夢皮影戲是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始於清中葉。 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
  • 通訊: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中新社合肥4月7日電 題:皖南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之路  作者 張俊  「只要有人會,只要有人看,老祖宗的手藝就不會丟。」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感慨萬千。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皖南皮影戲吸取了安徽南部地區民間小調、花鼓戲、繪畫和雕刻等民間藝術逐漸發展而來。
  • 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我市「我們的節日·活態非遺」系列活動...
    也正因如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幾千年,至今依舊代代守護、弘揚與傳承,比如蘭州鼓子、洮硯藝術、蘭州刻葫蘆、唐卡藝術等。在金城蘭州更是形成了以黃河文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為代表的蘭州非遺項目,它們承載著蘭州人民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 如何保護和弘揚好非遺文化?蘭州市不斷創新方式和載體,堅持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