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高考的去留與否似乎一直成為我們爭論不休的核心。
2017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提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改為選修」。這個提案一出,不用想自然是一枚重磅炸彈,李光宇認為,我國目前中小學的孩子們花在英語學習中的時間過多了。「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裡,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
我們整理各方觀點一起品一品。
反對方邏輯分析
反對觀點分析一:
全球化的統一大背景下,學習英語已經成為剛需,不可能弱化,如果取消了英語,怎麼去看學術期刊上的英文文獻之類的。
反對觀點分析二:
如果把英語高考考試取消了,自費學英語的成本將更高。取消之後,有錢人能學英語,窮孩子學英語的權利都沒有了。
反對觀點分析三:
是英語實際上在現今社會擁有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條,一旦高考取消英語考試,老百姓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會減弱,整條產業鏈必將遭受非常大的損失,也就是動了某些人利益的蛋糕。
反對觀點分析四:
對現在英語有優勢,其它科目略弱的各個階段學生,是一種利益嚴重打擊,經過多年努力在各種考試中積累的優勢地位明顯削弱。高考甚至會出現較大的變化,高考往往一分相差數以千萬計的人,取消科目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反對觀點分析五:
一旦「無用論」成立,對現有教育體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如:既然英語無用,難道數學幾何就有用了麼?有幾個我們工作後能用得上?物理就有用了麼?誰生活能用到牛頓三大定律工作?化學不是這樣麼?各種化合物的反應,在生活中有毛用?
反對觀點分析六:
你以為取消英語學生負擔就會減輕了麼,好天真,現有的教育體制只會把取消英語的時間轉移上其它科目,甚至為了拉大分差,提高難度。有區別麼?
再分析一下正方觀點
支持方分析一:
英語教育在我國中小學學科裡佔的比重過高,無形的增加了很多學生負擔重,而且基礎英語教學已脫離實際,造就了很多啞巴英語,或是學了很多外國人也答不對的英語,學術翻譯什麼的在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什麼問題,網上翻譯軟體一大把,很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摘要翻譯90%會用翻譯軟體,然後直接拷貝。
支持方分析二:
英語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必修,擋住無數偏科,英語不好的人求學之路,又有多少英語很弱的優秀人才被埋沒?英語對於很多國人來說沒有深入學習的必要,可以這樣:簡單口語必學,其他深化的研究留給喜歡他的人學吧!總不能為了全國萬分之一不到查外國文獻的人,讓所有人陪你學英語吧。
支持方分析三:
不光是高考,甚至考研,考博,可能沒有了「沒用」的數理化,依然要考英語,更讓很多人不解的是考也就算了,很多學科還要算小分,就算你總分超分數線很多,小分差一分也是不能錄取的。如很多藝術、設計類專業。這讓很多專業課極其優異,但英語不濟的考生抓狂。為什麼我畫個畫靈感悟性都不重要,英語卻必須好。
支持方分析四:
也有人提出學「無用」的數學幾何是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無用」的物理、化學等學科是掌握一些生活的常識架構。而英語在知識架構上和語文近似,沒有必要佔很高的比重。
支持方分析五:
我們不是否定英語,英語畢竟是使用率最廣的語言,確實也很有意義,不過在所有學科中屬於充分不必要條件。日常成為課程學習沒有問題,不過沒有必要參與各類考試。比如一些對外專業、翻譯、對英語有需求的專業,英語必須考,也應該考。剩下的有愛好就多學點,沒興趣的也不影響生活。好像我們日常美術、音樂課一樣(常生病的體育老師除外)從小學到大學都會學,是一種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更有對生活的延展性,調動有需求人的興趣,喜歡課後多學學,不喜歡上課聽聽也不是壞事。
這個話題似乎就沒有停下過。在今年兩會又有了新的聲音,北京市的全國人大代表唐海龍在兩會中發言,建議調整語文和英語在高考中的分數權重,突出我國母語應有的優勢和地位。唐海龍表示,我國現在急需突出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在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作為我國的通用語言,高考和中考中的語文總分至少要比其他外語學科提升20%,凸顯絕對優勢。
此言一出對於2020年這樣特殊的年份,我國在各個方面的成就,在國際上屢屢突顯的國際地位,不斷增長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比以往更多人的支持。
對於英語和國語在現今的應試教育中,您又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支持哪一方,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