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區別
【伏筆】
伏筆是指對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其作用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它為了前後照應,使讀者在看到後面情節後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閒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
【鋪墊】
鋪墊是為了突出後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託、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張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後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種烘託,一種陪襯。其實也是利用寫作手法中的烘託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或為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託。
1、從形式來看:
用作伏筆的,言語不多,有隱含性,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節」;用作鋪墊的,語句較多,可以鋪陳,如情節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現人物的景物環境描寫,它沒有隱含性,一看就知道是為了下文的鋪墊。
2、從運用來看:
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境景物他人,接著就寫主要人物。
3、從作用來看:
伏筆主要是謀篇布局即結構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嚴謹;鋪墊是寫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對主要內容起烘託作用,比如推動情節,為下文做鋪墊,突出人物等等。
答題術語:
1、鋪墊作用答題:通過對.的描寫,表現了..,為下文.做鋪墊,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做鋪墊:通過對這個皇帝喜歡穿新衣的描寫,表現了皇帝虛榮的心理,為下文皇帝沒穿衣服就出去做鋪墊,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2、伏筆作用答題:..表明(暗示).為下文埋下伏筆,使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嚴謹。
埋伏筆:借項鍊很爽快的答應暗示可能項鍊是假的,為下文還項鍊的時候朋友看都沒看埋下伏筆,使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嚴謹。
二、實例解析
《辭海》對伏筆的界定是:文學創作中描寫、敘述的一種手法,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這種手法有助於全文達到(收到)結構謹嚴,情節發展合理的的效果。
我認為,所謂伏筆,就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牆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 ,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都德的《最後一課》,文章開始寫小佛朗士上學路上看到許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麼,並且交代最近一些壞消息都是從那兒傳出來的,作者還順便列舉幾例,如徵發啊,打仗啊等等。那麼今天是什麼消息呢,小佛朗士沒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暫不交代,我們讀者也不知道。任情節向前發展,待到上課時,韓麥爾先生宣布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阿爾薩斯和絡林已被普魯士士兵侵佔,韓麥爾,小佛朗士他們就要淪為亡國奴時,小佛朗士恍然大悟為什麼布告牌前會有那麼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麼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設置伏筆,往往使情節波瀾起伏,跌宕。
《項鍊》一文對結尾處「項鍊是贗品」這一結局的「暗示」,卻起了另外一種作用。
作者為了使情節更加震撼人心,著意安排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為使這一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給了必要的暗示:佛來思節夫人把項鍊收藏在很顯眼的地方,暗示它並不貴重;珠寶店老闆稱: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項鍊,也為項鍊是贗品這一結局留下餘地。而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於「襯託」結尾的「意外」,而僅僅在於使這「意外」的結尾更加「合乎情理」。這正是伏筆的作用。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引子「林教頭滄州遇舊知」中插敘林衝、李小二對話,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點明林衝與高俅的尖銳矛盾,說明林、李親密關係,實際也留下李小二感恩圖報的伏筆。
又如:「老軍指壁上掛一個大葫蘆,說道:『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場投東大路去,走三二裡便有市井』」。寫老軍絮叨之態,閒帶出葫蘆,當時看是為了買酒,實則是為了引出山神廟。
「便去包裹裡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看時只道天寒手冷,實則是為後來殺人時可立即使槍埋下伏筆。
林衝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衝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伏筆最需要藝術技巧的鋪墊,伏筆的妙處在於一個「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跡。沽酒禦寒、擋門遮寒,都是當時的實際需要,並且都又於風雪天氣有關,所以讀起來感到自然合理,不認為是有意設伏。伏筆的作用在於為後面的情節鋪墊,使讀者對後面的情節不敢突兀。)
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託的一種表現手法。
(1)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②從鋪墊的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序曲是懸念鋪墊。
例如,例如:《背影》一文,文章開頭寫家境貧窮,「父親」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親」變賣典質,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貧寒。接著又寫到「父親」親自到車站送別,和車夫講價錢,上車給「我」拈座位,並幫我鋪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寫這些要表達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訴讀者家裡這樣窮,可是「父親」還是讓「我」穿好,從後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證明這一點。同時也告訴讀者「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生活壓力這麼大還是不顧一切來照顧「我」,可見「父親」對「我」是怎樣一種感情。實際上作者寫這些時,自己感情也已在醞釀蓄積,帶動讀者醞釀蓄積感情,待到寫父親蹣跚過鐵道,爬上爬下去買橘子給我」解渴時,「我」感激「父親」,理解父愛這種激動的心情就一發而不可收。作者感情進入高潮,作品內容也進入高潮。這就是鋪墊的效果。文學作品運用鋪墊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主題更突出。
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再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激動。「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
《獵戶》一文,為了陪襯「董昆」這個新時代獵戶的典型,作者先寫了兩個次要人物:尚二叔、百中老人。尚二叔這個舊社會獵人的「苦」,襯託了新時代獵人董昆的「甜」;而百中老人這個新時代獵人的形象,則把董昆襯託成新時代過著幸福生活的獵人的典型。
《明湖居聽書》一文,則通過對琴師、黑妞等兩個次要人物的有關描寫,有效地襯託了白妞說書技藝之高超。
這兩篇文章,因為採用了鋪墊手法,使主要人物一出場就具有相當的高度。這正是鋪墊手法「陪襯作用」的「功績」。鋪墊的全部奧妙都在「墊」和「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