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周博士:擅長腦腫瘤、脊髓腫瘤、腦積水和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手術治療。
46歲的男性病人,這次來空軍總醫院的目的,原是慕名中醫正骨科準備做手法推拿正骨治療,可是經過細心的檢查發現,頸椎6-7椎管內有一個腫瘤。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他感覺雙腿麻木,尤其是左腿,一直以為是腰椎間盤突出,也一直做著腰椎的理療、按摩、睡硬板床,可是沒有任何好轉,並且麻木感從腿開始逐漸向上發展。今年4月份,胸部開始有束縛感,就如同皮帶緊緊地捆著胸廓,喘不上氣。而且,左腿也開始活動不利索,排洩大小便也越來越費勁。
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切除腫瘤的好處在於:對脊柱的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微創,所以手術操作空間比較狹小,對顯微手術技術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切開皮膚後就全程在顯微鏡下操作,顯露半側椎板。
用椎板咬骨鉗去除棘突基底內側的骨質,擴大空間,直至顯露硬脊膜囊的對側。
由於腫瘤體積較大,為了避免過度牽拉脊髓,對側椎板也做了部分切除才完成整個腫瘤的全切。
麻醉清醒後,病人感覺自己的胸部束縛感已完全消失,雙下肢可自主活動。術後第三天就可離床活動。
【相關知識連結】
有關椎管腫瘤的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入路是全椎板切除,術後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目前,一些醫生提倡使用單側半椎板入路,這種微創的手術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也存在一些不便的的地方。我檢索了一篇韓國醫生的文獻供大家參考:Dong Kyu Yeo, Soo Bin Im, Kwan Woong Park, et al., Profiles of Spinal Cord Tumors Removed through a Unilateral Hemilaminectomy, J Korean Neurosurg Soc 50: 195-200, 2011(下面的插圖:部分為文獻中的配圖,部分來源於網絡)
單側半椎板入路用於椎管腫瘤切除手術是在1991年由Yasargil最先開始的。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和現代顯微外科設備的發展,使得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在椎管腫瘤手術中的使用價值日益增加。許多神經外科醫生都報導了這一手術入路的使用效果。小的椎管腫瘤通過半椎板入路切除——沒有困難。然而,對於椎管內體積較大(幾乎完全佔據整個椎管)、佔位效應明顯的良性腫瘤而言,椎板切除的範圍和程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選擇。
單側半椎板切除與全椎板切除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術後的脊柱穩定性不受明顯的影響。但是,目前半椎板手術入路並沒有被廣泛接受,主要是因為部分神經外科醫生認為,通過半椎板入路狹小的操作空間,可能會導致腫瘤的切除不完全,並還可能造成脊髓的副損傷。
計算椎管腫瘤的佔位比(選取腫瘤最厚層面計算):(腫瘤面積/椎管面積)X100。
手術方法和技巧
俯臥位,全身麻醉。手術醫生僅需一名,器械護士配合。分離單側椎旁肌肉及單側椎板。自棘突根部開始磨除椎板,顯露硬脊膜,注意要保護好關節突。
為了克服單側半椎板視野狹小的問題,有幾點小技巧可供借鑑:1.從內向外用椎板咬骨鉗去除部分棘突基底的骨質和軟組織,擴大椎管內的操作空間;2.術中可將手術床向對側傾斜,可為硬膜外和硬膜下的操作提供更合適的空間;3.腫瘤內減壓或分塊切除有助於腫瘤邊界的分離和完整切除;4.如果為囊性腫瘤,囊液的穿刺、抽吸也可使腫瘤的分離變得更為簡單;5.切開硬脊膜後,將同側的硬膜緣縫吊在關節突附近的肌肉或筋膜上;
6.將棉片放置於椎管的上下兩極,以防止血液流入硬膜下腔;7.術中CUSA(超聲吸引)並不能帶來任何幫助,這是因為操作空間狹小;8.用7-0或8-0Prolene縫線連續縫合。
對於椎管腫瘤的切除手術而言,傳統的手術入路是全椎板切除。
這種手術方式為傳統的醫生提供了熟悉的、寬廣的手術視野。但是,傳統的全椎板切除入路有其弊端,使得術後的病情恢復變得有些複雜。比如,這種傳統的手術入路可以產生1.脊柱的不穩定,導致脊柱的畸形;2.硬膜外組織的纖維化;3.椎管骨性保護結構的缺失以及4.術後多發脊柱軸性疼痛。眾所周知,術後脊柱後凸畸形(尤其是兒童)通常都是由於脊柱的不穩定造成的,導致脊髓的前方受壓,引起進行性脊髓損傷。
為了減少術後脊柱併發症,眾多醫生開發了多種手術技術。一些醫生提倡進行椎管成型術,以維持術後脊柱的穩定性、防止硬膜外瘢痕形成。
然而,這種意願未必如想像中的美好,因為椎管成型術雖然重塑了椎管,但仍然破壞了脊柱後柱的韌帶結構。黃韌帶、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的完整被認為是維持脊柱動力穩定性德關鍵結構。Ta?kashi等認為,廣泛的椎管成型術也可能會導致脊柱的曲度畸形。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並不損傷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以及對側的椎旁肌肉。基於此,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對脊柱背側動力穩定性的影響要遠遠小於全椎板切除甚至椎管成型。
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的優勢在於:減輕術後疼痛、早期離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該手術入路的缺陷則是:由於棘突和同側關節突的遮擋,手術通道狹小。這也是為什麼該手術入路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Dong Kyu Yeo等介紹了一些手術小竅門:1.硬脊膜切開後,只將切緣的外側懸吊於關節突周圍軟組織,這樣可使硬脊膜囊向外側輕度牽拉移位,以提供更好的視角和更大的操作空間。這裡需要提請注意的是:由於胸椎管空間較為狹小,因而相比頸椎和腰椎而言,胸椎管的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操作更為困難。這裡,可以通過調整手術顯微鏡角度或是向對側傾斜手術床的方法進行相應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