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半椎板入路椎管腫瘤切除手術

2020-12-23 中國軍網

神經外科周博士:擅長腦腫瘤、脊髓腫瘤、腦積水和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手術治療。

46歲的男性病人,這次來空軍總醫院的目的,原是慕名中醫正骨科準備做手法推拿正骨治療,可是經過細心的檢查發現,頸椎6-7椎管內有一個腫瘤。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他感覺雙腿麻木,尤其是左腿,一直以為是腰椎間盤突出,也一直做著腰椎的理療、按摩、睡硬板床,可是沒有任何好轉,並且麻木感從腿開始逐漸向上發展。今年4月份,胸部開始有束縛感,就如同皮帶緊緊地捆著胸廓,喘不上氣。而且,左腿也開始活動不利索,排洩大小便也越來越費勁。

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切除腫瘤的好處在於:對脊柱的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微創,所以手術操作空間比較狹小,對顯微手術技術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切開皮膚後就全程在顯微鏡下操作,顯露半側椎板。

用椎板咬骨鉗去除棘突基底內側的骨質,擴大空間,直至顯露硬脊膜囊的對側。

由於腫瘤體積較大,為了避免過度牽拉脊髓,對側椎板也做了部分切除才完成整個腫瘤的全切。

麻醉清醒後,病人感覺自己的胸部束縛感已完全消失,雙下肢可自主活動。術後第三天就可離床活動。

【相關知識連結】

有關椎管腫瘤的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入路是全椎板切除,術後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目前,一些醫生提倡使用單側半椎板入路,這種微創的手術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也存在一些不便的的地方。我檢索了一篇韓國醫生的文獻供大家參考:Dong Kyu Yeo, Soo Bin Im, Kwan Woong Park, et al., Profiles of Spinal Cord Tumors Removed through a Unilateral Hemilaminectomy, J Korean Neurosurg Soc 50: 195-200, 2011(下面的插圖:部分為文獻中的配圖,部分來源於網絡)

單側半椎板入路用於椎管腫瘤切除手術是在1991年由Yasargil最先開始的。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和現代顯微外科設備的發展,使得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在椎管腫瘤手術中的使用價值日益增加。許多神經外科醫生都報導了這一手術入路的使用效果。小的椎管腫瘤通過半椎板入路切除——沒有困難。然而,對於椎管內體積較大(幾乎完全佔據整個椎管)、佔位效應明顯的良性腫瘤而言,椎板切除的範圍和程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選擇。

單側半椎板切除與全椎板切除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術後的脊柱穩定性不受明顯的影響。但是,目前半椎板手術入路並沒有被廣泛接受,主要是因為部分神經外科醫生認為,通過半椎板入路狹小的操作空間,可能會導致腫瘤的切除不完全,並還可能造成脊髓的副損傷。

計算椎管腫瘤的佔位比(選取腫瘤最厚層面計算):(腫瘤面積/椎管面積)X100。

手術方法和技巧

俯臥位,全身麻醉。手術醫生僅需一名,器械護士配合。分離單側椎旁肌肉及單側椎板。自棘突根部開始磨除椎板,顯露硬脊膜,注意要保護好關節突。

為了克服單側半椎板視野狹小的問題,有幾點小技巧可供借鑑:1.從內向外用椎板咬骨鉗去除部分棘突基底的骨質和軟組織,擴大椎管內的操作空間;2.術中可將手術床向對側傾斜,可為硬膜外和硬膜下的操作提供更合適的空間;3.腫瘤內減壓或分塊切除有助於腫瘤邊界的分離和完整切除;4.如果為囊性腫瘤,囊液的穿刺、抽吸也可使腫瘤的分離變得更為簡單;5.切開硬脊膜後,將同側的硬膜緣縫吊在關節突附近的肌肉或筋膜上;

6.將棉片放置於椎管的上下兩極,以防止血液流入硬膜下腔;7.術中CUSA(超聲吸引)並不能帶來任何幫助,這是因為操作空間狹小;8.用7-0或8-0Prolene縫線連續縫合。

對於椎管腫瘤的切除手術而言,傳統的手術入路是全椎板切除。

這種手術方式為傳統的醫生提供了熟悉的、寬廣的手術視野。但是,傳統的全椎板切除入路有其弊端,使得術後的病情恢復變得有些複雜。比如,這種傳統的手術入路可以產生1.脊柱的不穩定,導致脊柱的畸形;2.硬膜外組織的纖維化;3.椎管骨性保護結構的缺失以及4.術後多發脊柱軸性疼痛。眾所周知,術後脊柱後凸畸形(尤其是兒童)通常都是由於脊柱的不穩定造成的,導致脊髓的前方受壓,引起進行性脊髓損傷。

為了減少術後脊柱併發症,眾多醫生開發了多種手術技術。一些醫生提倡進行椎管成型術,以維持術後脊柱的穩定性、防止硬膜外瘢痕形成。

然而,這種意願未必如想像中的美好,因為椎管成型術雖然重塑了椎管,但仍然破壞了脊柱後柱的韌帶結構。黃韌帶、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的完整被認為是維持脊柱動力穩定性德關鍵結構。Ta?kashi等認為,廣泛的椎管成型術也可能會導致脊柱的曲度畸形。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並不損傷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以及對側的椎旁肌肉。基於此,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對脊柱背側動力穩定性的影響要遠遠小於全椎板切除甚至椎管成型。

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的優勢在於:減輕術後疼痛、早期離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該手術入路的缺陷則是:由於棘突和同側關節突的遮擋,手術通道狹小。這也是為什麼該手術入路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Dong Kyu Yeo等介紹了一些手術小竅門:1.硬脊膜切開後,只將切緣的外側懸吊於關節突周圍軟組織,這樣可使硬脊膜囊向外側輕度牽拉移位,以提供更好的視角和更大的操作空間。這裡需要提請注意的是:由於胸椎管空間較為狹小,因而相比頸椎和腰椎而言,胸椎管的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操作更為困難。這裡,可以通過調整手術顯微鏡角度或是向對側傾斜手術床的方法進行相應的補償。

相關焦點

  • 第903醫院微創新技術精準切除「古稀」老人椎管內腫瘤
    微創新技術精準切除「古稀」老人椎管內腫瘤第903醫院神經外科堅持科研創新讓軍地患者受益前段時間,神經外科通過微創新技術,成功為一名「古稀」老人切除椎管內腫瘤,並康復出院。
  • 手術切除椎管腫瘤,再續芭蕾舞人生
    今年1月因為整夜腿疼到醫院檢查,發現她的椎管內有腫瘤生長,壓迫到了脊髓,已經非常接近侵蝕脊神經(可導致永久不可逆的癱瘓)。幸運的是,手術成功完成,術後她克服疼痛從拄拐學習走路開始慢慢復健,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重新回到學校,並幸運地趕上了期末考試。
  • 潞河醫院成功完成 一例復發椎管內外溝通性腫瘤切除手術
    近日,潞河醫院神經外科、胸外科協作成功完成一例復發椎管內外溝通性腫瘤切除手術,這臺複雜的手術得到了手術室、麻醉科的大力支持,手術非常成功,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患者彭先生9年前做過脊髓腫瘤手術,兩個月前再次出現了背部疼痛,休息後不見緩解,疼痛頻繁發作,並逐漸加重,到潞河醫院神經外科門診複查發現腫瘤復發,門診增強核磁檢查提示為椎管內外溝通性腫瘤。腫瘤為血管脂肪瘤,呈啞鈴形,向內壓迫脊髓,已經將脊髓壓扁,並由椎管內沿著椎間孔進入後縱膈,縱膈內部分已有5x4cm大小。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症狀明顯的腦積水,常急診在床旁行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在後續治療中,內鏡下三腦室造瘻術更優於腦室-腹腔分流術,特別是年輕病人,預期壽命長,ETV(內鏡下三腦室造瘻術)能使病人避免很多VPS(腦室-腹腔分流術)潛在的併發症,如腫瘤細胞腹腔播散的風險。而輕度或無症狀的腦積水則不需要處理,因為腫瘤手術切除後會重建腦脊液循環通路。
  • 圖解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
    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松果體腫瘤有幾種不同的手術入路,這個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形態特徵,還有外科醫生的經驗和習慣、舒適度。  因為大多數松果體腫瘤位於中線小腦幕下,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提供了最直接的接近腫瘤的方式,大部分腫瘤位於大腦深部靜脈的腹側,所以這種手術方式提供了合理的暴露方式,而靜脈相對不受影響,不容易對其造成損傷。  在手術過程中,患者被置於坐位手術,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小腦回縮,使得小腦表面有寬鬆的手術操作空間,術野內的血液和衝洗液的積聚很少。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組織多學科協作成功切除椎管及盆腔內巨大腫瘤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組織多學科協作成功切除椎管及盆腔內巨大腫瘤 2020-07-20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頜骨腫瘤波及眼眶 山醫大一院開展手術成功切除腫瘤
    於是來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經醫生檢查後,發現癥結所在原來是鼻腔鼻竇上頜骨腫瘤壓迫侵犯眼眶。通過檢查,發現單側鼻腔腫瘤堵塞鼻道,鼻竇冠狀位CT及MRI示鼻腔、篩竇及上頜竇腫物影,考慮鼻竇良性佔位性病變。初步考慮為鼻腔鼻竇骨化纖維瘤,波及上頜骨、硬顎以及眼眶,這種腫瘤易復發,易惡變,治療的關鍵是通過手術徹底切除。
  • 西南地區首例內鏡微創切除脊髓巨大腫瘤手術在國科大重慶醫院完成
    這距離該團隊2016年完成西南地區首例內鏡微創切除脊髓腫瘤手術不過4年時間,切除腫瘤大小從1.5釐米到3.2釐米,手術創口卻從2.5釐米縮短至2釐米,出血進一步減少,患者2天即可下地行走。這是醫療技術前進了一大步,也是患者獲得感提升了一大步。
  • 可能是被誤診的椎管腫瘤!
    和腫瘤掛鈎的疾病都是不容忽視的,椎管腫瘤亦是如此。由於椎管腫瘤發病位置、類型的不同和多樣性,導致椎管內腫瘤很容易和其他的疾病相混淆,也很容易被誤診。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李維新教授介紹:在我們收治的病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是在其他醫院誤診後治療無效,才來我院就診檢查出椎管腫瘤。椎管腫瘤誤診為其他常見疾病,下面就以幾個病案為例,和大家詳細講講。
  • 機器人輔助縱隔腫瘤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個別單位報導經雙側胸部入路治療胸腺瘤合併重症肌無力,可更徹底清掃雙側前縱隔脂肪,亦有報導顯示雙側入路與單側入路療效相似,但手術時間更長[27]。經劍突下胸骨後入路,能夠清晰暴露雙側膈神經、雙側心包前脂肪、無名靜脈、左側肺動脈、雙側胸腺上極以及主動脈及頭頸部分支,能最大程度清掃前縱隔脂肪組織,減少副損傷,緩解肌無力,而不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安全有效[28-29]。
  • 男孩椎管出血背疼4天險些致全身癱瘓
    原標題:男孩椎管出血背疼4天險些致全身癱瘓   病例全國罕見,尚屬我省首例,患兒手術後恢復良好,再有一周就能出院了   9歲男孩突然間背疼、腿疼,前後不過4天,居然無法站立、尿不出來,到醫院一檢查,竟患上了罕見的椎管內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在我省尚屬首例。醫生表示,如果再晚一步治療,孩子很可能面臨的就是全身癱瘓。
  • 單側鼻塞、鼻涕帶血,要警惕鼻腫瘤!
    1 早期常僅有單側鼻塞、鼻出血等症狀,鼻出血常頻繁發生,出血量並不多,可僅表現為鼻涕帶血,容易被忽略或誤診; 2 隨著病變的發展,可出現面鼻部麻木感,脹滿感,頑固性頭痛,進行性持續性單側鼻塞,流血性涕及嗅覺障礙等,有時患者可自訴發現鼻腔腫物或發現鼻外形改變; 3 如果發生感染、腫瘤潰爛,可出現有惡臭的血性膿涕
  • 骨科手術走向智能化:脊柱手術機器人輔助下脊柱腫瘤切除術
    近日,上海首臺正式裝備醫院的全球第一代Mazor脊柱手術機器人在上海交大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首秀」,協助醫生為一青年男性成功切除脊柱腫瘤。  劉先生(化名)於半個多月前出現腰部和右側大腿酸痛無力症狀,在當地經中藥治療以及理療、拔火罐、針灸等保守治療均無效。
  • 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BED)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
    圖:PBED技術示意圖PBED技術操作步驟1.在C臂透視引導下定位目標節段2.目標點(通道1)定位在有症狀一側椎板間的下位椎板上緣與同側棘突外側1cm的交點。對於無症狀者,右利手外科醫生首選左側入路。3.插入導絲,擴張通道4.清除椎板間軟組織,直至作業系統可進入關節囊的內側邊緣。
  • 5小時切除10斤巨大腫瘤,還保住了腎 | 高難度手術
    也因為這番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泌尿外科團隊決定勇闖技術難關,挑戰高難度保腎腫瘤切除術,只為了讓這對50年伉儷能夠相伴更長的歲月。在患者手術條件較差的情況下,上海新華醫院泌尿外科齊雋、張良醫師團隊完成了功能性孤立腎的保腎腫瘤切除術,手術歷時5小時,切除的腫瘤直徑20釐米,重量超過5kg。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近日已順利出院。
  • 邵武市立醫院成功為一高齡患者實施椎管內腫瘤切除術
    點擊播放 GIF 2.0M口播:頸椎椎管內腫瘤較為少見,由於其部位特殊,腫瘤壓迫頸髓和椎動脈,且部分腫瘤可通過椎間孔向椎管外生長,造成患者臨床症狀嚴重,手術治療難度大,風險高,是困擾神經外科醫生的一大難題。
  • 北京援疆醫療隊採用多學科協作完成腫瘤切除手術
    葉迅 供圖 4月16日,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援疆醫療隊的兩位援疆醫生葉迅、董懌在受援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共同完成了一例巨大垂體腺瘤內鏡經鼻蝶切除手術。這是和田地區神經外科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次採取聯合指導方式完成的經鼻蝶入路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 胸壁腫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8 版)
    雖然每個年齡段都可診斷出原發性胸壁腫瘤,但某些惡性病變更容易出現在兩極的年齡段中,例如 Ewing 肉瘤和橫紋肌肉瘤在兒童和青年人中高發[5],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在 20 歲左右的年輕人中高發,軟骨肉瘤、淋巴瘤和單發的漿細胞瘤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見[2]。根據發病部位亦可將胸壁腫瘤分為胸骨腫瘤、肋骨腫瘤以及鎖骨、肩胛骨腫瘤。
  • 腰椎椎體被腫瘤吃「光」 一個切口切除整塊腫瘤,並把椎體重建好
    兩臺高難度的脊柱外科手術合二為一患者入院後積極完善術前檢查。範濤教授介紹,腫瘤一旦發生脊柱轉移,除了劇烈疼痛、脊柱畸形外,還會發生神經功能損害,如肢體麻木、無力、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繼而導致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嚴重褥瘡,最終危及生命。
  • Tubeless 經劍突下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例對照
    正文絕大多數原發性前縱隔腫瘤如無禁忌均應行手術治療[1]。自 1992 年 Lewis 等首次將胸腔鏡技術應用於縱隔腫瘤切除手術[2],因具有手術視野清晰、避免損傷肋間神經等優勢[3],經劍突下已成為目前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主要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