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

2021-01-13 健康界

  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松果體腫瘤有幾種不同的手術入路,這個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形態特徵,還有外科醫生的經驗和習慣、舒適度。

圖示到達松果體區的不同手術入路。小腦上幕下入路(正中和旁正中)是最常用的。圖示也描述了到達松果體區的其它幕上入路。這些包括後縱裂經胼胝體入路、枕部經小腦幕入路和較少使用的經皮層腦室入路。

  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

  這是松果體區最受歡迎的手術入路,也是神經外科醫生最熟悉的手術方式。

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允許外科醫生利用小腦和小腦幕之間的自然間隙到達松果體區;此入路的優勢是,方式簡單,且被大多數外科醫生所熟悉。

  因為大多數松果體腫瘤位於中線小腦幕下,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提供了最直接的接近腫瘤的方式,大部分腫瘤位於大腦深部靜脈的腹側,所以這種手術方式提供了合理的暴露方式,而靜脈相對不受影響,不容易對其造成損傷。

  在手術過程中,患者被置於坐位手術,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小腦回縮,使得小腦表面有寬鬆的手術操作空間,術野內的血液和衝洗液的積聚很少。考慮到術中可能出現的空氣栓塞和不舒適手術操作體位,所以坐位手術時,外科醫生必須承受這些。目前坐位手術是松果體腫瘤合理的手術方式指徵。該入路的缺點:手術通道狹窄和不容易分離腫瘤的下極,其被小腦吲部頂端覆蓋;許多中線部位的橋靜脈常常被切斷;導致小腦靜脈回流障礙,腫脹,影響深部的暴露。

  旁正中幕下小腦上入路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用旁正中幕下小腦上部入路對中線旁大小松果體腫瘤切除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中線兩旁的腫瘤使用這種方式最容易進入。

正中旁幕下小腦上部入路聯合了中線旁幕下小腦上和枕部經小腦幕入路的優勢,避免了損傷一些正常結構的風險,然而完成這種入路對技術是一種挑戰,因為手術通道狹窄而深長。

  這種通路常採用側臥位完成,緩解坐位手術的缺點;而且只有橫竇和小腦半球有損傷的風險,不需要對竇匯進行操作;如果利用小腦半球側面和小腦幕之間的通路,只有少數橋靜脈在該部位,而很多中線的靜脈可以避免損傷。因為靠近中央的小腦幕表面是向下傾斜,包含中腦,其尾部到達手術通道,獲得更大的手術空間和更好的操作角度;最後,如果需要,切開小腦幕可以更好的暴露腫瘤。

  枕部經小腦幕入路

  枕部經小腦幕入路需要通過單側枕部開顱術進入顱頂。這種方法可提供充分的手術暴露,對四疊體池,特別是橫向和下方延伸的大的腫瘤切除。

  四分之三的俯臥位或側臥位將有助於利用重力牽拉非優勢半球枕葉。頭皮切口為正中旁直切口和枕部馬蹄形切口,此正中垂直切口和U形切口在中線向左,其起始部位於竇匯水平,在上矢狀竇和竇匯處分別鑽2個骨孔,可以獲得較高的骨瓣,暴露位於其下的靜脈竇;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可以使腦組織鬆弛。

  從大腦半球間分離暴露直竇,便於毗鄰小腦幕的分離;分離下矢狀竇和大腦鐮,有利於暴露更深部位;從上可見蛛網膜覆蓋的腫瘤和四疊體池。

  此入路的缺點:包括解剖定位困難、適當的小腦幕分離、在深部靜脈系統周圍操作、枕葉回縮可能引起同側視野偏盲。總的來說,這是一種有難度的手術入路,有引起很多正常結構損傷的風險。然而,如果腫瘤壓迫推擠靜脈嚴重和腫瘤位於深部靜脈後方的情況時,選擇經枕部小腦幕下入路是合理和安全的。

經枕部小腦幕入路的手術步驟;圖解松果體區手術入路全過程。圖片由AL Rhoton, Jr 提供。

  經胼胝體後部入路

  經胼胝體後部入路最適合腫瘤起源於背側或吻側至深靜脈結構,使靜脈腹側移位。類似松果體區腫塊的丘腦頂蓋和丘腦後部腫瘤可發生這種形態。

  此入路利用頂枕連接處的間隙,切開胼胝體壓部,顯露位於下方的腫瘤。外科醫生在大腦內部的靜脈間或沿著靜脈旁操作;此入路提供最直接的到達腫瘤背側和深部靜脈系統;但是它可能引起局部離斷症狀;如果胼胝體壓部沒有受到腫瘤的影響,其仍有大腦內部靜脈發生損傷的風險。

轉載自: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

相關焦點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松果體被稱為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是一種始於大腦中心的松果體內或周圍的腦腫瘤。松果體腫瘤通常不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但它們可能會因繼續生長並壓迫周圍組織而引起問題。
  • 旁正中小腦上入路開顱 The Neurosurgical Atlas全文翻譯
    它們是小腦上入路開顱的兩個變種,所以在這兩章中有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小腦上入路開顱是神經外科中最未充分利用的入路之一。由於其通路較長,所以在靈活性上尚需探索。中線兩側枕下小腦上入路傳統設計用於暴露松果體區的腫瘤。其局限性包括:側方或者向下的視野分別受小腦幕角度和小腦山頂尖部的局限;不可避免地會損傷中線部位幾乎所有小腦蚓部橋靜脈,不無風險。
  • 手術全切之重要性
    據悉,松果體區腦瘤位置很深,周圍解剖結構複雜,毗鄰重要血管神經結構,手術困難,風險較高。該區域手術死亡率曾高達50%~70%,常規放療曾是這一區域腫瘤的標準治療方法。1971年,Stein對Krause的幕下小腦上入路進行研究,並且成功地切除了六例松果體區腫物,術後患者無一死亡,僅有輕度併發症。這一成果促使外科醫生再次思考採用包括幕上入路在內的其他手術入路治療松果體腦瘤。1976年至1999年,在Burdenko神經外科研究所治療了約700例松果體區和後第三腦室腫瘤患者。超過330例腫瘤被切除。
  • 單側半椎板入路椎管腫瘤切除手術
    今年4月份,胸部開始有束縛感,就如同皮帶緊緊地捆著胸廓,喘不上氣。而且,左腿也開始活動不利索,排洩大小便也越來越費勁。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切除腫瘤的好處在於:對脊柱的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微創,所以手術操作空間比較狹小,對顯微手術技術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切開皮膚後就全程在顯微鏡下操作,顯露半側椎板。
  • 大師手術入路:Dolenc入路簡述及手術適應症|適應症|手術|Dolenc|...
    通過Vinko Dolenc教授的解剖工作和手術經驗,最終形成了一種合理的手術入路,明確了病變與神經血管結構的不同關係。在Dolenc的書序中,Yasargyl說:「毫無疑問,這種顯微外科解剖學研究是神經外科100年歷史上的新進展。」這種合理的手術入路即是神經外科領域極高難度的中央顱底手術入路Dolenc入路。
  • 大腦核心區松果體位置長了腦瘤,能長期生存嗎?
    有時候,松果體區腫物可伴隨鞍上腫物。腫瘤內無鈣化,但可包繞松果體內鈣化。有時,在T2WI上其可表現為稍高信號,小的囊變區可見。2.頂蓋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因正常松果體包含纖維性星形細胞,所以松果體內可發生星形細胞瘤。大部分松果體區星形細胞瘤起自四疊體板或丘腦。3.表皮樣瘤:顱內表皮樣腫瘤為先天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1%。
  •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手術切除聽神經瘤:不同體位會造成什麼併發症?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聽神經瘤手術,聽神經瘤或前庭神經鞘瘤是一種小腦橋腦角(CPA)腫瘤,佔所有顱內腫瘤的6-8%。約78%的CPA腫瘤報告為聽神經瘤。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診斷方法、麻醉、顯微手術技術和手術過程中顱神經監測的進步,顱底手術的效果得到了改善。
  • 機器人輔助縱隔腫瘤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4   手術入路4.1 前上縱隔腫瘤機器人前上縱隔腫瘤切除手術入路選擇與傳統胸腔鏡手術相同,根據腫瘤主體部位位置,可選擇經右胸、左胸或者劍突下徑路完成。前上縱隔最常見腫瘤為胸腺瘤,需行包括胸腺在內的前上縱隔腫瘤擴大切除術,當患者合併重症肌無力時,還需行前縱隔脂肪清掃術。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神經內鏡經眶入路中顱窩顱眶腫瘤...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利用神經內鏡下經眶入路成功完成一例右側中顱窩顱眶腫瘤切除手術。
  • 濱醫煙臺附院成功完成巨大腦幹腫瘤手術
    大眾網煙臺2月7日訊 (通訊員 劉英 張雪峰 記者 曹平) 近日,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團隊在郎立峰教授帶領下,運用國際先進的導航技術及術中電生理監測,成功完成巨大腦幹腫瘤及巨大運動區腫瘤手術
  • 為什麼枕骨大孔腦膜瘤早期易被誤診?手術難在哪?為何併發症多?
    CT的三維顯像技術的發展使得顱頸交界區的骨質結構及血管三維結構重建成為現實,能夠立體直觀的提供患者枕骨大孔、寰椎、樞椎等顱底骨質結構及腫瘤與重要血管之間的關係,呈現腫瘤周圍重要血管、神經、骨質結構的立體空間關係,可見腫瘤明顯強化呈典型的「瘤染色」特徵,有助於指導手術入路的選擇、骨質的移除及術中暴露腫瘤並保護重要血管神經。
  • 邁向協和新百年|協和成功完成國產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經後腹腔入路手術
    11月2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紀志剛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我國國產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經後腹腔入路的腎上腺腫瘤切除術。
  • 北京援疆醫療隊採用多學科協作完成腫瘤切除手術
    葉迅 供圖 4月16日,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援疆醫療隊的兩位援疆醫生葉迅、董懌在受援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共同完成了一例巨大垂體腺瘤內鏡經鼻蝶切除手術。這是和田地區神經外科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次採取聯合指導方式完成的經鼻蝶入路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 睡夢中腦幹腫瘤破裂昏迷救治無效,腦幹腫瘤為何如此兇險?
    操作技巧詳細圖解腦幹腫瘤佔兒童顱內腫瘤的10%-20%,佔成人顱內腫瘤的1.5%~2.5%,腦幹膠質瘤是較常見的病理類型,其他包括海綿狀血管瘤、轉移瘤、成血管細胞瘤、脫髓鞘病變、肉芽腫等。 根據CT、MR,目前腦幹病灶的分類有四型(圖1),不同類型的腦幹腫瘤手術入路不同(圖2,3)。
  • 以為是鼻息肉竟然是鼻腫瘤 6旬阿姨就診走彎路4次手術脫離苦海
    目前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馬玉龍為一名66歲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實施了第四次手術——「經淚前隱窩入路鼻竇腫瘤手術」,讓患者又重新看到了希望。近日,66歲的鄭阿姨慕名來到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尋求治療,訴說鼻塞伴膿涕多年,並前後做過3次手術,最近幾個月右側鼻腔常堵塞流膿涕,身心疲憊的她希望這一次能在專科醫院的幫助下讓自己走出困境。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MRI示腫瘤從小腦、腦幹或四腦室向橋角發展,T1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除小腦腫瘤囊變外,其餘均明顯強化。顱底骨質無改變,內聽道正常。三腦室後部(松果體區)腫瘤鑑別診斷1.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臨床出現鄰近結構受壓、顱內壓增高及內分泌症狀,頭顱片示顱內壓增高及松果體區異常鈣化,兒童在該區出現直徑超過1cm的鈣化斑,應懷疑生殖細胞瘤。CT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內含高密度鈣化斑,腫瘤呈圓形或蝴蝶狀,增強後腫塊強化,邊緣清晰。MRI T1等信號,T2高信號,增強後腫塊明顯強化,邊緣更清晰,T1和T2相腫瘤鈣化斑為低信號。
  • 上頜骨腫瘤波及眼眶 山醫大一院開展手術成功切除腫瘤
    於是來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經醫生檢查後,發現癥結所在原來是鼻腔鼻竇上頜骨腫瘤壓迫侵犯眼眶。通過檢查,發現單側鼻腔腫瘤堵塞鼻道,鼻竇冠狀位CT及MRI示鼻腔、篩竇及上頜竇腫物影,考慮鼻竇良性佔位性病變。初步考慮為鼻腔鼻竇骨化纖維瘤,波及上頜骨、硬顎以及眼眶,這種腫瘤易復發,易惡變,治療的關鍵是通過手術徹底切除。
  • Tubeless 經劍突下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例對照
    正文絕大多數原發性前縱隔腫瘤如無禁忌均應行手術治療[1]。自 1992 年 Lewis 等首次將胸腔鏡技術應用於縱隔腫瘤切除手術[2],因具有手術視野清晰、避免損傷肋間神經等優勢[3],經劍突下已成為目前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主要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