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的玉文化,除了哪些考古遺址中挖掘出來的陳設用玉禮器,在傳承下來的實用器中,佩飾玉是數量最多,也是玉器種類中最為龐大的一類,歷朝各代,玉器經過了神玉、王玉的階段後,大量進入民玉的普及當中,為玉文化的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論是何種材質,何種款式,只要形體得當,幾乎都可以成為佩飾。
拋開那些禮儀用玉的場所,人們最初簡單的配飾只是為了審美的需要,或是部落的首領為了顯示尊貴而佩戴它,後來逐步成為特殊身份的一種象徵和標誌,這種以玉作為佩飾的行為貫穿中華文明社會發展的始終。
每一個時期由於其使用者身份的不同,所佩飾玉器的品種也不同、功能也各不一,但是總之當時的人們或是為了美飾,或顯示身份的尊貴,或覺得可以驅邪避惡等;為了各種不同目的而佩戴,這種廣泛的需求使它逐步成為一個專門的玉器裝飾種類,在中國玉器文化史上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究其製造的工藝水平、藝術設計水準在各種玉器品種中也獨樹一幟,佩飾類玉器可分為實用裝飾玉和純裝飾使用玉,前者不僅僅有玉梳,玉簪、玉帶鉤、玉帶板等,後者除了各種玉雕的首飾之外,還有隨身佩戴的玉佩,玉墜等。
一、隋唐以前的玉佩飾特點
在商周時期,佩飾玉器曾經大量出現,但是這些玉器大多都是扁平的片狀器,到了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這是玉器發展史上的非常繁榮的時期,玉器的佩飾品種繁多,除了有單件的佩飾以外,還非常盛行由多塊玉組成的佩飾,民間俗稱為「玉組佩」,這種玉器的組佩沒有嚴格而明確的定製,只是依據個人的愛好,講究玉的色澤和形式的對稱與和諧,到了漢代時期,玉器開始形成獨具自己的風格,加上各種加工工藝的進步開始出現,陰線雕琢細如遊絲,清晰有力,整體的線條簡練流暢,全程無崩裂,刀法酣暢淋漓,有「漢八刀」之稱。
二、隋唐至元代玉佩飾的特點
經過秦漢玉器的鋪墊和製造,佩飾玉器在唐宋元時期迎來真正的普及和推廣,民間佩玉風靡一時,主要的品種不僅有頭飾,牌飾、還有佩飾和墜飾等。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由於唐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民族大融合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佩飾玉器在以前皇宮貴胄身份專屬的進行極大的擴充,在民間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在製作玉器琢磨和製造工藝上,對一些繁瑣的環節進行了提煉和濃縮,使玉器的製造和推廣更加便於普及。
那些代表著古代複雜的佩玉體系,僅在小範圍內繼續保持著傳統的規格並流行,而日常的佩玉則以追求簡單化及裝飾性為主。
唐代以後,佩飾玉的紋飾開始更加豐富,並大量的借鑑了繪畫藝術而對造型設計加以變化,那些佔用材料圓雕風格的佩飾玉數量開始逐漸減少,特別是玉佩的紋飾變化多端,大多為花鳥、動物和人物,而且多為片形牌飾或者鳥、獸形玉墜。
目前從各考古遺址和挖掘現場中已發現了很多宋代的玉牌、玉墜,這其中以四川廣漢宋代窖藏出土的玉器最具有典型性,出土的這一組玉件中不僅有鏤雕牡丹紋玉片、鳥紋玉牌、還有獸面紋玉片,雙鳥墜,雙童玉墜、堆雲形墜、雲拖日形墜及帶扣、帶鉤,帶飾等。
三、明清時期玉佩飾的特點
佩飾類玉器,也是明清之時品種最繁、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玉器一個品種,題材也十分廣泛,不僅有植物花卉,動物、還有人物、蔬菜瓜果,以及仿古玉佩等。
明清時期的佩飾類玉器中,主要是以牌飾最為多見,其造型設計藝術也極為普通,但由於距今時間較短,存世量較大,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配飾玉器的關注,作為男性頸下少有的配飾物品,對玉牌子的偏愛和市場歡迎程度開始增強,這一類玉佩飾的仿假也成為市場銷售很大的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