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多變的形體設計
商代玉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無論在題材的廣泛性還是器型的多樣性上,都達到了前朝和後代無可比擬的程度。然更為值得稱道的是,即便是同一題材或者同一器型的玉佩,到了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商代玉工手裡,也決不簡單地、程式化地複製或模仿,而是完全會以一種不同的韻味表現出來,給人以不斷的欣賞驚喜。一些商代鹿形佩飾,一樣的玉鹿,它們或奔跑或佇立或小憩時各不相同的形態,都被刻劃得多姿多彩。
圖1 玉虎形刻刀 故宮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商代玉工還十分善於從不同的題材中創造出相同的藝術意境。有些情態,在商代玉器中被一再地表現,儘管對象不同,但其構思手法和所要創造的意境,大致一致。這裡,我們以動物類玉雕中的「回首律藝術」——即將不同物種以相同的「回首」姿態,來表現警惕與敏捷的精神面貌為例,體味先人如何以多變手法,來塑造不同物種似曾相識卻又同中有異的藝術境界。如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玉虎形刻刀」玉飾(圖1),該玉飾高5.8、寬3.8、厚0.4釐米,扁薄片形,黃白色玉質。玉虎呈佇立停留狀,齒輪紋大口,橢圓形雙目,頭頸挺立,尾巴上翻內卷——是一副回首立地、張牙舞爪的樣子,表現出一種對外界生存環境高度警覺的神情。
圖2 玉龍 河南安陽花園莊出土
又如河南安陽花園莊54號墓出土的玉龍(圖2),長8.83、高4.69、厚0.55釐米,青黃色,器表有褐紅沁狀。此龍光素無紋,回首,口合,吻部凸起;下頷與背部相連,尾呈錐形上翹;後肢攫地,前肢呈騰空躍動狀……造型寫意,形態抽象,雖然並不如上一玉虎顯得張牙舞爪,但從肢體語言看,依然是一種在靜穆中帶有躍動預備行為的姿態。
圖3 玉狗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圖4 鵝形玉佩 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
而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玉狗(圖3)和山東滕州前掌大13號墓地出土的鵝形玉佩(圖4),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玉狗長5.7、高3.5、厚0.5釐米,玉質墨綠色,同樣被雕琢成一種回首造型:四肢屈膝,前肢伸出,後腿蹲立,臀部上拱;頭頸向後呈180度扭轉,圓目抿嘴,專注張望中有一種不安。鵝形玉佩為青玉,長4.3、高3.2、厚0.30.49釐米。其背部拱起,長頸彎曲,呈扭頭仰視的立姿。然玉鵝的前肢略微前伸、後肢踮地而使身背聳立——分明是靜止中有種風聲鶴唳的警惕……
比照此二件回首形玉器與前述二件的表現手法,雖是一樣的形態設計,但所不同的是,如果說前二件作「回首」處理的玉虎與龍,我們從它們身上感受到一種警覺中觀察動向、並隨時準備反擊和拼搏的氣勢的話,那麼後二件玉狗與鵝的「回首」處理,則是在安靜中帶有一點騷動,並從抬臀、踮地、拱背的形象刻畫來看,有一種隨時準備撒腿奔跑的架勢——這樣的一種形體設計和雕琢手法,真是具有同工異曲之妙。而無論是警惕中準備搏擊還是警覺中準備奔逃,其實都能夠貼切地表現出那種「寓動於靜」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不能不說從一個側面暴露了商代先人對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生態的深切感受和真實寫照。
亦莊亦諧的審美效果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第二個王朝,也是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時代,由於其系統的宗教和哲學尚未形成,因此,祖靈、鬼神、圖騰等等信仰崇拜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精神支柱。而又由於較之更原始的農耕生活,社會制度的革新和生產工具的改進也使文明程度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由是,一方面是連綿不斷的戰爭與莊嚴的祭祀場面,佔據著商代社會的重要舞臺;而另一方面,統治階級錦衣玉食般的物質享受,以及世人對於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客觀上也給商代社會的文明進步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商代佩飾玉器中的較多題材,尤其是人首人像,有不少被雕琢得面目可怖,或神情肅穆,有種攝人心魄的威嚴,表述的便是處於「大事」中的情志。反之,更多的玉佩飾品,則是被表現得生動活潑,富於生活和理想情趣,又讓人頓生憐愛之心。那二種截然不同的造型創意,恰恰留有商代政治社會生活的烙印。
圖5 人面紋玉飾 河北省蒿城市臺西村遺址出土
河北省蒿城市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人面紋玉飾(圖5),青綠色玉,高3.5釐米。該玉飾呈長方形狀,反面內凹無紋,正面陰刻與浮雕一人面圖像:額頭髮際短促密集;臣字目,鼻梁高聳,橢圓形大嘴,露齒其構圖稚拙,紋飾簡單,線條略顯粗糙,然因為那些被認真修飾了的五官,使玉飾形象鮮明而一目了然,生生地彰顯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來——祖先以那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來福佑後人的生活——這正是玉工在此枚玉飾身上所要傳達出的信息。諸如此類的佩飾類題材,屢有發現,讓我們在領略到商代玉器美妙的同時,也會時時籠罩在那種神秘肅穆的宗教氣息之中。
圖6 馱鳥蠶身龍首玉佩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
但是商代先人的聰明,是在於對玉器的熱愛,並不僅僅止於莊重。那些情趣盎然和富有人性化意味的佩飾玉器,也每每見之於各種遺址場合。如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商晚期「馱鳥蠶身龍首玉佩」(圖6),這件器物描繪的是一條飛龍載著可愛的小鳥在空中悠然翱翔的景象,它在表達和諧、溫馨的生態意境上,具有很大的魅力。玉佩的形制非常奇妙:龍作為上天神靈,卻擁有一個蠶形的身體;龐大的頭部斜琢一對臣字形大眼,瓶形犄角和微張的口,看上去健碩雄壯。而小鳥立於龍背之上,非但沒有懼怕之態,反而昂首挺胸、目光炯炯,一副神氣活現、悠然自得的模樣。
圖7 馱鳥蠶身龍首玉佩模擬復原圖
這件原本為殘件的佩飾(圖7為該玉龍模擬復原圖),將具有神話色彩的龍、圖騰意義的鳥以及象徵農耕社會現實標誌的蠶融為一體,別出心裁地表現出天上人間水乳交融般的和諧景象,以及龍鳥相伴那種暖暖的人情味和濃濃的吉祥氣氛……看過神情威嚴的人首獸面紋玉飾,再欣賞這件浪漫氣息濃厚而又妙趣橫生的馱鳥蠶身龍首玉佩,那種籠罩在心頭的沉重和肅穆,一下子會變得蕩然無存。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9期《佩玉將將 其華灼灼——淺談商代佩飾玉器的造型構思藝術和鑑別要點》作者:李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