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常見的小動物有魚、鴨、鳥、燕、虎、龍、象、牛、馬、兔等。圓雕、片狀都可以見到。在造型設計上,圓雕動物基本上造型寫實,也就是雕什麼像什麼,片狀小動物的造型比較複雜,主要有四種造型:
1.皮影式造型
殷商玉器普通動物造型的重要特徵,是輪廓外沿線走向生硬,缺少圓滑的轉折走向。生硬的轉折與折鐵線形成了一整套和諧的表裡組合,具有典型的皮影特點,即對器物細部結構忽略不計,不加刻畫,但其比例與勢態卻很準確生動。


圖1是一件1953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大司空村的玉鷹。玉鷹的輪廓線條強調方體造型所帶來的視覺力度衝擊,而捨棄了圓潤的線條滑動。玉鷹身體上線條不多,但是不抽象,觀者可分辨鷹的喙、翼、尾、爪。特別是鷹喙造型方硬,本來呈圓弧形的勾喙被塑造成轉折近90°的直角,將雄鷹的孔武霸氣表現出來,時代特徵異常明顯。著名畫家李苦禪最擅繪鷹,他的鷹喙即以方峻變形聞名於世。如果熟悉殷商古玉當中鷹造型的話,就不難解讀苦禪筆下鷹喙的塑造,其實就是借鑑殷商玉鷹,是殷商玉鷹的翻版(圖2)。

圖3與圖1同出於河南省安陽大司空村,圖1的尾羽向上翹,與鷹的尾羽羽尖方向相符合,所以稱之為「鷹」是沒有爭議的;圖3尾的方向改為下垂,且中間還琢有一個小豁口,這與鷹的尾羽完全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圖1鷹的嘴部上沿平直,圖3嘴部的上沿線是上揚後作銳角轉折,與殷商時期的玉魚很相近;下垂尾部底線中間的小豁口,也正是魚尾中間的分叉。所以圖3不是鷹造型,而是一條魚。殷商有幾件被命名為「鷹」的造型,其實都是魚。導致識讀歧義的,與皮影式造型特點不無關係。
在殷商玉器中,還有一些難於讀懂的造型,比較典型的就是所謂的「牙璋」。筆者以為,牙璋的初形,大概就是某種爬行動物譬如蜥蜴的皮影式俯視造型經抽象設計而成。



觀察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商代早期牙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藏,圖4、5),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出土的商晚期的牙璋(四川省考古所藏,圖6),均可看出是爬行動物的俯視皮影造型。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壁虎形玉刻刀(圖7),造型與牙璋有著淵源關係。這類動物造型的一個最大的設計共同點就是,外造型的輪廓線以方為主,轉折硬朗乾脆,絕對沒有任何一點為了加強視覺美而修飾的成分,這就是殷商玉器的重要風格之一。
2.寫實類造型

殷商玉器中的寫實類造型能夠準確地描繪出動物的基本形態。比如圖8是一件傳世老生坑玉虎,造型不抽象,一望可知。寫實類造型與皮影式造型同為殷商玉器的主要設計風格,直接影響西周玉造型。不少收藏者每每談及殷商玉器的造型,總以為只有皮影式一種,而忽略寫實類,其實寫實類造型的存世數量要高於皮影式。
3.構圖異常造型

殷商玉器中小動物,常使用類似於散點透視的方法,把不同視點的動物組合成像在一個平面之上,這倒是與傳統中國畫移步換景的透視原理高度一致。圖9是一件殷商時期的玉燕,設計者將讀者的視點放在了飛翔中燕子的上面,俯瞰燕子的脊背和翅膀。但是,燕子的眼睛是分長在頭的兩側,與平展的身體翅膀不在一個平面上,我們原本不能看到,而此器上兩隻眼睛與身體同處同一視點的平面上,不合情理的構圖留卻給人以不可思議的意味。
在中國玉器史上,這種以俯視、仰視為視點的造型,從紅山文化開始,到了殷商時期已經進入到了最後的終結階段,西周時期未必完全絕跡,春秋、戰國以後絕對不見了。
4.抽象造型

圖10是1985年在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1號墓出土的一件殷商時期的玉雁,整體造型呈「M」形,好像後世文房用的兩峰筆山,玉雁的眼睛用一個供穿繩的孔兼飾,通體沒有任何紋飾。
最簡單的造型必須用最豐富的想像來解讀、欣賞。這件玉雁與林風眠筆下低空飛翔的蘆雁高度神似。筆者以為這件玉雁可為中國玉器史上的抽象經典。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6期《殷商玉器鑑定零拾(下)》作者:董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