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梳子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考古出土的早期玉髮飾,多見玉笄類

2020-12-27 小夏趣味雜感

玉梳子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考古出土的早期玉髮飾,多見玉笄類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件典型的商代玉器。1.商代銅柄玉斧 商代青銅與玉器合鑄複合器,除銅內玉援戈、銅柄玉刃矛外,還有銅柄玉斧,華盛頓弗瑞爾美術館、賽克勒美術館各藏有一件。弗瑞爾銅柄玉斧,通長41.9釐米,由玉斧身、銅把手兩部分構成,柄長於斧身。玉斧身青玉質地,沁澤呈桔紅色,光潔細膩。斧身略呈扁平方形,兩側平直,一側微損,刃部微弧。斧身與把手鑲接部位略薄,方便嵌入銅柄槽內。銅把手呈狀,下端為一個獸面飾,上端為一個圓形把手,均以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粘貼,圓形把手部分飾蟬紋和獸面紋,粘貼綠松石保存基本完整。賽克勒銅柄玉斧,器形略小,工藝也簡單,也由銅柄與玉斧身兩部分組成,斧大柄小。玉斧身略呈長方形,器身較為厚實,刃部兩邊磨出,鋒刃明顯。青玉質地,表面受沁壓較重,並帶開裂傷痕。青銅斧把呈長條形,浸蝕較重,頂端部分粘貼回字形綠松石,工藝較為簡單。

類似銅柄玉斧鮮見於考古出土品,很難做出類比。從這兩件玉斧形態與工藝觀察,不具備商代玉斧的顯著特徵,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無論是銅柄的形態,還是銅柄上的綠松石飾,工藝還處於初創階段。鑑於此,有學者以為美國博物館收藏兩件銅柄玉斧,為商代早期遺物,處於銅、玉石合鑄器工藝的試驗階段,所以各方面示出較為簡陋的特徵,但為商代後期成熟的青銅、玉石合鑄工藝和鑲嵌工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2.商代銅卣與玉串飾 西方對中國青銅時代玉器特別青睞,不僅僅是因為青銅時代的玉器工藝精細,造型獨特,裝飾華麗,還因青銅時代玉器與青銅器的關係十分密切,共生共存,同圖同紋。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珍藏的商代青銅卣和玉串飾就顯得格外珍貴。青銅卣色澤豔麗,呈橢圓體,上覆帽形腹部微鼓,主題裝飾紋樣為猙獰的獸面紋精巧華麗。此青銅卣與湖南省寧鄉地區出土的商代青銅卣相近,當為商代晚期銅器。

難能可貴的是,銅卣出土時內藏有15件玉管飾,表面看似乎是一組玉串飾,但仔細觀察一下,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玉串飾,而是後來配備的。因為15件玉管飾,從形態和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四種式,一類呈喇叭形,一頭大另一頭小,又分外面飾紋不飾紋兩種形式;另一類為長管形,也可分為表面飾紋和不飾紋兩種形式。15件玉飾雖同為青玉質,但色澤紋理還是有一定的細微差別的,表明這些玉串飾也不是用一塊玉料同時完成的。

商代管狀玉串飾,主要出於南方地區,目前出土最多的見於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商代大墓,墓內出土的玉串飾也是多種多樣,有用同種玉料加工管形串飾的,更多的是用不同形狀的玉料穿成一組玉串飾,說明用不同玉料、不同形狀的小玉件串起成組玉飾,可能是商代的一個用玉習慣。有學者認為銅器內陳放玉器可能帶有祭祀的含義,目前由於資料缺乏還不易斷定。但玉器出土於青銅器內,本身意義就不平凡,更進一步說明了青銅器與玉器在某些功能上的密切關係。

3.商代獸面紋玉梳與現代梳發、束髮用具十分接近的玉梳子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玉梳,是商代玉梳的代表作。玉梳材質為青白玉質地,通體均勻沁澤呈淺白色,間有深褐色斑痕。玉梳形狀略呈長方形,上下兩端略大,中間略小呈束腰狀。梳背部分以剔地陽紋技法,從上至下分別琢磨鳳冠紋,兩組花紋間以兩條突弦紋間隔。上面的鳳冠紋僅琢出兩個鳳冠狀,給人以遐想。下面的獸面紋雙眼,是商代典型「臣」字眼,雙眼下面附有雲狀紋,威嚴中見柔情。齒部分作15個尖齒,以間隔方式分左右兩組。價齒呈放射狀布局,中間部位的齒略長,兩側梳齒略短。整器設計巧處,琢磨精細,可作梳發、束髮之用。

考古出土的早期玉髮飾,多見玉笄類,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曾出土過牙梳、玉背牙梳。真正的玉梳,目前見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婦好墓出土兩件玉梳,一件為透塍對鸚鵡梳背玉梳(編號512),高10.4釐米,下面出15個尖齒,梳齒同樣呈放射狀布局,中間長兩側路短。婦好墓另一件玉梳(編號557),離1.1釐米,扁平長條形,分梳背、梳齒兩部分,梳背部分陰刻獸面紋,下琢8個扁條形梳齒。大都會博物館藏獸面紋玉梳與婦好墓出土的兩件玉梳,無論是玉質、形狀,還是琢磨工藝、裝飾風格,非常相近,當為商代晚期珍品。鑑於日前商代玉梳出土較少,玉梳有可能是級別較高的女貴族方可使用的禮儀性實用玉。

4.商代箍形玉器商代晚期流行一種筒形器,被稱為箍形玉器,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有一件較為典型的商代箍形玉器,器呈圓筒狀,內壁光滑,外周壁飾六圈瓦溝紋,以中間一條突弦紋將其分為上下兩組,兩埠沿部分的突弦紋與腰部中間的突弦紋相同。紋樣琢磨精細,通體拋光。

類似的箍形玉器,主要見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透址墓葬,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兩箍形玉器,一件高5.2釐米(編號1248),一件高7.1釐米(編號1247),河南省安陽市花園莊54號墓出土的一件箍形玉器,高3.4釐米,直徑5.06釐米,形狀、大小與亞滑館藏箍形玉器基本一致。殷墟遺址墓葬出土的商代箍形玉器,雖然出土於不同的墓但也有共同的特徵,選用精美玉質琢磨,質地上乘,光潔明亮。器呈圓筒狀,略呈束腰狀,中間微細兩端略寬,內壁光滑無紋,外周壁通體裝飾紋樣,紋樣式樣多樣,瓦溝紋、突弦紋、獸面紋、絞繩紋均有,以綑紮狀紋樣居多。關於箍形玉器的用途,有學者認為是玉鐲,或稱玉臂飾、玉釧。也有學者認為是束髮器,或作其他用途。總之,關於箍形玉器的用途,目前只是推測,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還能用「箍形玉器」暫稱之。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別忘了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玉文化」起源於東北
    ● 譚吉坷德 「君子比德如玉」——《禮記》大量的考古實據早已經證明,東北是中國「玉文化」的源頭。「玉文化」是中華文明最獨具特色的文化表徵,是東方精神和中華傳統的物化根基。史前時代玉器文化遺存東北地區最早最多。
  • 玉印尺寸大小與等級相匹配
    古玉品鑑蔣衛東: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印章起源於商代,早期多為銅印,玉印出現於戰國時期。印章最初只是個人的記號,並無嚴格的等級限制,但自秦代開始,天子以玉為印,並稱之為璽。漢代沿襲秦制,仍以玉為璽,規定皇帝、皇后以及諸侯王的用印,統稱璽,而官吏及平民所用私印,只可稱印,故漢代不僅有印璽之稱,又有「章」、「印信」等別稱。
  • 小南山遺址|「玉」破天驚,東亞文明的曙光
    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小南山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李有騫說:烏蘇里江流域早在一萬七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顛覆了學界對烏蘇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受遼河流域玉文化、錢塘江流域玉文化影響的推斷,考古發現支持的是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響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乃至東北亞的玉文化。
  • 古代女子把梳子別在頭髮上,不僅僅是因為好看
    看古畫時,如果你仔細觀察古裝美女的髮飾,會看到她們頭上會戴著形似梳子的髮簪,其實這種髮飾是梳篦。梳篦是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屬於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梳、篦不但是理髮美容工具,更是女子插在頭髮上的裝飾品,與簪、髻、釵、珠花、金鈿、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八大髮飾。梳子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得很早,屬於一件古老的發明,如山東大汶口文化曾經出土過象牙製作的梳子。早在商朝時,那些貴婦人已開始用玉梳或象牙梳,來梳理頭髮。
  • 組圖:位列十大考古新發現 連綿商代古幕群驚現深圳
    ———南山區屋背嶺商代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屋背嶺商代遺址是廣東地區目前發現、發掘規模最大的商時期墓地,是繼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這一考古發掘新成果,對於廣東商周考古研究而言。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陶器編年的一段空白;證明商時期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粵東北的興梅平原三個區域文化已經出現相互交流和影響;對嶺南考古乃至中國考古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 殷商玉器中,常見的片狀玉動物都有哪些造型?
    圖6 牙璋線圖觀察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商代早期牙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藏,圖4、5),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出土的商晚期的牙璋(四川省考古所藏,圖6),均可看出是爬行動物的俯視皮影造型圖7 壁虎形玉刻刀線圖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壁虎形玉刻刀(圖7),造型與牙璋有著淵源關係。
  • 從出土古玉看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
    玉器在古代是貴族階層的專屬品,可以說凡出土古玉多而精的地方,都曾經有過它的輝煌。洛陽出土的一件件精美古玉,見證了她從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到漢晉、大唐不同階段的輝煌歷史。一是洛陽出土的經典夏商古玉。關於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目前在考古學文化分期上還沒有統一看法,但人們還是較普遍地認可它可能是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都城所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夏代古玉十分經典。
  • 趣說梳子:不僅僅是梳妝工具,小梳子也有大文化!
    上古時期:魚骨演變成梳,初有插梳之俗梳子在歷史上出現非常早,最早的骨梳出土於,距今6000年的劉林遺址,而關於其起源,有傳說表示是來自於黃帝的王妃方雷氏,《百家講壇》名人紀連海老師在文化中國上證實了這一點,方雷氏對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明了梳子。
  • 華夏與世界文明起源:以玉祭文化為標誌,以古良渚玉器為核心
    巫覡階層是早期人類中出類拔萃的高智商而具有靈性知覺的導師,神人溝通的媒介。華夏文明以玉為祭器,故而是智慧高超的文明。江蘇新沂的花廳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良渚玉器,這是良渚文化向北擴張最遠的地方,此地出現了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叉共存的現象,考古學者們稱之為罕見的「文化兩合」。新沂市的北面與山東省郯城縣為鄰,東為江蘇東海縣,西為江蘇邳州市。在4200年以前的中國大地。這些玉器都是所謂的「石峽文化」玉器,它們主要是一些出土於江西和廣東省的良渚玉器。這些良渚玉器以首見於廣東韶關的馬壩石峽遺址而得名。
  • 【轉載】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那麼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把古玉黑沁稱之為水銀沁,又為什麼把戰國、兩漢、唐時期的古銅鏡上那種表面呈白亮狀態的,也稱其為「水銀沁」或「水銀古」。現代科學考古在大量模擬試驗基礎上,已經把銅鏡的白亮表面這種「水銀沁」,經過分析得出結論:是古人用「玄錫」在銅鏡的表面處理工藝所為。「玄錫」就是磨鏡藥——由汞、錫及含有Ca、K、A1、S等元素的多種材料組成的混合粉劑。
  •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盟約自古有之,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和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文物,玉片上所寫的文字,經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考證,認為其內容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也就是盟書。因此,這些玉片文物被稱作「侯馬盟書」,出土的地點被稱作「盟誓遺址」。
  • 藍田新街遺址考古:仰韶晚期曾發生強烈地震
    遺址出土六件板磚在藍田新街遺址中發現6件磚,其中4件出自仰韶晚期灰坑或地層,1件採集自仰韶晚期灰坑,另1件出土於龍山早期灰溝內。這6件磚均有殘缺,都為細泥紅陶質,保留直角,長邊15.7釐米、短邊10釐米、厚3釐米,一面平整光滑,另一面稍粗糙,似有曾經粘貼過的泥(沙)漿。從形狀看這種磚應為板磚,且很可能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板磚。
  • 商代羽人玉佩飾:最早的玉「羽人」
    新華社南昌12月7日電 題:商代羽人玉佩飾:最早的玉「羽人」  新華社記者袁慧晶  1989年被發現的江西新幹大洋洲遺存,被中外青銅專家譽為「中國長江中下遊青銅王國」。人們對大洋洲出土的雙面神人青銅頭像、伏鳥雙尾青銅虎、立鹿耳四足青銅甗或許耳熟能詳,卻不知道這裡其實還有玉——出土了迄今發現最早的玉「羽人」。  館藏於江西省博物館的商代活環曲蹲羽人玉佩飾,通高11.5釐米、身高8.7釐米、背脊厚1.4釐米。葉臘石類質,色呈棗紅。羽人造型,作側身屈臂蹲坐。
  • 賈寶玉口中所銜的那塊玉是什麼玉呢?
    我們追溯到開頭的時候,因為寶玉這塊玉是女媧鍊石補天的一塊棄石,女媧她煉的是五彩石,所以寶玉的這塊玉顯然就是五彩晶瑩的玉了。曹雪芹祖上三代四人在清代相繼擔任江寧織造一職近60年,管理著宮廷所需的絲織品,是顯赫一時的官宦人家,祖父曹寅更是清朝康熙皇帝身邊的紅人兒。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之後,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今年開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費彪坐落於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即將於今年年底前開工。餘杭區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北至五洲路,南至綠洲路,東至星河路,西至興中路,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出土了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
  • 玉文化與喪葬傳統的碰撞,葬玉有哪些講究?
    此後在其他漢墓中,陸續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有十八座,共發現玉衣20套,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套。東周時期就有「綴玉而幕」和「綴玉衣服」的說法,而且在當時非常流行,目前發現最早的綴玉面飾就出土於山西曲沃晉侯墓。漢代承襲這種玉面飾,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全套的玉衣制度。
  • 西周時期玉圭尺寸長短,代表官品等級
    玉圭早見於新石器早期,它是由當時的石斧演變而來的。石斧是在、勞作和部落戰爭中所使用的工具,逐漸演化為了圭。西周玉圭一般為尖首長條形,製作精良。這時候的玉圭已經作為權利的象徵出現。下圖片是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收藏的西周時期和田玉雕刻的尖首玉圭研究古玉的沁色對判別真假古玉起著至關主要的作用。質、形、工、沁是古玉判斷的四概略素,家傳古玉珍藏的青玉圭,玉圭在形制有孔具有商代的遺韻,隨處體現出商、周的時代風貌。已經發現的西周與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青玉材與現今使用的青玉材外觀顯著差異,故在學術界有「周青與戰國青」的提法,此青玉圭應為典型的「周青」玉材。顏色深沉,古貌粲然,精光內蘊。
  • 山西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山西出土商代青銅器
    獸形觥(gong) 商 山西靈石旌介村出土 觥:觥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饕餮(tao ti)紋圓鼎 商 山西平陸前莊出土。
  • 湖北發現珍貴遺址,自帶「四最」屬性,專家:史前玉工藝巔峰
    湖北發現珍貴遺址,自帶「四最」屬性,專家:史前玉工藝巔峰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玉製品,而玉文化也是中國大千文化的其中之一,據考證,中國武器最早發源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就此看來,玉器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這些發現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  專家點評: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各種跡象表明,夏都有嚴整的規劃。不僅是宮城居中,而且周圍還有用圍牆圍繞起來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