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盟約自古有之,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和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我們也許覺得自己並沒有和他人或者團體有什麼盟約,其實盟約是十分抽象的,你在社會上活動,遵守法律章條,這就是你和社會籤訂了盟約,一旦你違反了法律,則是違背了盟約,會受到懲罰。
當然,盟約也可以具體為一紙明文書寫的法定規章,上面列下一條條條款,待雙方或者更多方確認無誤,彼此都可以接受後,就可以在上面籤字,接著履行。
盟約的作用是為了確定一種盟友關係,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經濟性的,它的精神就在於協同合作,互不背棄。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就離不開盟約,在我國古代,尤其是戰爭年代,盟約更是十分常見,這也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那麼我國古代最早的盟約是什麼呢?據專家考證,就是「侯馬盟書」。
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文物,玉片上所寫的文字,經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考證,認為其內容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也就是盟書。因此,這些玉片文物被稱作「侯馬盟書」,出土的地點被稱作「盟誓遺址」。
該侯馬盟書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出土後保護不當,因此目前可以辨認出字跡只有653件。這些玉片文書大小不一,字跡也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用毛筆字書寫的,顏色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篇幅為十幾個字到數百個字。
侯馬盟書是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用毛筆字書寫的文字,也是首次發現的古代毛筆字所寫的完整篇章,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書寫進程以及東周的文字、書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且其上書寫的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乃是東周時期的大篆體系,看起來古韻十足,看來那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的書法已經有較高的水準了。那麼這些侯馬盟書的內容是什麼呢?誰又和誰籤訂了什麼盟約呢?
這些玉片文物出土於山西,上面的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世卿趙鞅與卿大夫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卿大夫們效忠君主、共抗外敵、不擴張私有土地和財產、不謀奪他人私有土地和財產、不私通敵國等等,符合我國古代盟誓制度的內容。
事實上,盟書是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一個體現,盟約也是主從關係、君臣關係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侯馬盟書的出土,標誌著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已經開始由奴隸制社會過渡為封建社會制度,而且已經初步完善。
侯馬盟書在出土後,由於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它的出土,為我們揭開了東周時期的一道神秘面紗,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