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2020-12-13 歷史芷天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盟約自古有之,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和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我們也許覺得自己並沒有和他人或者團體有什麼盟約,其實盟約是十分抽象的,你在社會上活動,遵守法律章條,這就是你和社會籤訂了盟約,一旦你違反了法律,則是違背了盟約,會受到懲罰。

當然,盟約也可以具體為一紙明文書寫的法定規章,上面列下一條條條款,待雙方或者更多方確認無誤,彼此都可以接受後,就可以在上面籤字,接著履行。

盟約的作用是為了確定一種盟友關係,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經濟性的,它的精神就在於協同合作,互不背棄。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就離不開盟約,在我國古代,尤其是戰爭年代,盟約更是十分常見,這也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那麼我國古代最早的盟約是什麼呢?據專家考證,就是「侯馬盟書」。

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文物,玉片上所寫的文字,經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考證,認為其內容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也就是盟書。因此,這些玉片文物被稱作「侯馬盟書」,出土的地點被稱作「盟誓遺址」。

該侯馬盟書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出土後保護不當,因此目前可以辨認出字跡只有653件。這些玉片文書大小不一,字跡也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用毛筆字書寫的,顏色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篇幅為十幾個字到數百個字。

侯馬盟書是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用毛筆字書寫的文字,也是首次發現的古代毛筆字所寫的完整篇章,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書寫進程以及東周的文字、書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且其上書寫的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乃是東周時期的大篆體系,看起來古韻十足,看來那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的書法已經有較高的水準了。那麼這些侯馬盟書的內容是什麼呢?誰又和誰籤訂了什麼盟約呢?

這些玉片文物出土於山西,上面的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世卿趙鞅與卿大夫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卿大夫們效忠君主、共抗外敵、不擴張私有土地和財產、不謀奪他人私有土地和財產、不私通敵國等等,符合我國古代盟誓制度的內容。

事實上,盟書是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一個體現,盟約也是主從關係、君臣關係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侯馬盟書的出土,標誌著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已經開始由奴隸制社會過渡為封建社會制度,而且已經初步完善。

侯馬盟書在出土後,由於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它的出土,為我們揭開了東周時期的一道神秘面紗,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關焦點

  • 山西博物院,十大國寶之一「侯馬盟書」!這是中國最早的毛筆字!
    侯馬盟書,春秋戰國時期。山西博物院藏。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
  • 山西博物院加盟《國家寶藏》,將推出哪些文物,大家來猜一猜
    它在千年前的用途,專家們也作出了種種猜測,最為普遍的說法是這是一種酒器。最令人費解的是,這件出土於山西西部黃河沿岸的青銅器上,竟出現鱷魚紋飾。莫非,當時的氣候條件下,黃土高原氣候溫暖溼潤,沼澤遍地,鱷魚徜徉?不過,再聯繫當時河南等地遍布有大象的說法,可能山西境內有鱷魚也是很有可能的。3.
  • 國家寶藏之山西博物院
    所謂「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區,在這裡華夏文明有著豐富的物藏,說到山西的文物集中地,我們經常會去到山西博物院。這裡收藏著來自山西各地出土的文物,對於我來說,件件都可以達到國家級水準了。
  • 山西博物院十大精品文物——初見「三晉」雄渾的歷史長路
    山西,18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生活的印記。而先秦時,盛極一時的「晉國」,使這裡一直被貫以"三晉「的美名。自此之後的歷代王朝在此留下了幾千年豐厚的歷史印記。依託如此豐厚的歷史資源,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達40餘萬件(組),而且還另設專門的青銅器分館。一個世紀的成長,讓山西博物院本身也有了自己的滄桑歷史。
  •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詞、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 中國書法簡史——(一)先秦和秦代書法
    》,介紹先秦至近代中國書法發展的大體脈絡,幫助大家了解、把握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以期對我們學習書法有所幫助。一、先秦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約自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221年。1、商和西周甲骨文現有發現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資料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盤庚遷都於殷之後的文字遺蹟,長期被掩埋在地下,清晚期時有發現,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首次從文字學角度對它進行收集、研究以後,甲骨文才真正獲得重光。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
  • 明晚,山西博物院國寶亮相《國家寶藏》
    在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的帶領下,滿載山西歷史和文化的三件國寶浮出水面。無論是呈現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歃血為盟」的侯馬盟書,還是代表中國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抑或是呈現北魏時期人民生活和中國繪畫成就的木板漆畫,即將亮相的它們都會為我們開拓一個貫穿古今的獨特空間,讓你徜徉其中,盡享國寶之魅力。
  • 中國古文字學家張頷逝世 學生回憶33年師徒情
    中新網太原1月19日電 題:中國古文字學家張頷逝世 學生回憶33年師徒情  記者 胡健  18日黃昏,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7歲。  作為唯一一個傳承張頷先生古文字學的學生高智,他陪老人走完了最後一程。從17日來到醫院陪侍算起,他已經30多個小時沒合眼。
  • 藍田發現中國最早的磚 距今已有5000多年(圖)
    近日,經過專業機構檢測,在藍田出土的5塊殘磚塊,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磚,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中華第一磚」,這將會把我國用磚歷史提前2000多年,為我國磚類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1 怎麼發現的?
  • 山西博物院三件國寶的秘密等你揭開
    -歡迎關注CCTV國家寶藏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 在本期節目中,來自山西博物院的三件國寶:侯馬盟書、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木板漆畫為我們翻開了三晉大地恢宏的歷史長卷。
  • 玉有五德?不,歷史上還可以更多!
    提到中國玉文化,傳播度最廣的說法是「玉有五德",乃東漢許慎提出,在《說文解字》中稱:「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簡言之,就是仁、義、智、勇、潔五德。
  •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張頷辭世
    同樣在1月,中國著名古建學家柴澤俊辭世。半個月內,兩位山西籍文博大家與世長辭,令中國文博界一片痛惜。  這一天,「文壽齊頤·慶祝張頷先生九十七華誕作品展」仍在山西介休市博物館展出,張老的師友、學生和家人,為慶祝張老九十七華誕,創作了90餘幅書畫作品。  1920年,張頷出生於山西介休,自幼家貧,未生喪父,九歲喪母。
  • 唐錦瓊:先秦時期水晶製品初探
    曾有學者統計了西周高等級墓葬中流行的組玉佩的使用情況,包括陝西灃西張家坡墓地、陝西寶雞國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以及東周初年的陝西韓城芮國墓地等。這些墓葬內出土組玉佩的組成材料多樣,包括玉、瑪瑙、綠松石和料器等,但未見一例使用水晶。第二階段,春秋中晚期水晶製品開始大量出現,戰國時期已成為相對較多見的一類飾品。
  • 商代羽人玉佩飾:最早的玉「羽人」
    新華社南昌12月7日電 題:商代羽人玉佩飾:最早的玉「羽人」  新華社記者袁慧晶  1989年被發現的江西新幹大洋洲遺存,被中外青銅專家譽為「中國長江中下遊青銅王國」。人們對大洋洲出土的雙面神人青銅頭像、伏鳥雙尾青銅虎、立鹿耳四足青銅甗或許耳熟能詳,卻不知道這裡其實還有玉——出土了迄今發現最早的玉「羽人」。  館藏於江西省博物館的商代活環曲蹲羽人玉佩飾,通高11.5釐米、身高8.7釐米、背脊厚1.4釐米。葉臘石類質,色呈棗紅。羽人造型,作側身屈臂蹲坐。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來自3號墓室的一件銅甗,其銘文內容與虢國有關。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此件盟書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國與卿大夫之間鬥爭的事實。是當時「禮崩樂壞」的真實體現。該文字屬於春秋晉國官方文字,也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字。 隨著周王勢微,「春秋五霸」開始代天子徵討、主持會盟。隨著戰爭由爭霸轉變為兼併,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兵種、戰術也發生變化,到了戰國中期,僅剩下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個大國,被稱為「戰國七雄」,這也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 廣州文博解碼:兩千片玉拼圖 兩千年玉謎題
    1984年春,一個巨大的箱子被送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它自2000多公裡外的廣州象崗山而來,裡面裝著散亂的2291塊玉片。1988年,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當時館名)正式開館那天,人們看到一件被紅色絲線連綴得整整齊齊、置於碩大玻璃櫃中的奪目展品,那就是歷經數載遠行而重歸嶺南的中國第一件、也是迄今唯一一件絲縷玉衣——南越王趙眜玉衣。在文物專家精巧的手中,2291塊玉片一點點復原成它們深藏地下之初的舊貌,也隱約勾勒出一個遠去王國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