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 黃玉雕弦紋勒子
整體圖與局部圖
勒子的基本形制
勒子上下寬孔,上端微微外撇,中部寬孔,打磨工藝素美,且乾淨有力,勒身平面看線條微曲,素雅間透露著剛勁,從形制上說完全延續了商代時期的基本制勒形制。
勒身的微曲線
商周玉器,在素器的工藝製作上,很大部分延續了文化期玉器的製作風格,尤為商代至西周早期,只是在青銅器時代的開啟之後,在工藝打磨上做到了更精,更細,皮殼更平滑規整。
器身的紋飾工藝判定
勒身雕飾多道相互平行的弦紋,之前我們在群裡也講解過商周玉器的弦紋工藝,這次我們再拓展真假判定上來解析一下這件。
真品的弦紋
玉勒飾弦紋,線條微微凸起于勒體表面,非深刻線,亦非浮雕制線,與玉勒本質相互融合渾然一體,而當代仿古做弦紋,通常只求弦紋紋飾的立體性卻無法做法其工韻。
我們發一件仿品,以做對比
當代仿商周弦紋玉器
這是一件比較明顯的當代仿西周線紋玉器,從局部圖可以明顯看出,弦紋以減地紋飾凸出多條平行線段,弦紋平行間減地出現凹曲線狀態,這樣的狀態是機械作業下仿古玉的常見工藝。
紋飾處的打磨工藝對比
由於玉器的製作工藝是慢速砣具打磨工藝,所以在砣磨玉器紋飾處一定是經過細磨,玉器在成器完工前的多次打磨其實就是對玉器本質的多次打磨拋光,再經過數千年的歲月沉澱,其體現出的溫潤光氣在紋飾本身依稀可見。
真品紋飾工藝處瑩潤光氣
仿品光氣悶澀更顯工藝死板
仿品在製作中,由於機械拋光會對玉器本身產生較為明顯的賊亮光氣,所以在做舊時必須用到了化工褪光處理,這樣的處理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機械工本質的賊光,但是同樣使玉器皮殼變得生硬,死板,這樣的乾澀皮殼就算盤磨後也不會出現瑩潤的光氣,只會有種油膩皮殼質感。
沁蝕
玉器本質薄弱部位在地下由於地熱,寒溼,以及千年中變幻無常的狀態下,會出現氧化,氧化產生明顯的色變我們稱之為沁色,且又產生輕微質變我們稱之為沁蝕,這件玉勒就是典型的沁蝕狀態。
沁可以仿做,但是沁蝕不可仿,酸做沁蝕很難達到仿真的效果,且穩定性不高,極為容易過量腐蝕玉體或殘留大量腐蝕氣味,酸蝕做舊不可取,所以只要養成對玉器沁蝕的基本判斷,對於玉器的鑑定也多了一種判定方式。
真品產生沁蝕的特徵
①沁蝕通常在玉器邊緣部產生。
②採用田玉,河磨料,戈壁料等玉種較好的材質製作的玉器在沁蝕後,生坑狀態必定有灰皮附著蝕口,熟坑狀態下必定見均勻沁色。
③判斷氣味,這個方式是最基本實用的,如果是酸蝕的那麼工業原料必定滲透玉脊,短暫的處理並不會消除了其工業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