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識,往往無需辨玉,功夫在玉外,這就是對古玉型制、紋飾的認知。細緻揣摩就是賞玩。
一件藏品(圖1),據說常見,暫且不辨其真、仿,先從型制上追根溯源認識一番——文玩文玩,與歷史文化掛鈎的玩,才是真玩。
這件藏品的型制應該是個「匜」。
匜[yí] 音同儀,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也就高級別的禮儀場合給水洗手用的。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盛於東周。早期匜為青銅製,漢代以後出現匜金銀器、匜漆器、匜玉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匜是商周時期用青銅鑄造的一種洗漱器皿,相當於現代的瓢或舀水器,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前有流,後有鋬。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有的有蓋,有的體高,有的全身布滿花紋,造型不一。
先秦是盛行禮制且極為嚴謹的時代,沃盥乃大禮,東周以前一般在宗廟祭祀等重大活動中王侯級別才可以施行此等大禮,東周以後由於「禮壞樂崩」,沃盥之禮層級降低,但仍然法度森嚴。一旦失禮,就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在《左傳》中就記載了一個與此有關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娶了秦穆公的女兒為妻,結婚當日,進入洞房後,便開始行沃盥之禮。當時替新娘行禮的是秦穆公的另一個女兒——懷贏。古時,奉上匜盤為客人盥洗後,還要「盥卒授巾」,即遞上毛巾請客人把手擦乾,這是一套完整的禮儀。然而重耳卻沒有等懷贏遞上手巾,便自行甩掉手上的水,這屬於失禮的行為。因此觸怒了懷贏,她怒衝衝地朝重耳喊道:「秦、晉兩國相親,你為什麼要輕視我?」懷贏是秦穆公之女,輕視她就等於輕視秦穆公,輕視秦國。重耳聽了,心中不免害怕。因為當時正是諸侯爭霸之時,一點點誤會就有可能成為戰爭的導火索,所以他趕忙連聲責怪自己無禮。
敘述這麼多意在說明作為古代禮器之一,匜是有嚴格規制的。
具體匜的型制是啥樣的呢?1975年2月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發現、被列為國寶現收藏於岐山縣博物館的青銅朕匜(圖2),是匜器型制的範本了。
回頭看本文開頭所展示的藏品,其型制差距也太那個什麼了吧,這個前面的「流」(圖3)都誇張到都不屑一說了。
再看其紋飾為階梯式連線乳釘紋式樣。此紋飾流行於戰國晚期到西漢時期,成建制的紋飾是很嚴謹規範的(圖4)。
本件紋飾如此漫不經心胡亂隨意不合規制(圖5),在「禮不下庶人」的戰漢時代,玉工還膽敢以這樣的工件「作品」交差嗎?簡直是不要命啦?
所以,這是一眼低仿品,了解一些歷史文化常識就輕鬆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