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0):解玉砂痕一點通(上)

2020-12-25 一夫之

上海博物館藏品

介紹古玉工痕的文章浩如煙海,難免看的眼花繚亂,還時常發生各說相悖的情形,究竟相信哪家之說?思考再三會頭昏目眩。凡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時,多為人云亦云,可信不多。

古砣工痕第一要義是「砂痕」,幸在好玉人中並非全都「葉公」,有人專門做了雕玉痕跡對比實驗《大揭秘——實驗驗證仿製古玉工痕》(注),這個我信真,所以也學一次拿來主義。

首先感謝源作者(未知「天宇樓33」是原創還是轉載)的勞動成果,讓我們在古砣工砂痕方面有據可尋,接下來拿來實驗成果——

我們來做一個雕刻痕跡實驗

首先,準備一塊玉料,用筆畫出兩個圖形。一個用古代工藝雕琢出來,一個用現代電動工具雕琢出來。

現代玉石雕刻所用的金剛磨頭,仔細看,在合金的鑽杆上沾滿金剛砂

解玉砂的材質有很多,多為較硬的玉石或金屬粉末

下面實驗開始

首先先用現代電動工具加工一個圓,製作很簡單,用時大約1分鐘。如下圖所示:

我們來看看工痕放大什麼樣,如下圖所示:

砣具走過的地方出現了一條一條的具有規律的痕跡,能明顯看出砣具在玉石表面加工時的順序,方向,加工過的痕跡比較粗糙。而且在工痕邊緣出現了崩茬。

為了模仿古代工痕,我又在原基礎上加上了掃把痕。下圖所示:

下面用解玉砂手工製作另一個圓

首先,用水把解玉砂調成漿,塗抹在需要雕刻的地方。用一根竹籤,蘸著解玉砂漿沿著畫好的輪廓反覆摩擦。直至磨好一個圓,用時大概三個小時。這個時間漫長枯燥。

做完的效果是這樣的

來看工痕放大效果

很明顯,在解玉砂的作用下,工痕表面留下了深淺不一,痕跡不規則的現象。這是因為相對與電動砣具來說,解玉砂在磨玉時是一種游離狀態,哪裡有砂,哪裡就會產生磨損,但是主要著力點是在竹籤的作用處。由於每一次作用力是不均勻的,以此便出現了這種痕跡。而且邊緣處不見崩茬。

下面與館藏古玉的工痕做一下對比

館藏玉工痕

實驗工痕

怎麼樣?是不是很像了?這種工痕對於古玉收藏者殺傷力十分強悍!這就證實了這個結論,古玉的工痕並不取決於製作工匠或製作手法,而是直接取決於工具。利用現代工具無論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藝痕跡,這就好比一個書法家用鋼筆和毛筆寫同一個字,不可能做到相同,原因不在書法家,也不再於紙墨,而在於筆的差別。

原作者的實驗已經能夠完全分別出古砣工砂痕與現代電動工具砂痕的區別了,牢牢記住這個「點」,對以後實際的古玉鑑別,將會是大有幫助的。

註:引用自《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12/13/17788473_614030964.shtml)

相關焦點

  • 古玉玩味(65):何以見滄桑 埋跡細考量
    古玉之「神韻」為形而上的範疇,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或者一眼明了、或者對面不識,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將「熱鬧」當「門道」,難免南轅北轍了。雖然商代玉鉞不一定都帶出脊的形制特徵,但是凡帶有出脊梁工藝的都是商代玉作的時代標識(參見《古玉學步(164):古玉邊飾釐分清細識出脊與扉稜》)。
  • 古玉學步(13):古砣工藝高 為何生接刀
    發完上條《古玉學步(12):古砣工藝恁多高 莫忘陰線藏接刀》感到意猶未盡,恰有百度經驗一條,寫的非常好,經過三組圖比較,直觀簡潔,容易加深理解,現轉摘並稍作編輯整理貼出(未知源出處,先在此鳴謝源作者的辛勤勞動了)。
  • 古玉製作線切割三種工具的痕跡特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玉製作不外乎六大類工具:砣具、線具、片具、管具、桯具和砣機。線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即是制玉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其材質、形態,乃至操作方式都隨著時代的嬗變而不斷發生轉變。軟性線具材質不明,似乎只要是質地堅韌柔軟、可與解玉砂嵌合且經得起多次拉磨的物質,如皮條、藤條、繩索等都可以用來充當此種制玉工具。從現有考古材料來看,軟性線具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多用於切割或鏤空的製作。
  • 古玉玩味(99):熟透真古必滄桑 生澀料上呆滯光
    真古到代必然處處見真、每一局部都是老跡古韻、毫無疑問(參見《古玉拾粹(11):在在全真方為真處處賞辨無疑問》),所以任何藏品都有最初一眼的印象(圖1)。比較之下,自然容易識別;單獨相見,則未必真偽判分。
  • 古玉學步(195):多色瑕紋斑斕花 聯璧特色現齊家
    斑斕的璜形玉片(圖2),甘肅省會寧縣博物館藏,厚0.4釐米。圖6玉璧(圖7),直徑10.1釐米、孔徑4.8釐米、厚0.9釐米,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遺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圖7(三)管鑽挖孔齊家文化璧形器、琮形器內孔多以單向管鑽法,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狀,孔壁多遺留管鑽的旋磨痕。
  • 百看不厭的館藏古玉之一:弗利爾藝術館戰國玉組佩賞析
    博物館收藏的古玉,是古玉愛好者養眼、練眼的好教材。經常逛博物館,總有一些精美的藏品令人百看不厭、魂牽夢繞。美國弗利爾藝術館收藏的一套戰國玉組佩就屬於這樣的極品古玉。這套戰國玉組佩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厭,主要有幾件原因。一是「真」——典型戰國晚期古玉標本。無論採取什麼形式觀察這套玉組佩,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所散發了出來的戰國古玉氣息,似乎隔著展窗的玻璃就可以感受到其稜角的鋒利與扎手、透過電腦屏幕就可以感悟到玉龍緊張與奮發、合上書本還能夠回味起舞女嬌美面容與曼妙身姿。
  • 買古玉不可貪圖便宜,學習欣賞品玉不可走馬觀花
    收藏學習古玉久了,就會明白,你永遠都在學習的路上,市場的不斷變化,古玉不同年代的藏品雕工的不同,和不同年代用不同的玉料材質等等因素都須要用心研究了解學習,還有造假的不斷升級,這些都會讓你不斷地豐富自己玩古玉的經驗和要更加專業。
  • 古玉第一黑:黑皮玉
    ,封面上一尊造型奇特的神秘玉人,黑得像一幀遠古倒影。在發現地內蒙古松遼,它們甚至連孩子的玩意兒都算不上,大點兒的壓過帳篷角,小點兒的壓過醃菜缸蓋。在北京古玩市場上,一度被古玉藏家們誤認為石雕或鐵器而不屑一顧。由於數量不多,有的乾脆被當成了添頭奉送的雜件。後來有人出錢收,一件小的黑皮玉龍不過500元。張一平的許多黑皮玉器精品就來自那個時期,特別是罕見的龍形黑皮玉器,只要出現他都會高價收下,唯恐流失。
  •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面對近年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建立以工藝技術,科學研究,邏輯分析之古玉鑑定法.
  • 沒有電力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雕玉的?他們用的什麼工具呢?
    其實很多藏友都明白,在收藏古玉的時候,雕刻工藝和加工痕跡其實是辨別真偽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古今的雕刻工藝和雕刻手法已經天差地別,倘若熟知玉文化歷史中的工藝演變,不但便於我們辨別真偽,也對我們理解古人的審美有所幫助。山海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古人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如何琢制玉作的。
  • 【轉載】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進入正題,執古推薦一篇值得閱讀的學習資料,原創:徐文寧。 什麼是古玉水銀沁?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
  • 收藏古玉,應該正確認識了解古玉真品與仿品材質有什麼樣的區別
    收藏古玉器,並不是因為古玉器的工藝和藝術性高於現代玉雕刻,主要是緣於歷史賦予它們的深厚的文化積澱,緣於對祖先文化的認知和崇仰,緣於我們對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責任,緣於我們對逝去的時光的留戀和追憶...古玉鑑定要先從料、型、工、紋、沁」上分析真假。
  • 玉的硬度是鑽石的一半以上,古人沒有切割機,是怎麼切怎麼加工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91,閱讀約2分鐘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玉石最早、最廣泛的國家。遼寧省阜新市查海遺址出土的透閃石軟玉玉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距今約8000年前。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從迄今為止的考古成果來看,大約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古代人民在創造玉器時不僅顯現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其基礎。
  • 古玉收藏,你在哪一個層次
    古玉收藏你在哪一層次?古玉的收藏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心生歡喜,第二層,看得出真假,第三層,悟得出精髓。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要把這三層弄明白的著實不多。古玉收藏,曲高和寡,過去在收藏種類中是屬於偏門和冷門,遠不及書畫和瓷器的收藏,而近些年,由於其他行業的造假氛圍的高漲,加上原材料的稀缺以及投資價值的低谷效應展現,使更多人將投資的主題向文化背景傾斜,古玉特別是高古玉的價值逐步顯現,更多人就參與到古玉的收藏當中。
  • 古玉識趣(32):真仿識玉一點通(7)似是而非仿玉匜
    古玉辨識,往往無需辨玉,功夫在玉外,這就是對古玉型制、紋飾的認知。細緻揣摩就是賞玩。一件藏品(圖1),據說常見,暫且不辨其真、仿,先從型制上追根溯源認識一番——文玩文玩,與歷史文化掛鈎的玩,才是真玩。古時,奉上匜盤為客人盥洗後,還要「盥卒授巾」,即遞上毛巾請客人把手擦乾,這是一套完整的禮儀。然而重耳卻沒有等懷贏遞上手巾,便自行甩掉手上的水,這屬於失禮的行為。因此觸怒了懷贏,她怒衝衝地朝重耳喊道:「秦、晉兩國相親,你為什麼要輕視我?」懷贏是秦穆公之女,輕視她就等於輕視秦穆公,輕視秦國。重耳聽了,心中不免害怕。
  • 古玉玩味(74):堪為玉中極品 嘆賞盛唐瑰麗
    物有等分高下,玉有極精普劣。古玉之精品,開門畢現,唯有欣賞讚嘆;古玉之極品,寶氣燦爛,只剩仰觀膜拜。唐大明宮錯金白玉牌飾堪為古玉極品之一了。玉中極品:玉肉質潔白細膩、溫潤晶瑩,堅密緊緻,無綹紋無髒點,為最高等級和田白玉;雖歷經千年埋藏而僅輕染細微金銅綠沁,古玉如新,光華畢現、寶氣燦爛,堪為玉中極品。
  • 如何分辨合模壓制的假古玉
    在多年以前就已出現在市場上,其主要成份是樹脂,玉粉以及多種小劑量的輔助劑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後,用模具壓制而成。為了方便脫模和外表美觀,會在模具上塗抹油脂或液體蠟。最初此種方法用來做一些比較大的陳設器,如風水擺件等等,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最終還是用到了製作假古玉上。 那如何去分辨此種假古玉?
  • 仿古玉電動雕刻的痕跡特徵
    仿古玉的死穴是:一支電動筆所留下的作工痕跡無法替代一臺砣機具留下的作工痕跡。如今高仿已經走到電動打稿手工打磨(消除電動工具痕跡)的階段,稍不留神就會認假為真,但畢竟仿就是仿,明察秋毫依然能夠識破仿工的蛛絲馬跡。
  • 在那個沒有電動機械的年代,磨一塊玉有多難?
    在現代,各種機械化的設備,讓琢玉變得越發簡單,不論是在前期準備方面的原料切割,還是後期精修上的細心打磨。機械化設備帶來的簡單便捷是顯而易見的。而在古代,那個沒有機械,沒有電,甚至是沒有工具,全靠自己摸索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琢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