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距今約絲千年至三千五百年。
齊家遺址分布範圍比較廣泛,東起渭水與涇水上遊,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部的湟水流域,北達寧夏和內蒙古南部,南至漢水上遊(圖1)。
齊家文化玉器有許多區域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
(一)多色、瑕紋
齊家文化玉器以色彩斑斕的多色玉質最為突出,部分玉器還夾雜有白色、黑色或褐色條狀瑕紋。
斑斕的璜形玉片(圖2),甘肅省會寧縣博物館藏,厚0.4釐米。
色彩斑斕且帶白色、褐色瑕紋的玉璧(圖3),直徑15釐米、孔徑5釐米、厚0.6釐米,甘肅省寧夏縣北塬鄉崔家莊遺址採集,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多色瑕紋玉環(圖4),直徑10.9釐米、孔徑5.2釐米、厚0.5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州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徵集,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二)切方成圓
齊家文化璧形器數量較多,外廓多切方就圓法製作,器形並不圓整,器表常見片切割留下的痕跡。
小玉璧(圖5),直徑6.7釐米、孔徑3.4釐米、厚0.5釐米,甘肅省會寧縣老人溝遺址出土,會寧縣博物館藏。
玉璧(圖6),直徑7.6釐米、孔徑3.0-3.28釐米、厚0.3釐米,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遺址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璧(圖7),直徑10.1釐米、孔徑4.8釐米、厚0.9釐米,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遺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
(三)管鑽挖孔
齊家文化璧形器、琮形器內孔多以單向管鑽法,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狀,孔壁多遺留管鑽的旋磨痕。在殘留的芯料上可以更加明顯地觀察出來。
玉璧芯(圖8),直徑3.6釐米、厚0.6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玉璧芯(圖9),直徑1.9-2.1釐米、厚0.4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玉琮芯(圖10),上端直徑3.5釐米、下端直徑3.0釐米、高5.4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玉琮芯(圖11),上端直徑3.5釐米、下端直徑2.7釐米、高5.8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四)聯璜成璧
齊家文化玉器還有一大器形特徵,就是——聯璧。齊家文化盛行由數枚璜形器連接成圓或者橢圓狀的聯璧,有二聯、三聯、四聯、五聯、甚至六聯等形式。聯璧是頗具齊家文化區域特色的玉器品類(參見《古玉學步(94):出神入化齊家璧一式多聯特種類》)。
玉三璜聯璧(圖12),直徑10.7-10.9釐米、孔徑5.2-5.5釐米、厚0.3-0.5釐米,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三璜聯璧(圖13),直徑10.3釐米、孔徑3.5釐米,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芯莊坪採集,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玉四璜聯璧(圖14),直徑20.1釐米、孔徑7.9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彭陽鄉周溝村出土,彭陽縣文物管理所藏。
玉四璜聯璧(圖15),直徑23.9釐米、孔徑8.1釐米、厚0.7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出土,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五)光素無紋
齊家文化玉器多不注重紋飾,目前所見玉器均以素麵無紋的狀態呈現,其表面常保留切割或者打孔的痕跡,為研究齊家區域制玉的工具、工藝提供了必要的實物佐證。
參考文獻:《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