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95):多色瑕紋斑斕花 聯璧特色現齊家

2020-12-23 一夫之

齊家文化距今約絲千年至三千五百年。

齊家遺址分布範圍比較廣泛,東起渭水與涇水上遊,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部的湟水流域,北達寧夏和內蒙古南部,南至漢水上遊(圖1)。

齊家文化玉器有許多區域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

(一)多色、瑕紋

齊家文化玉器以色彩斑斕的多色玉質最為突出,部分玉器還夾雜有白色、黑色或褐色條狀瑕紋。

斑斕的璜形玉片(圖2),甘肅省會寧縣博物館藏,厚0.4釐米。

圖2

色彩斑斕且帶白色、褐色瑕紋的玉璧(圖3),直徑15釐米、孔徑5釐米、厚0.6釐米,甘肅省寧夏縣北塬鄉崔家莊遺址採集,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圖3

多色瑕紋玉環(圖4),直徑10.9釐米、孔徑5.2釐米、厚0.5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州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徵集,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4

(二)切方成圓

齊家文化璧形器數量較多,外廓多切方就圓法製作,器形並不圓整,器表常見片切割留下的痕跡。

小玉璧(圖5),直徑6.7釐米、孔徑3.4釐米、厚0.5釐米,甘肅省會寧縣老人溝遺址出土,會寧縣博物館藏。

圖5

玉璧(圖6),直徑7.6釐米、孔徑3.0-3.28釐米、厚0.3釐米,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遺址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6

玉璧(圖7),直徑10.1釐米、孔徑4.8釐米、厚0.9釐米,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遺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

圖7

(三)管鑽挖孔

齊家文化璧形器、琮形器內孔多以單向管鑽法,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狀,孔壁多遺留管鑽的旋磨痕。在殘留的芯料上可以更加明顯地觀察出來。

玉璧芯(圖8),直徑3.6釐米、厚0.6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8

玉璧芯(圖9),直徑1.9-2.1釐米、厚0.4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9

玉琮芯(圖10),上端直徑3.5釐米、下端直徑3.0釐米、高5.4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10

玉琮芯(圖11),上端直徑3.5釐米、下端直徑2.7釐米、高5.8釐米,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圖11

(四)聯璜成璧

齊家文化玉器還有一大器形特徵,就是——聯璧。齊家文化盛行由數枚璜形器連接成圓或者橢圓狀的聯璧,有二聯、三聯、四聯、五聯、甚至六聯等形式。聯璧是頗具齊家文化區域特色的玉器品類(參見《古玉學步(94):出神入化齊家璧一式多聯特種類》)。

玉三璜聯璧(圖12),直徑10.7-10.9釐米、孔徑5.2-5.5釐米、厚0.3-0.5釐米,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12

玉三璜聯璧(圖13),直徑10.3釐米、孔徑3.5釐米,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芯莊坪採集,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圖13

玉四璜聯璧(圖14),直徑20.1釐米、孔徑7.9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彭陽鄉周溝村出土,彭陽縣文物管理所藏。

圖14

玉四璜聯璧(圖15),直徑23.9釐米、孔徑8.1釐米、厚0.7釐米,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出土,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圖15

(五)光素無紋

齊家文化玉器多不注重紋飾,目前所見玉器均以素麵無紋的狀態呈現,其表面常保留切割或者打孔的痕跡,為研究齊家區域制玉的工具、工藝提供了必要的實物佐證。

參考文獻:《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考古》

相關焦點

  • 古玉學步(13):古砣工藝高 為何生接刀
    發完上條《古玉學步(12):古砣工藝恁多高 莫忘陰線藏接刀》感到意猶未盡,恰有百度經驗一條,寫的非常好,經過三組圖比較,直觀簡潔,容易加深理解,現轉摘並稍作編輯整理貼出(未知源出處,先在此鳴謝源作者的辛勤勞動了)。
  •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做器之前必有樣圖,經審定之後,玉工才能施以工法,所以它代表了當時上層社會的審美水平。古人生活比現代人簡單得多、樸素得多,考慮問題更深入、更貼切,追求的是事物的內在。所以,我們看到古玉之美,美得讓你心靈震撼。
  • 古玉玩味(65):何以見滄桑 埋跡細考量
    古玉之「神韻」為形而上的範疇,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或者一眼明了、或者對面不識,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將「熱鬧」當「門道」,難免南轅北轍了。雖然商代玉鉞不一定都帶出脊的形制特徵,但是凡帶有出脊梁工藝的都是商代玉作的時代標識(參見《古玉學步(164):古玉邊飾釐分清細識出脊與扉稜》)。
  • 古玉學步(10):解玉砂痕一點通(上)
    介紹古玉工痕的文章浩如煙海凡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時,多為人云亦云,可信不多。古砣工痕第一要義是「砂痕」,幸在好玉人中並非全都「葉公」,有人專門做了雕玉痕跡對比實驗《大揭秘——實驗驗證仿製古玉工痕》(注),這個我信真,所以也學一次拿來主義。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古玉本色是玉材的顏色,古人稱玉本色提出赤如雞寇,黃如青靛之說,也就是說在各種顏色的玉材中,紅黃色標準是最珍貴的。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本色。古代和田黃色玉雕刻的龍頭玉瓚局部圖片博物館的藏品漢代玉瑞獸杯具古人根據和田玉料的不同特徵,將玉石分為赤、黃、白、黑、青五種顏色,這也稱為玉石的五種「正色」,而其它玉石顏色則為中間色,其中就是我們圖片中古代稀少珍貴的黃玉品種
  • 一冊在手,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既能修身齊家,又能報效社會
    《格言聯璧》一書是集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句,垂後人之良範,條分縷析,情給理明。全書主要內容包括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悖兇類。所謂是成己成人之寶筏,希聖希賢之階梯也。
  • 古玉玩味(99):熟透真古必滄桑 生澀料上呆滯光
    真古到代必然處處見真、每一局部都是老跡古韻、毫無疑問(參見《古玉拾粹(11):在在全真方為真處處賞辨無疑問》),所以任何藏品都有最初一眼的印象(圖1)。比較之下,自然容易識別;單獨相見,則未必真偽判分。
  • 買古玉不可貪圖便宜,學習欣賞品玉不可走馬觀花
    收藏學習古玉久了,就會明白,你永遠都在學習的路上,市場的不斷變化,古玉不同年代的藏品雕工的不同,和不同年代用不同的玉料材質等等因素都須要用心研究了解學習,還有造假的不斷升級,這些都會讓你不斷地豐富自己玩古玉的經驗和要更加專業。
  • 經典名言《格言聯璧》,充滿人生智慧!
    ——《格言聯璧·接物類》91.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格言聯璧·學問類》92.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格言聯璧·持躬類》93.無欲之謂聖,寡慾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 【轉載】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進入正題,執古推薦一篇值得閱讀的學習資料,原創:徐文寧。 什麼是古玉水銀沁?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
  •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四:《格言聯璧·持躬(節選)》
    【共迎推普周·巾幗誦節儉】之四:《格言聯璧·持躬(節選)》 2020-09-17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玉玩味(74):堪為玉中極品 嘆賞盛唐瑰麗
    物有等分高下,玉有極精普劣。古玉之精品,開門畢現,唯有欣賞讚嘆;古玉之極品,寶氣燦爛,只剩仰觀膜拜。唐大明宮錯金白玉牌飾堪為古玉極品之一了。此牌也稱金鑲玉佩(唐),西安市北郊張家灣大明宮遺址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玉佩寬3.8釐米,高4.2釐米,呈三角形,尖頂底邊平,兩腰邊為三連弧形,頂角處有一孔穿,可供懸索佩帶。
  • 聯璧金融案件最新進展:查凍涉案資產3.5億 10人被逮捕
    通報顯示,2018年6月21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對上海聯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聯璧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立案偵查。截至目前,聯璧金融實際控制人顧某平、法定代表人儂某等10人因涉嫌集資詐騙罪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松江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 古玉製作線切割三種工具的痕跡特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玉製作不外乎六大類工具:砣具、線具、片具、管具、桯具和砣機。線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即是制玉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其材質、形態,乃至操作方式都隨著時代的嬗變而不斷發生轉變。我國幾大文化期如紅山文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基本都屬新石器時代歷史遺存的範疇。軟性線具材質不明,似乎只要是質地堅韌柔軟、可與解玉砂嵌合且經得起多次拉磨的物質,如皮條、藤條、繩索等都可以用來充當此種制玉工具。從現有考古材料來看,軟性線具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多用於切割或鏤空的製作。
  • 收藏古玉,應該正確認識了解古玉真品與仿品材質有什麼樣的區別
    收藏古玉器,並不是因為古玉器的工藝和藝術性高於現代玉雕刻,主要是緣於歷史賦予它們的深厚的文化積澱,緣於對祖先文化的認知和崇仰,緣於我們對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責任,緣於我們對逝去的時光的留戀和追憶...古玉鑑定要先從料、型、工、紋、沁」上分析真假。
  • 如何鑑定古玉真偽?高人給您支幾招!
    關注《古玉鑑賞》公眾號,享受超值免費服務,每天都有新收穫! 因此在鑑定古玉之初,首先可以從玉石原料上進行初步判斷。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古玉的造型特點來對其進行時代區分。 如明清兩朝雖然相隔不遠,但明清龍首玉帶鉤從造型上就有明顯的區別,明代龍首玉帶鉤龍首寬短,略呈方形,鼻梁下凹,雙眼凸出,而清代玉帶鉤龍首較明代高昂,前額隆起呈瘤狀,嘴寬且短,頸部彎曲度較小,並多呈弧形,給人以兇悍威猛之感。
  • 古玉第一黑:黑皮玉
    在北京古玩市場上,一度被古玉藏家們誤認為石雕或鐵器而不屑一顧。由於數量不多,有的乾脆被當成了添頭奉送的雜件。後來有人出錢收,一件小的黑皮玉龍不過500元。張一平的許多黑皮玉器精品就來自那個時期,特別是罕見的龍形黑皮玉器,只要出現他都會高價收下,唯恐流失。
  • 古玉識趣(81):中規中矩商玉龍 細察原非高古工
    這個破綻在砣工「陰刻線」上有以下幾個方面:(1)、線形錯亂:商代制玉陰刻線多為剛勁的雙陰擠陽線和少量的剔地真陽線(參見《古玉學步(49):雙勾陰線擠成陽粗線雄渾細流暢》)。雙陰線的風格:雄渾細流暢;其視覺特點就是:兩條陰線無論粗細都寬窄、深淺平行一致,無差別(圖3)。
  • 古玉收藏,你在哪一個層次
    古玉收藏你在哪一層次?古玉的收藏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心生歡喜,第二層,看得出真假,第三層,悟得出精髓。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要把這三層弄明白的著實不多。古玉收藏,曲高和寡,過去在收藏種類中是屬於偏門和冷門,遠不及書畫和瓷器的收藏,而近些年,由於其他行業的造假氛圍的高漲,加上原材料的稀缺以及投資價值的低谷效應展現,使更多人將投資的主題向文化背景傾斜,古玉特別是高古玉的價值逐步顯現,更多人就參與到古玉的收藏當中。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