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前的奶粉事件,到今年頻繁曝出新冠病毒的各種冷凍食品,進口食品再也不是神化一般的存在。近期,由海關總署公布的7月份全國未準入境食品信息,246批次進口食品被查處,將面臨被退運或被銷毀的命運。
可口可樂、依雲等大品牌身在其中!
據悉,被查處的食品包括可口可樂,依雲等我們熟悉的食品行業大咖。
1批次可口可樂株式會社生產的336千克可口可樂葡萄味飲料,因超範圍使用營養強化劑生物素未準入境;
3批次進口自荷蘭的可口可樂飲料因為標籤不合格被拒入境;
4批次盒馬和麥德龍進口的依雲天然礦泉水因標籤不合格未準入境;
……
此外還有1批次法國法國Laita奶粉、3批次荷蘭TwoCows奶粉、1批次日本雪印奶粉均被拒入境;瑪氏旗下每食富調味料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日清杯麵因含有未獲準入的食品成分;49批次莫林糖漿糖醬因超過保質期及感官檢驗不合格被拒入境。
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進口大國,而每一個食品的進入都可能造成遠超想像影響。簡單的以今年的新冠疫情而言,僅僅以為冷凍食品中的新冠病毒感染出現了多例,百事等企業因為員工出現疫情更是備受關注。
食品最根本的防線——安全!
疫情之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關注是空前的,這些不僅僅體現在國內食品的嚴格要求,對進口食品同樣如此。
近年來,市場上進口食品越來越多,除了一些大品牌之外,越來越多的國外小品牌產品也開始進駐中國市場,街頭巷尾興起的進口食品店鋪以及各大商超開闢的進口食品區域,比比皆是。
並且除了可口可樂、依雲這些傳統發達國家向中國出口食品之外,周邊的小國家食品的出口也不在少數,從新鮮水果到各種食品。而每一個國家不同的標準,也意味著進口產品存在的差異化。是否符合國內的包裝標準,是否符合各種防疫,安全標準等都已經成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這一次海關檢驗出的問題從標籤到食品添加劑超範圍、甚至保質期等屢見不鮮。在國內這些尚且是對食品最根本的要求,對進口食品更是如此。
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越來越規範化的管理,國內食品標準在不斷拔高,從營養到添加劑的把控也愈加嚴格。
外來和尚不再那麼好念經了!
在過去,物資的匱乏,不少產品依賴於進口,國外的仿佛就是最好的。但是隨著國力和企業的發展,這些已經成為過去時。而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無法達到國內的安全標準,也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營養的追求。
近幾年,從查處的毒奶粉,到各種不達標的食品,到各種在國內爆發出食品安全問題的進口食品在逐漸驗證著國內食品的發展。
一個月246批次產品,從食品飲料到調味品、奶粉,
從去年12月起實施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12日在一場新聞吹風會上介紹說,《條例》強化了進口食品風險控制措施以及進口商的責任義務,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管控,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條例》還規定,境外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對中國境內造成影響的,或者在口岸檢驗檢疫過程中發現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及時進行風險預警,並採取退貨、銷毀、禁止進口等措施。根據風險管理需要,還可以對部分食品實行指定口岸進口。
據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海關總署抽檢監測顯示,進口食品接觸產品不合格率為2.9%。
隨著進口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消費者維權也逐漸成為了熱點話題。維權難度以及曲折,讓消費者很難及時維護自己的權益。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消費者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