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2020-12-03 經濟日報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為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司法實踐中,進口食品領域是網售食品安全案件的高發區。那麼,網購進口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法律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

案例一

無檢驗檢疫合格證的進口奶粉能買嗎?

新手媽媽米女士對進口奶粉情有獨鍾,經過精挑細選,她在一家網店購買了3罐日本某品牌嬰幼兒奶粉。涉案產品的詳情頁面顯示,奶粉產地為日本,適用人群為0至1歲。收到奶粉後,米女士又查詢了該產品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信息,在「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未查到所購買奶粉的生產企業,甚至產地國都不在名單之列。米女士慌了,要求網店提供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產品檢驗檢疫衛生證書等,均遭到拒絕,店鋪明確表示「奶粉肯定沒問題,但是你要的這些材料一個也沒有。」於是,米女士將該網店訴至法院。

法官釋疑

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店鋪作為經營者必須要保證食品來源的安全。上述涉案產品是奶粉,依據《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乳製品銷售者應當建立並執行進貨查驗制度,審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驗明乳製品合格證明和產品標識,並建立乳製品進貨臺帳,如實記錄乳製品的名稱、規格、數量、供貨商及其聯繫方式、進貨時間等內容。本案中,店鋪通過網絡銷售的涉案進口奶粉不是我國目前準入的食品,並且該店鋪也無法提供進口貨物的相關報關單據、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進口食品所應具備的資料,所以法院認定涉案奶粉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在審判實踐中,網絡售賣進口食品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條規定,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進出口商品檢驗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檢驗合格。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按照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要求隨附合格證明材料。具體包括報關單據、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

現階段,我國食品的進口流程主要是以下四步:

第一步是備案和註冊。海關總署對向中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註冊制度,出口商、代理商應當根據真實的企業備案信息向海關總署備案。因此,消費者購買進口食品、化妝品時,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備案系統或者是海關總署官網查詢。

第二步是報關、報檢。在政府機構合併後,報關和報檢同時進行,進口食品的進口商或者代理人應當帶著四類材料統一申報:一是合同、發票、裝箱單、提單等必要的憑證;二是批准文件;三是輸出國家(地區)官方檢疫(衛生)證書;四是針對首次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提供進口食品標籤樣張和翻譯件。海關對進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報檢材料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受理報檢,籤發報關單。

第三步是入監管倉。進口食品在取得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前,應當存放在海關指定或者認可的場所,未經海關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動用。

第四步是查驗、抽檢。進口食品經檢驗檢疫合格的,由海關出具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準予銷售、使用。如果產品經檢驗檢疫不合格,海關會出具不合格證明。

對於食品進口流程,不僅進口商、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要嚴格把握,店鋪經營者要對進口商、出口代理商的資質與合格證明材料逐一審核查驗,而且消費者也要儘量規避相關風險,起碼在購買進口食品的時候,知道要查看進口食品的報關單、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並且有查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進口商、代理商備案信息的意識。

案例二

能代購國家禁止進口的燕窩嗎?

張女士在一家網店購買了10盒即食冰糖燕窩,店鋪的產品詳情頁面顯示燕窩為「越南原裝正品」,她收到燕窩後發現包裝盒上標明產地為越南胡志明市。張女士不放心,去相關部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確認目前我國僅準許符合相關檢驗檢疫要求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燕窩進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燕窩產品通過正常貿易形式暫不能進口。於是,張女士將網店訴至法院要求賠償。對方辯稱,該燕窩是張女士委託代購的。

法官釋疑

上述案件中,張女士與店鋪構成網絡購物合同關係。雖然網店辯稱越南燕窩是張女士委託代購的,但涉案商品的頁面上並未標註,而且在下單當天就從浙江省發貨。同時,店鋪也未提供證據證明雙方訂立的是委託合同,因此法院支持了張女士的訴訟請求。

為防止動植物疫病及有害生物傳入,保護國家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2012年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修訂、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第1712號公告),除另有許可外,名錄內物品禁止攜帶、郵寄進境,其中就包括燕窩。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部門發布的公告,我國對向中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註冊制度。截至目前,僅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燕窩產品允許以正常貿易的形式對我國出口,以快件、郵寄和旅客攜帶方式進出口食品的,應當符合相關規定。上述案件中,因涉案產品產地為越南,無論店鋪以何種方式進口涉案燕窩,均違反了相關規定,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

另外,國家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為防病等特殊需要,還發布了一系列禁止從疫區、核輻射區進口食品的公告。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發現,越來越多店鋪或朋友圈違反此類禁令經營進口食品,給消費者帶來重大隱患。法官提醒,國家禁止進口的食品全部沒有合法的來源,消費者不要購買。同時提醒網店,國家對進口食品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不要以代購等經營模式作為逃避管理的擋箭牌。

案例三

預包裝進口鵝肝醬中文標籤不實怎麼辦?

酷愛法國鵝肝醬的方先生在一家店鋪一次性購買了15罐,收貨後,他想進一步了解鵝肝醬的進貨來源,就對產品標籤上標註的國內經銷商進行查證,發現竟然無法查實經銷商名稱。他認為,鵝肝醬的進貨來源肯定不靠譜,於是將店鋪訴至法院。

法官釋疑

預包裝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問題非常常見,而且涉訴量很大。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標籤應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或者標籤不符合規定的,不得進口。店鋪作為銷售者,應當履行食品經營者的法定義務。上述案件中,店鋪並不了解進口食品的基本知識和產品信息,加貼中文標籤的經銷商信息又不實,且無法作出合理解釋,此種情形下,法院認定方先生購買的鵝肝醬存在著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

所謂預包裝食品,食品安全法中給出的定義是「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說到預包裝食品標籤問題,最常見、也是最易被發現的問題是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籤,還有一類是漏標的情況,就是進口食品標籤上未標註生產日期,營養成分,原產地,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事項;最後一類是標註錯誤的情況,這種最難被發現。

可能有人不以為意,認為「不就是個標籤嘛,又不影響食用」。其實,標籤非常重要,一方面能讓消費者了解到產品資質信息,包括產品的原產地,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另一方面也是消費者知曉產品的配料、保質期、儲存及食用方法等重要信息最直觀、最有效的途徑。在審判實踐中,有一些標籤違法案件的背後,就是不良商家打著進口食品的幌子售賣「三無」與假冒產品,因此消費者必須要保持警惕。

法官提醒,對於進口商來說,要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產企業審核制度,對進口商品是否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行重點審核,如實記錄進口食品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或進口批號、境外出口商和購貨者名稱、地址及聯繫方式、交貨日期等內容。

網絡平臺中的店鋪、商家要審查進口商、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的資質,仔細查驗進口食品有無中文標籤、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並進一步查詢進口的食品是否屬於國家禁止進口的食品,中文標籤及檢驗檢疫證明材料的貨物品名、規格、批號是否對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查驗清楚,才能說是履行了經營者的查驗義務。(作者單位: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相關連結

跨境網購存在哪些風險

跨境電商購物具有價格優惠、種類繁多、原裝品質、便利性強等特點,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但跨境電商購物容易引發諸多風險,消費者需要做好防範。

跨境電商購物主要包括「海淘」、代購和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等方式,較普通的電商購物方式有著更高的維權成本。多數商家在境外,消費者不便起訴維權。因跨境電商購物運輸時間長,消費者遇到售後問題時,可能已經超過海外電商對於質量問題的處理時間。即使沒有超時,面對跨境郵寄的高費用,消費者也往往望而卻步。多數代購商家更是在商品頁面中明確提出,無法提供退換貨服務。

在跨境電商購物過程中,往往需要消費者提供個人身份信息供海關清關使用。一般需要消費者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這些信息與圖片的經手方包括跨境電商購物平臺、代購商家、物流公司等,容易導致個人信息洩露。

此外,消費者很難核實代購是否真的去往境外採購,一些管理不規範的跨境平臺也不斷被爆出售假,這都存在著交易風險。

通常,跨境電商購物類糾紛的爭議焦點是消費者與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雙方之間法律關係的認定,需要根據交易行為特徵進行判斷。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已經提前購得了特定的商品,並將商品信息在自己的網站店鋪或平臺上發布,明確該商品的價格,只需購買者選擇合適的型號、數量,即可點擊購買,則可以認定雙方買賣合同成立。若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並無現貨,而是需要消費者先下單,進而在境外採購商品,消費者需要支付賣家的費用包含商品本身的費用、運費、代理服務費以及通關手續所需的相應費用,消費者應配合協助辦理通關手續,並且雙方需對上述各項費用作出明確的約定,此時,雙方之間成立的是委託合同關係。

對於形成買賣合同關係的雙方,商家理應保證所售商品符合我國法律規定,商品應當貼有中文標籤。而對於委託合同關係的雙方,是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根據消費者的要求於海外購買商品並郵寄,並無相關法律規定此情形下商品需要加貼中文標籤。

買賣合同關係下,跨境購物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並無特殊性,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賣方責任,消費者可以要求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如果商品存在瑕疵,對消費者造成一定損害的,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需要賠償損失。若雙方成立的是委託合同形式的代購關係,商品出現質量問題,而商品質量與代理行為沒有關聯的,消費者則不能夠要求代購或跨境電商平臺承擔責任。

法官建議,消費者在跨境電商平臺購物時要貨比三家,儘量選擇有第三方資金監管的大型購物平臺,避免糾紛的發生。即使發生糾紛,消費者選擇在大型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維權也更為簡便。鑑於在跨境電商平臺購物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風險,消費者更應注重在各個環節中保存證據,包括下單時間、下單時商家承諾的發貨及送達時間、下單時的商品頁面介紹、商家實際發貨情況、貨物清關時間及運輸情況等。如果商家要求上傳身份信息供清關使用,儘量選擇官方購物網站、平臺或者物流公司官網上傳,避免以聊天的方式將身份證照片傳給客服,同時可以在身份證照片上加水印的方式,避免身份信息被盜用。(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2020-12-02 14:17:05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劉更超 張夏意 | 字號:A+ | A-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為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
  • 外賣、網購、進口食品安全誰來負責?
    本報訊(記者 張鑫)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一解釋明確了食品不合格生產者、經營者不得推諉責任;提供免費餐食,安全責任不能免;電商銷售食品安全問題,在平臺對商家未履行審查義務的情況下,也要承擔連帶責任;進口食品必須符合我國相關標準要求等。
  • 網購進口冷鏈食品,請按下你的「暫停鍵」
    然而,近期以來進口冷鏈食品攜帶新冠病毒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媒體報導,12月份以來,在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案例已經涉及湖北、浙江、山東、河南、山西、安徽、遼寧、黑龍江等多個省份。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就應該及時按下「暫停鍵」——終止各種網上進口冷鏈食品採購活動,防止疫情擴散和蔓延,這也是每個公民應具有的「國家責任」。
  • 跨境電商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新規詳解:最大亮點是引入電子中文標籤...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於發布《網購保稅模式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細則(徵求意見稿)》,供公眾評議。筆者在本文嘗試從研究者角度提一些看法,拋磚引玉。 附錄: 網購保稅模式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細則(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目的依據】 為規範網購保稅模式跨境電子商務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保障進口食品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 網購自製食品悄然走紅 真的可以放心吃嗎?
    現象  手工食品風靡朋友圈  進口安佳黃油、韓國糖粉、美國進口蔓越莓幹……看到這些介紹不要誤以為走進了某家進口食品陳列區。事實上,這僅是網上某家自製食品店在介紹店內一款餅乾所用的原料,網頁上還有製作過程的圖片、視頻。
  • 大連市郵政管理局:不要私自網購、郵寄無「三證」的進口冷鏈食品
    原標題:大連市郵政管理局:不要私自網購、郵寄無「三證」的進口冷鏈食品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黃璐 曹志宇為做好歲末年初和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郵政快遞業安全生產工作,防範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全力保障大連市寄遞渠道安全暢通和行業平穩運行,大連市郵政管理局發出消費提示
  • 網購食品需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隨著網購的興起和日趨成熟,消費者早已不滿足於在網上買買服裝和日用品了;足不出戶便能品嘗各地風味美食,是當代百姓對於高品質生活的新的消費需求。然而,熱衷於網購食品的你或許不知道這其中隱藏的安全隱患。
  • 網購自製食品 吃著放心嗎?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食品電商總交易金額突破300億元,食品在網購市場總交易額中的佔比已提升到2.5%。網購食品本來是快捷方便的途徑,但是當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演變成作坊加工之後,食品安全的相關問題也紛至沓來。網絡自製食品衛生有保障嗎?自製食品如何監管?出了問題怎麼維權?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 網購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是否構成標籤瑕疵?
    2020年8月12日,餘某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上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的可可粉,商品由寶博中國有限公司自保稅倉發出,並按「網購保稅進口」規定經海關報關清關遞送入境。  8月14日,餘某收到可可粉後,發現商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遂以進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外包裝未加貼書面中文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要求被告寶博中國有限公司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
  • 黃岡回應市民網購進口冷凍肉被罰是怎麼回事 黃岡回應市民網購進口...
    黃岡回應市民網購進口冷凍肉被罰是怎麼回事?黃岡回應市民網購進口冷凍肉被罰說了什麼?近日,湖北黃岡市黃州區24戶居民違規網上採購進口冷鏈食品,每人被罰款200元。對於此事引起的熱議,黃州區疫情指揮部回應稱,一個月前已發通告,全區禁止採購進口冷凍肉品,這24戶居民違反了此項規定。
  • 給食品網購戴上安全「緊箍」
    網購已成為公眾日常的消費方式之一。昨日,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稱《解釋》),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近半數,食品類糾紛在網購糾紛中的佔比之高令人咋舌。高比例糾紛背後,既有食品易損易變質、物流倉儲問題等客觀因素作用,也有網絡銷售對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隔空」銷售模式易有商家渾水摸魚等人為變量影響。例如,很多人在網購生鮮水果時應該都遇到過磕碰損壞或是遭遇物流延遲影響保鮮的情況。應該說,食品類糾紛佔比高有一定的必然性。
  • 給網購食品安全加上三道責任「安全鎖」
    食品類網購之所以容易引起糾紛,表面上看,是因為網購食品不像在實體店裡購買食品,可以更加直觀,甚至還可以試吃,將糾紛因素「消滅」在了初始階段。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網購食品魚龍混雜,電商平臺、生產者和經營者責任不清,沒有盡到為食品安全把關盡責的基本義務。
  • 進口食品頻道改版 輕鬆網購世界美食
    1 號店為滿足眾多消費者對進口食品品類的多種需求,特別對進口食品頻道進行了全新的改版。改版後的進口食品頻道新增「熱門分類」,「熱銷排行」以及「全球美食精選」三大模塊,讓消費者們更加便捷、輕鬆的選購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美食。目前,全新改版的 1 號店進口食品頻道已經上線運營,力圖為美食愛好者與消費者們提供最優質的購物體驗。
  • 給網購食品加上三道「安全鎖」
    作者:趙強  日前,最高法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明確規定電商平臺應承擔責任,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黑作坊」食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都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 網購食品如何正確選擇
    問題2 正視進口食品網際網路的便捷讓進口食品購買方便無國界,很多人都認為進口食品在質量和消費水平上更勝一籌。相對於傳統的貨物貿易進口,跨境電商、海淘和代購等非貨物渠道進口的食品有不少游離於監管之外,品質很難得到保證,對於關係到人體健康的食品,還是要謹慎購買,買到「假進口」對身體造成傷害,得不償失。
  • 京法巡迴講堂 | 進口食品該咋買?法官線上直播課堂教您網購擦亮眼
    進口食品還能吃嗎?追求精緻生活的社會公眾所關心的燕窩等進口食品的食品安全,一定要有查看進口食品的報關單、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的意識;凡是國家禁止進口的食品都是沒有合法的來源的,千萬不要購買;此外還要注意查看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警惕買到三無產品和假冒產品。
  • 網購食品隱患很多 食品安全需要法律護航
    10月29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就《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送審稿》提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並承擔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並先行賠付。  網上購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與追捧。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二是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近年來,網絡購物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最常見的消費方式之一,對於消費者而言,網絡食品潛藏著一定的風險,如果入網食品經營者資質、信譽不能保證,則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解釋》第4條規定,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二是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 進口冷凍食品安全,還能吃嗎?如何有效避免被進口冷凍食品感染?專家...
    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對「消費者非常關心現在的進口冷凍食品安全,還能吃嗎?如何有效避免被進口冷凍食品感染?」作出解答。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的和低溫冷凍食品相關的主要是流通環節,主要是在搬運、在操作環節引起的傳播,並沒有發現因為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大家都不會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