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是否構成標籤瑕疵?

2020-09-23 北京海澱法院

近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跨境貿易法庭對餘某訴寶博中國有限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一案在線進行了審理並當庭宣判。

  2020年8月12日,餘某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上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的可可粉,商品由寶博中國有限公司自保稅倉發出,並按「網購保稅進口」規定經海關報關清關遞送入境。

  8月14日,餘某收到可可粉後,發現商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遂以進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外包裝未加貼書面中文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要求被告寶博中國有限公司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

  被告認為,商品系跨境食品,已在商品頁面信息上詳細展現了中文電子標籤,同時在消費者下單前已履行告知義務,明確該商品無紙質中文標籤,可在商品頁面查看電子標籤,故不存在食品標籤瑕疵。在商品無質量問題情況下,被告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商品實物雖無紙質中文標籤,但商品經檢測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其通過電子標籤替代紙質標籤的行為亦不構成食品標籤瑕疵,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據了解,本案是全國首例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領域確認進口食品中文電子標籤與食品外包裝中文標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案件。該案首次確認,在消費者因跨境零售進口商品與涉外經營主體產生的糾紛中,跨境電商通過網絡從事跨境零售進口業務實質已將其經營業務擴展至消費者經常居住地,應適用消費者經常居住地法律;同時,在跨境電商已履行對消費者的提醒告知義務並獲得消費者確認同意後,在商品訂購網頁使用符合要求的中文電子標籤視為具有中文標籤,電子標籤與紙質標籤具有同等效力。

  (陳若星)

  法官說法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作為一種新興貿易模式具有特殊性,其產品入境後既具有商業性質,也是終端消費者個人自用的物品,基於其具有雙重屬性,對於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應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並賦予其對商品的充分選擇權。

  食品安全法規定,一般進口食品應有中文標籤,但對近年來大量湧現的跨境零售食品的中文電子標籤效力未做出明確規定。現實中對電子標籤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爭議極大,但普遍認為僅有電子標籤構成標籤瑕疵,經營者應承擔退貨退款責任。

  但是跨境電子商務作為發展中的新興業態,現有立法在具體規定中難盡其詳。但根據電子商務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關於進出口監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有關規定從事跨境電子商務。表明國家相關部門針對跨境進口零售制定的規範性文件是跨境電商活動的重要法源,人民法院可結合規範性文件精神對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與時俱進的合理解釋。

  因此,參照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商財發〔2018〕486號通知精神,對於既具有貨物的貿易性,也具有私人物品個人自用性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在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基礎上,可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含義做擴大解釋,即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交易中,跨境電商已履行對消費者的提醒告知義務並獲得消費者確認同意後,在商品訂購網頁使用符合要求的中文電子標籤應視為具有中文標籤,此時電子標籤與紙質標籤具有同等效力。


來源:中國法院網

相關焦點

  • 跨境進口首例中文電子標籤與食品外包裝中文標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9月17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跨境貿易法庭對一起跨境進口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在線進行了審理並當庭宣判。該案是首例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領域確認進口食品中文電子標籤與食品外包裝中文標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案件。原告認為,被告交付的商品為進口食品,雖然在商品交易詳情頁對食品外包裝英文標籤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但卻未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在商品實物的外包裝上加貼書面中文標籤,應當認定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被告明知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仍然銷售給原告,依法應當向原告承擔退還購物款並支付十倍賠償的責任。
  • 1478份判決告訴您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是否應支持十倍懲罰賠償
    ,進口食品的數量與日俱增,因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問題提出請求適用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的糾紛層出不窮,而中文標籤問題與食品安全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何種情況下可以判決適用《食品安全法》中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開始引起關注。
  • 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購買者索要10倍賠償
    兩人購買了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酒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支付賠償金。近日,蓬江法院作出判決,原告理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上述4瓶酒的瓶身及外包裝上均無其他中文標籤及中文說明內容。邵某與任某購買上述商品後於當日向食藥監管部門投訴舉報,蓬江區食藥監局經查,被告商行經營沒有中文標籤、說明書的進口酒,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遂作出沒收違法所得2170元,處罰款1.5萬元的處罰決定,並向邵某和任某出具《投訴舉報處理告知書》,告知其處罰情況並擬給予二人2000元一級舉報獎勵。
  • 案涉商品沒有中文標籤,是否判定為不安全食品?違反了哪個法律法規...
    案涉商品沒有中文標籤,是否判定為不安全食品?違反了哪個法律法規條款規定?衛生、營養等與食品安全要求有關的標籤是食品安全標準的重要內容,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籤,標籤應當標明產品的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保質期、儲存條件、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和生產許可證編號等內容,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籤,標籤應當符合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中文標籤不符合規定的,禁止進口。
  • 跨境電商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新規詳解:最大亮點是引入電子中文標籤...
    細則亮點:引入電子中文標籤 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問題一直都困擾著進口食品業態。線下的進口食品這些年的治理已經相對成熟,目前問題集中區域就是跨境食品電商的中文標籤問題。從國外案例來看,職業打假人會拿著這個去食藥部門投訴舉報,進行打假。打假的理由就是沒有中文標籤。如果食藥部門不受理,他們可能去法院告食藥部門不作為。
  • 進口食品 沒「中文標籤」有貓膩
    媒體記者拿起收銀臺旁邊的巧克力,發現全是外文說明,並沒有中文標籤,臨窗貨架上擺放的各種小瓶洋酒,其外包裝上也未見中文標籤。同樣的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見。然而只有極少數的食品包裝上有中文標籤。一位進口食品店的常客表示:「看不懂上面的外文,只能通過包裝上的畫兒來猜,或者問店主,但有時候買得多,回去還是分不清。」
  • 食品標籤瑕疵解析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是食品標籤標示要求的強制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由於食品產品種類繁多,標籤形式多種多樣,在標準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標準使用者對標準條款理解不一致的情況,因標籤標示違反標準規定或標籤瑕疵引發投訴、舉報、索賠導致的糾紛層出不窮。
  • 跨貿零售商品只有中文電子標籤,跨境貿易法庭作出全國首例判決
    8月14日,餘某收到可可粉後,發現商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遂以進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外包裝未加貼書面中文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要求被告寶博中國有限公司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明確該商品無紙質中文標籤,可在商品頁面查看電子標籤,故不存在食品標籤瑕疵。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1000元的,為1000元。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 跨境電商進口食品只有電子標籤違法嗎?
    新華社杭州9月19日電(記者吳帥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跨境貿易法庭日前宣判了首例中文紙質標籤缺失糾紛,確立了電子標籤和實物標籤具有同等效力。據了解,本案原告餘先生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向平臺內入駐的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純可可粉。
  • 代購商品沒有中文標籤,消費者能主張10倍賠償?
    網購方便我們生活,同時朋友圈也充斥著代購商品的廣告。代購商品是否要遵守我國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代購商品沒有中文標籤,能否主張10倍賠償就上述問題,找法網小編將為您解答。隨後,代購商張某將商品快遞給陳某,陳某收到貨後,檢查一番,發現沒有中文標籤、進口保健食品批准文號。陳某認為這件保健品來源不明,存在質量問題,於是到法院起訴代購商,要求退款並支付貨款10倍的賠償。一、消費者和代購商家是委託合同關係?還是商品買賣關係?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為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司法實踐中,進口食品領域是網售食品安全案件的高發區。那麼,網購進口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法律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案例一無檢驗檢疫合格證的進口奶粉能買嗎?
  • 網際網路法院:網購食品沒有中文標籤,違反強制規定購物合同被解除
    【摘要】 黃某某通過網絡交易平臺在x公司經營的店鋪購買了x日本豐胸食品,合計以818元支付了商品價款。因發現該產品沒有中文標籤,提起訴訟,請求判決解除購物合同並退還貨款818元,依法賠償黃某某十倍賠償金8180元。
  • 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消費者可以主張賠償嗎?
    妻子說,這酒瓶上的標籤怎麼沒有一個中文,誰能認出是法國酒呢?劉先生原以為全是外文的標籤才能體現出全進口,經妻子提醒,劉先生上網查詢,發現法律有規定,進口食品必須張貼中文標示。於是,劉先生與賣酒的公司協商退回所買的酒。這家公司以符合食品安全為由,拒絕退貨。 為此,劉先生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某公司退還貨款並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
  • 進口食品中文標籤不合規 經銷商被處罰
    中國消費者報重慶訊(記者劉文新)重慶晨照商貿有限公司經營的進口食品「德國雙心深海魚油軟膠囊」中文標籤不符合規定,近日被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處以行政罰款7250元。經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證,重慶晨照商貿有限公司將4盒退單食品「德國雙心深海魚油軟膠囊」,加貼中文標籤後,分別於2017年5月14日、9月26日、11月16日銷售3位客戶,銷售所得合計262元。該中文標籤未標註進口商名稱、地址及聯繫電話等相關信息,標識標籤不符合規定。重慶晨照商貿有限公司於2017年12月30日起主動召回產品3盒。
  • 跨境電商進口食品只有電子標籤違法嗎?法院這樣判……
    新華社杭州9月19日電(記者吳帥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跨境貿易法庭日前宣判了首例中文紙質標籤缺失糾紛,確立了電子標籤和實物標籤具有同等效力。據了解,本案原告餘先生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向平臺內入駐的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純可可粉。
  • 進口食品缺中文標籤 專家呼籲不可迷信"全英文"
    北青報記者拿起收銀臺旁邊的巧克力,發現全是外文說明,並沒有中文標籤,臨窗貨架上擺放的各種小瓶洋酒,其外包裝上也未見中文標籤。  同樣的情況在五道口附近更為普遍。五道口地鐵站附近的「Green Tree」,主營韓國進口食品,大量膨化食品、飲料、拉麵、泡菜等各種各樣的食品布滿貨架,然而只有極少數的食品包裝上有中文標籤。
  • 跨貿零售商品只有中文電子標籤算不算違法?全國首家跨境貿易法庭...
    2020年8月12日,餘某通過國內某知名跨境電商平臺上一家香港跨境電商公司購買了某品牌的可可粉,商品由寶博中國有限公司自保稅倉發出,並按「網購保稅進口」規定經海關報關清關遞送入境。8月14日,餘某收到可可粉後,發現商品外包裝無中文標籤,遂以進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外包裝未加貼書面中文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要求被告寶博中國有限公司承擔退一賠十的責任。
  • 進口食品真偽鑑別:有中文標籤不代表「假冒」
    本報訊(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王毅 實習生張文卓)怎樣鑑別進口食品的真偽?進口食品上有中文標籤是不是代表假冒偽劣?10日,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進口食品安全社區行」全省首場宣講活動走進百步亭社區,向居民宣傳進口食品安全知識。
  • 買到的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商家要賠這麼多!
    收貨後,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籤,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於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十倍於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籤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並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