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份進入開學季,考研人的開學焦慮症也開始襲來。距離21考研只剩下107天,居家備考效果不盡人意,考研人數又再創新高,自己的複習卻毫無長進,於是一股焦慮恐慌的情緒,在21考研人中間蔓延開來。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這樣一條消息:「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限制二本及以下的學生考研。」在考研圈甚囂塵上,助長焦慮情緒的滋長。
言論來自哪裡?
這句話最早出自一名科學網用戶在2018年6月份發布的一個帖子。帖子全文見下圖↓
看完我們發現,在博主看來,一本生、二本生、大專生之所以會進入不同高校,其本質是智力上有差別,而研究生教育資源有限,國家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來培養高智商的一本學生。還說「目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的&39;難以從爛蘋果中選出不爛的蘋果」。
這個帖子當時就被懟得不輕,可見大家並不認可這樣的提議。
按理說,兩年前的帖子,點擊量不多,為什麼在今年又再次流傳起來了呢?這很可能和今年的特殊形勢有關。文章開頭已經提到了21考研人的各種難處,但還有一個沒提,那就是——改革!
在考研人已經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不少院校正大刀闊斧地進行研究生考試改革,僅我們之前提到的就有:
按目前趨勢來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院校、省份加入改革陣營,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考生受到波及,而這些改革的方向基本都是嚴把生源質量關卡,提高入學難度,這與上面帖子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於是不佔優勢的雙非院校考生開始憂心忡忡自己可能會面臨的「歧視」。
這裡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院校改革的立意是提高研究生質量,但手段不是在報考條件上做限制,而是對所有報考人的綜合能力做更高要求,而帖子是提議直接限制二本及以下的學生報考,這兩者之間有本質區別。
雙非學生拉低研究生質量?
雙非學生拉低研究生質量?並不是。事實上,根據中國教育在線6月份發布的《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研人以雙非考生居多,佔比83%左右,只有不到兩成的考生來自於「雙一流」高校。
數據來源: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
也就是說現在研究生隊伍中大部分是本科雙非學生,而且質量非常好!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大火的華為「天才少年」張霽,相比項目中其他三位本科均畢業於華科的同學,他受到的關注更多。為什麼呢?因為他起點不高,高考復讀一年才考上三本高校,本科畢業考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最終在2016年進入華科成為博士研究生。
但他在「天才少年」項目中拿到了最高檔年薪,201萬,而且華為並不是他的唯一offer,騰訊、IBM、阿里巴巴都給了他機會,開出的最高年薪超過360萬元。這樣的人才難道不優秀嗎?
考研人要持什麼態度?
這篇帖子時隔兩年再次被關注,還有一個原因大概與雙非學生一直以來憂心考研中的「歧視」有關。我們不能否認考研中有「歧視」存在,比如複試看本科院校;調劑看本科院校;優秀生源調劑計劃等。
但這些在整體考研大環境下,只是個別院校的個別現象,不能代表整體,也不能說明「歧視」趨勢擴大。這些個別院校的個別「騷操作」,同學們在報考時仔細甄別,是能夠避開的。
絕大部分招生院校和招生導師的正常操作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老師們在整個招生中是公平的。其實他們的目的就是招到足夠優秀的學生,無論你是雙非學生,還是985/211學生,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變優秀,努力在初試拿到高分,增強自身綜合實力,加強已有優勢,保持良好心態,爭取成為導師想要的那類學生,而不是一味地在意身上的本科標籤。
雙非學生並非一定不如985/211學生,單憑高考結果直接限制考研資格很不公平。對於上面那類不良言論,大家沒必要放在心上,更應該關注的是目標院校招生信息和自身複習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