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始觀察類綜藝慢慢在中國市場預熱。《令人心動的offer》又一檔觀察類真人秀進入公眾視野,小編不得不整理一番其中的加分理論和表達了!這可是今年最可能考到的綜藝類型呢!
話不多說,趕緊記下來~
共景監獄
名詞解釋
「共景監獄」是一種圍觀結構,是眾人對個體展開的集體凝視和控制。相對於「全景監獄」是塔狀的,是一對多的俯視,「共景監獄」則更像是現代的體育場,是多對一的凝視與觀看。
福柯對目光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即將其稱為「權力的眼睛」,認為觀看是一種權力的實施,並且認為這樣「一種虛構的關係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徵服」。
加分使用
與「鏡中我」理論強強聯合
在網絡圍觀中,當圍觀者認定被圍觀者無法對其行使看的權力時,被圍觀者作為觀看主體的資格就被剝奪了,導致被圍觀者物化為純粹景觀,成為一種被展示、被「示眾」的對象,成為「目光的獵物」,最終在「權力的眼睛」下自動地將觀看者的意志施加於自己身上。
被圍觀者個體的自我規訓外,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在網絡圍觀過程中,人們圍觀的目光有意無意間就構建了這樣一種巨大的「社會之鏡」:無論是圍觀者或是被圍觀者,所有人都可以在這面「社會之鏡」中照見自己;在「觀照」別人的過程中,圍觀者自身的「異常行為」受到了警示,並通過確認他人的荒謬而預先「矯正」了自己,無形之中使得每一次重大的網絡圍觀事件都成為一次「全民規訓」的契機。
與《景觀社會》強強聯合
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認為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景觀社會,一個完全表象化的被拍攝的社會。這個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已經不是馬克思所言的被異化的物與物的關係,而是被異化了的景觀關係。景觀是人與人關係的中介物。萬物皆景觀,萬物皆可被觀看,萬物未成景觀便等同於不存在。人人都是景觀的觀看者也可能是被觀看者。正如福柯所言,他們都是徵服者也都是被徵服者。
情感共振
名詞解釋
媒介產品獲得認可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好的參考系莫過於受眾的情感訴求,即與受眾產生最佳的情感共振點。
因為受眾的興趣在不斷變化,媒介就必須以變化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定位,媒體人不能把自己捆在媒介產品中,而應該走出產品,走向受眾,在與受眾的溝通中,明確受眾的興趣點,從而使自己的產品與受眾產生情感共振,確立自身正確的定位。
共同的興趣點是問題被關注的前提,正因為此,媒介努力使自己的產品與受眾產生情感共振,才可以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為自己的產品贏得口碑。
案例使用
觀察類綜藝進入2.0時代,新增第二現場,觀察嘉賓對所觀察內容進行討論引起話題,拓展了節目的真實性和可看性,觀眾也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捕捉到情感共鳴的時刻。在最新一期《令人心動的offer》中,第二現場就「傾聽」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並反思自身的一些問題,產生情感共鳴。
喻國明這樣說
「溝通是一種生產力,也是一種管理力、領導力,學會良好的溝通特別重要。情感共振、關係認同是當下進行社會溝通和輿論引導的重中之重。」喻國明強調,「過去我們認為擺事實講道理就可以和網民群眾進行溝通,但在今天的環境下,如果沒有情感共振,那麼你說的道理就會被認為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被貼上『一己化』的標籤。」
(可用於媒體輿論引導的題目中)
認同凝視範式
名詞解釋
認同凝視範式可以追溯到拉康的鏡像階段論。孩童對鏡子裡的自己形象的觀察,標誌著主體意識的覺醒。成像—識別—認同—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可以順暢推理的脈絡。當視線從鏡像轉向物象時, 這條脈絡也是相似的。凝視的主體通過看的方式,使自身置於對象目標內,在一種不斷被施加的意向性中,人們和事物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他者」 中尋求「己者」的認同 ,這是認同凝視的意義。
加分使用
與「集體窺探」強強聯合
弗洛伊德說:「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偷窺他人的欲望。但當下的「窺探」無須屏息凝神,大眾媒體所製造的「窺探作品」儼然是一種成熟商品,2019年開年觀察類綜藝的活躍度便持續走高。
這摩肩接踵的「集體窺視」,讓我們進入一種認同凝視範式,在觀察中定位自我,此時我們是凝視自我的觀眾。從「他者」 中尋求「己者」的認同。
與「私人領域」強強聯合
「私人領域」的公共化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主旋律,大眾媒體在逐步把私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產和包裝成為成熟的商品,而人們也樂於藉此消費娛樂。用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話來說,「文化批判的公眾逐漸轉為文化消費的公眾」。其實,在「凝視」的同時我們也在進行「消費」。
還有一些話想說給你聽
很多人覺得自己像節目中的「李晨」
沒那麼幹練、沒那麼專業、沒那麼多亮點
但是,
距離考研還有30幾天的時間
經歷了院校選擇、埋頭苦幹、考綱變動、模擬考試
彷徨後的信心重拾,失意後的奮發圖強的你
終將會收到「令人心動的offer」
其實,現在就有一個
那正是正在變優秀的你啊
接受ta,帶ta去戰場
等你凱旋!
參考文獻:
[1]朱文慧王惠敏.認同凝視範式下的觀察類綜藝探微[J].新媒體研究,2019.
[2]韓冬伊.認同凝視範式下的觀察類綜藝探微[J].中國青年報,2019.
[3]吳瓊.電影院 種拉康式的閱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
作者:米太陽
編輯:米太陽
主編:羽生
我是愛醬,專注新傳考研輔導五年,想得到更多新傳前沿熱點及乾貨分享,可以關注我,或請關注公眾號: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