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遼寧首次發現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2020-12-13 生物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2013年8月16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上報導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160百萬年前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多瘤齒獸是滅絕的哺乳動物的一個重要類群,生存於恐龍主宰的中生代,並在65百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中倖存了下來。多瘤齒獸通常被稱為「中生代的嚙齒類」。多年來僅對其牙齒有一點淺顯的認識:其牙齒有一些類似嚙齒類的特徵。在現生哺乳動物中與其最為相似的牙齒結構發現於小「麝香鼠」、「草原袋鼠」和「山負鼠」,它們都是雜食性的。總體而言,多瘤齒獸的牙齒分化為三個功能單元:門齒具有抓、刺的功能,個別類的門齒變為啃、咬的功能;中間的單元具有固定、並切割食物的功能,而後部的臼齒形成研磨結構。

多瘤齒獸以後部牙齒上發育很多小瘤(小的隆起,或者小尖)來適於咀嚼植物為特徵。它們的門齒和臼齒與那些嚙齒類相似,但在演化時間上多瘤齒獸比新生代的嚙齒類早的多。一般來說,多瘤齒獸是可以以任何事物為食的雜食者,主要得益於它們多種化的食性和運動適應方式。多瘤齒獸成為中生代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幾乎佔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一半。它們的支系是哺乳動物歷史上生存時間最長的支系,出現於170百萬年前,大約絕滅於35百萬年年前。

中生代,特別是侏羅紀多瘤齒獸的化石材料很少,這些已知的多瘤齒獸的骨骼結構及比例對研究其高度分化的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幫助甚微,無法了解它們是否具有了跳躍、掘地、水棲或飛行等運動方式。以現生哺乳動物為標準,推測任何已知的多瘤齒獸都不會是大型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體型在老鼠和兔子之間。

在侏羅世--白堊紀時期,歐亞大陸的地方生物區系均包含一個或更多個多瘤齒獸屬種,而南半球幾乎不存在多瘤齒獸。尤其在晚白堊世,多瘤齒獸佔地方生物區系中哺乳動物總數的一半以上。它們的多樣性顯然是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大量擴散和分化的產物。同樣,此時期陸生植物的發展對陸生無脊椎動物的影響很大,可能有助於獸類哺乳動物的快速輻射。白堊世末期,多瘤齒獸世系開始消亡和絕滅。在古新世早期,一些殘存的屬種又有所發展,化石記錄表明多瘤齒獸的分異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點。隨後在古新世末期,來自靈長類、小型踝節類的生存競爭加劇,嚙齒類達到了統治地位。歐亞大陸的中-晚始新世大多動物群沒有多瘤齒獸,但它們仍殘存於北美極為有限的一些地區,至少到始新世末期。

多瘤齒獸的祖先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因為多瘤齒獸具有很多獨特的、高度特化的牙齒和頭骨特徵,古生物學家們長期困惑於它們的進化起源。已知的化石材料表明,共同的進步的頭骨特徵將異獸亞綱的多瘤齒獸類與始獸類相聯繫,這些亞綱還包括中生代的「原獸類」哺乳動物,然而牙齒的分異很容易將異獸亞綱和始獸亞綱區分。發現於歐洲晚三疊世瑞提克-裡阿斯期的僅知孤立牙齒的haramiyids可能是多瘤齒獸的祖先,但迄今為止科學界還沒有獲得一致的意見。

新發現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產自中國遼寧建昌玲瓏塔大西溝晚侏羅世髫髻山組,距今約160百萬年。化石標本以對開的正模和副模形式保存,並見有毛髮印痕。由於牙齒發育了明顯的皺紋結構,如很多小的脊、溝、凹槽等,加之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哺乳動物產自西歐的侏羅紀地層,因此新發現的哺乳動物被命名為歐亞皺紋齒獸(新屬、新種)(Rugosodon eurasiaticus)。

牙齒的結構表明,歐亞皺紋齒獸是一種以樹葉、種子、蕨類、裸子植物,再加上蠕蟲和昆蟲為食的雜食動物。它的踝骨具有驚人的靈活性,表明歐亞皺紋齒獸是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敏捷的哺乳動物。同樣重要的是,歐亞皺紋齒獸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頭骨、頭後骨骼和齒列的多瘤齒獸化石。通過對它的研究,古生物學家們能夠追溯後期多瘤齒獸多種運動適應方式(包括爬樹、陸地上奔跑、掘穴)的起源。新發現歐亞皺紋齒獸為晚侏羅世時期歐洲和亞洲的哺乳動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歐亞皺紋齒獸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生活於氣候溫和的湖濱,與長羽毛的恐龍近鳥龍、翼龍類達爾文翼龍、大量節肢動物及其它幾種哺乳動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根據與現生哺乳動物的比較,並依據歐亞皺紋齒獸手部比例、末端指節的形態等,研究者推論歐亞皺紋齒獸很可能是地棲哺乳動物,或者說地棲比攀爬的可能性更大。這些最新的對指節和掌骨比例的研究表明,運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區分嚙齒類、雙門齒有袋類,或者大範圍的進步的有胎盤類、有袋類中生活習性不同的種類。

此外,研究者使用兩種方法:通過頭骨長度計算體重的方法以及通過下頜長度來計算體重的方法,分別計算出歐亞皺紋齒獸的體重為78.95 g和67.95 g。

這兩種計算結果可能與它的實際體重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因為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下頜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要短得多。因此,根據下頜長度計算的多瘤齒獸體重,相對於其它哺乳動物來說,可能低於真實體重,但這可以提供其體重的下限。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袁崇喜副研究員和季強研究員、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研究員、美國匹茨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阿蘭 R. 塔布魯姆(Alan R. Tabrum)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共同合作完成,得到了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資助。正型標本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於2010年發現,現保存於北京自然博物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37970

Earliest Evolution of Multituberculate Mammals Revealed by a New Jurassic Fossil

Chong-Xi Yuan1, Qiang Ji1, Qing-Jin Meng2, Alan R. Tabrum3, Zhe-Xi Luo4,*

Multituberculates were successful herbivorous mammals and were more diverse and numerically abundant than any other mammal groups in Mesozoic ecosystems. The clade also developed diverse locomotor adaptations in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We report a new fossil skeleton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that belongs to the basalmost multituberculate family. Dental features of this new Jurassic multituberculate show omnivorous adaptation, and its well-preserved skeleton sheds light on ancestral skeletal features of all multituberculates, especially the highly mobile joints of the ankle, crucial for later evolutionary success of multituberculates in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相關焦點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現代哺乳動物一般分為兩個亞綱,即原獸亞綱和獸亞綱,獸亞綱又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現存原獸類:鴨嘴獸原獸類也就是鴨嘴獸,是今天唯一卵生的哺乳動物。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是不是胎生已經不可考。考慮到今天的哺乳動物仍有卵生的種類,最初的哺乳動物是卵生的可能性更大。恐龍時代同時生活著大量哺乳動物,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好幾十種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相信還有更多的原始哺乳動物沒有形成化石或還沒有被發現。
  • Science:化石反映了一種掌握了新技巧的古老哺乳動物
    這一新發現的物種——被稱作Rugosodon eurasiaticus (皺紋齒獸)——代表了在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的多瘤齒獸中的一種,而且其獨特的牙齒和腳踝提示它已經為後來的樹棲及食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鋪設了道路。
  • 古脊椎所全北界最晚的石炭獸及溝齒獸類全球擴散研究獲進展
    事實上,到早中新世,石炭獸類在全北界已然式微,僅有幾種溝齒獸類殘存至不超過~17 Ma。  令人意外的是,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緣中中新世~16 Ma的哈拉瑪蓋組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團隊發現了全北界最晚的一顆石炭獸的上頰齒化石。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導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中生代哺乳動物吃什麼?那時出現任何進化偏差,動物世界將大變樣
    中生代哺乳動物是距今5.5百萬年前的各個不同門類的哺乳動物總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自然分類。眾所周知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八大明星,包括:歐亞皺紋齒獸,似叉骨祖翼獸,奧氏摩爾根獸,雙缽翔齒獸,宋氏仙獸,攀援靈巧柱齒獸,以及中華侏羅獸。
  •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最新研究:中國白氏桃河獸與寮國兩種二齒獸類組成單系類群 2020-07-22 14:48:17(劉俊 供圖) 劉俊 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對採自山西陽泉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距今約2.54億年四足動物化石研究中發現二齒獸新類群,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 國際最新研究:哺乳動物或自7500萬年前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通過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研究發現化石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
  • 綜述:中國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及其意義
    哺乳動物系統發育的不同假說(a–c 四種不同的哺乳動物系統發育假說。圖中紅點代表各假說中哺乳動物的節點位置;虛線和問號表示有胎盤類起源時間的不確定。1 非哺乳犬齒獸類;2 Sinodonodon 以及morganucodontids;3 Docodonta;4 Australosphenidans;5 Eutriconodontans;6 『Haramiyidans』;7 Multituberculates;8 『Symmetrodontans』;9 Metatherians (Marsupials);10 Stem eutherians;11
  •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專題展7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2019年7月6日,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半年的施工改造,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  《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調整整體色調  新布展改造的《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整體色調採用了米黃色系,選用該色系是源於古哺乳動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層中巖石的顏色。
  • 揭秘與恐龍同行的第二大哺乳動物
    圖片來源:LUCI BETTI-NASH 科研人員近日出土了與恐龍同時代的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顱骨化石。該類動物生存在7200萬~6600萬年前,屬於一種叫作岡瓦那獸的哺乳動物類群,該類動物曾在1.8億年前的岡瓦納大陸上活動,該大陸後來分裂為南美洲、澳大利亞、南極洲、非洲、阿拉伯半島、馬達加斯加群島以及印度半島。 此前,研究人員僅了解到岡瓦納獸的牙齒,以及下顎骨的形態。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嶽冉冉)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
  • 科學網—揭秘與恐龍同行的第二大哺乳動物
    圖片來源:LUCI BETTI-NASH 本報訊 科研人員近日出土了與恐龍同時代的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顱骨化石。該類動物生存在7200萬~6600萬年前,屬於一種叫作岡瓦那獸的哺乳動物類群,該類動物曾在1.8億年前的岡瓦納大陸上活動,該大陸後來分裂為南美洲、澳大利亞、南極洲、非洲、阿拉伯半島、馬達加斯加群島以及印度半島。 此前,研究人員僅了解到岡瓦納獸的牙齒,以及下顎骨的形態。近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的新研究成果中,研究團隊則呈現了該哺乳動物一個新物種的完整顱骨。
  • 滑齒龍:25米長的侏羅紀海怪?
    滑齒龍:25米長的侏羅紀海怪?BBC《與恐龍同行》是經典的古生物紀錄片,捧紅了許多古生物,其中就包括滑齒龍。在影片中,滑齒龍以25米的傲人體長成為侏羅紀海洋中的超級霸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圖註:滑齒龍的發現和命名者,法國古生物學家索維奇,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圖註:滑齒龍巨大鋒利的牙齒化石,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根據發現的牙齒表現出來的特徵,索維奇在同年建立了滑齒龍屬(
  •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如何與恐龍一起繁榮發展的
    她大概有一隻大貓那麼大,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哺乳動物,但她那巨大的下顎骨、獨特的牙齒和沒有外耳的外表暴露了她的身份:她是一隻楔齒獸,是哺乳動物進化群中的一員。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潮溼的河岸突然崩塌,把小卡巖塔獸屬和它們的媽媽埋在了泥裡。
  • 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哺乳動物毛髮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億年歷史的史前哺乳動物毛髮據國外媒體報導,古生物學家在一個有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哺乳動物的毛髮。儘管此前曾發現過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髮化石,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體毛髮標本。 這一琥珀是在法國南部夏朗德省發現的,科學家在琥珀中還發現了蒼蠅的蛹。保存在琥珀中的哺乳動物毛髮同今天的哺乳動物毛髮非常相似。這表明,哺乳動物的毛髮結構和形狀在很長的時間段內並未發生過改變。 雷恩大學的羅梅恩博士說:「我們發現的最早的平面毛髮印記是在侏羅紀中期。」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01北半球的鳥獸爭霸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中的真獸下綱迅速多樣化,中獸類首先稱霸。傳統觀點認為真獸在大型化進程上落後於地棲鳥和陸棲鱷,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表達過類似觀點,但這很可能不是事實。主要狩獵武器是彎曲而尖銳的嘴喙,能一下就將小型哺乳動物的骨頭敲碎。巨大腳爪上有利爪,用來撕碎屍體。竊鶴在大地上追逐小型哺乳動物,宛如恐龍時代沒有結束。這場鳥獸爭霸到晚始新世(約4000萬年前)已經分出了勝負。那時以後,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大大小小的主流食肉動物就都是真獸了,從巨大的安氏中獸,到中型的鬣齒獸,再到小型的牛鬣獸,而竊鶴只能退守南美洲,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