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已經成為熱點話題。基於央視媒體的強大影響力,再加上目前教育缺乏批判性認識,可以預期在大中小學也會逐漸興起毫無選擇性的詩詞教育和記憶。這是一件大好事?還是一件小好事?要我說啊,頂多算是一件小好事,弄不好就成為弄巧成拙之敗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與「全港詩詞創作比賽」
請大家看看「中國詩詞大會」這六個字。
第一,大家能夠知道這是「國字號」的節目,能代表全國的最高水平和氣場。真是這樣的嗎?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不是因為是央視製作的節目就立刻化身為覆蓋一切,力壓群雄的節目呢?
第二,大家接著看「詩詞大會」這四個字。很多人一看到「詩詞」就立刻聯想到「驚天地,泣鬼神」的搖頭吟誦,而很少想到「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詞創作過程。總認為創作詩詞是專業人士的高大上舉動,與普通人無關。基於此,一提到創作詩歌,尤其是小朋友創作詩歌就更會遭到大人們或者有些「文化人」的嗤之以鼻。
第三,大家看看「大會」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百度詞彙的解釋是:1. 規模大或內容重要的會議2. 人數很多的集會、聚會。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到「詩詞大會」的準確內涵是不確定的,如果說有,那就是「湊到一起搞個賽詩會」,怎麼賽?按照約定俗成,心照不宣內涵來界定,就是大家一起比比誰記憶的多,比比誰懂的的多。比來比去還是拼知識量,而不是拼創作創新能力。
講解和描述詩歌的內涵和歷史背景沒有問題,但這遠遠沒有結束。我們不能期待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僅僅用記憶海量的詩詞來傳承。其實這不是傳承,就是簡單的記憶。
請注意「傳承」這個詞的內涵:「傳承」一詞從字面上理解一是傳播,二是繼承。而這個「繼承」不是只有記憶多少海量的詩詞歌賦,能記憶多少僅僅是「一枚硬幣」的一個方面;「繼承」內涵的另一面就是創新,要有革故鼎新和推陳出新。
如果僅僅用某某人能記憶多少詩詞就說他是在「傳承」詩詞,這是極其不恰當的。就像大家理解「網際網路+教育」的融合,很多人就認為網際網路和教育邊邊角角都是吻合的。其實「網際網路+教育」的融合的真實內涵是:網際網路和教育既有衝突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兩者的融合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讓我們回到通過傳承詩詞文化的主題上來。我們對待詩詞的態度和行動絕不能僅僅局限於記憶。我們可否引導孩子從小就開始作詩作詞?這時,很多反對的聲音就冒出來了:一個小屁孩懂個啥?能寫出什麼狗屁詩歌?我還真告訴你:現在的兒童教育中真是有一個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教著孩子做「兒童詩」。這兒童詩歌不是用來同那些「詩仙」「詩聖」做比較的而是教著孩子從小奠定良好的詩歌素養,這便是對詩歌最好的發揚和傳承。
香港特區從199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已經堅持了26屆。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與文化事務署中央圖書館聯合舉辦。重要的是,它不是比賽背誦,而是創作。
只看節目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創作」是該節目的主題。主題清晰,要做什麼很明確。富有生機和活力,充滿了進取和探索精神。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詩詞文化是這樣的被傳承,不能不令我們大陸人刮目相看,也值得央視取取經。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首冠軍作品
《贈人移居國外》作者是聖公會曾肇添中學學生林梓鳳:
幽女萬裡一身孤,靜看千星墜劍鑪。
霜積月輪迷曠漠,風凌鵬背泣窮途。
恆娥藥煉青煙冷,姑射龍回夜氣紆。
寒影徘徊徒對嘆,相忘爾我在江湖。
【背景簡析】1994年,香港回歸前夕,港人曾掀起一波移民浪潮。詩中描寫同學好友悽涼慘澹的話彆氣氛。
在萬事都可以娛樂的圈內能有央視這樣文化氛圍濃厚的文化娛樂節目已經是值得珍惜得了。在我們點讚的同時,也不免想起:在應試教育夾縫裡傳承傳統文化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