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考試成了不少「上班族」的「心病」,不少職場人士吐槽職稱英語考試,「一輩子都不用,考有什麼用。現在有幾個工作崗位需要用上英文的?更何況在這種應試機制下,就算死記硬背考過了這個考試,也不見得英語水平就有提高。」
曾有媒體報導,我國目前學習英語的人數幾乎超過了英語母語國家總人口數,但從事同聲傳譯和書面翻譯的高端外語人才依然嚴重缺乏,能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質量人才缺口達90%。尷尬的現實說明,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外語的人,自然會去學,在用中學習,即使原來外語不好,也會越來越好。而如果工作與外語沒半點交集,就算原來外語底子好,長時間擱置,也會忘個乾淨。
重證書而輕業務能力,是當前職稱評審制度存在的一個弊端。不少行業評職稱主要靠各種證書「硬體」,比如畢業證、繼續教育證、計算機證、職稱外語證等,「論文」、科研成果、獲獎證書也是一個都不能少,但顯然,這是缺乏科學性,也過於一刀切,目前的職稱評定條件過多地看重了學歷、工作年限及外語考試等客觀因素的功能,而忽略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作用更大的經驗、操作能力等水平的評判。當然,相比證書、論文、獎勵等,對於實際能力的評判顯然難度更高、工作量更大,但對於相關主管部門來說,這正是對其工作能力的考驗,更是其應盡之責,否則,僅憑几項簡單的「硬體」加以評判,恐怕也難逃懶政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