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李法明
編者按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自1986年職稱制度改革以來,我國職稱制度不斷完善,職稱評審工作持續推進,在發現人才、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於一定程度上職稱與個人的職業晉升和薪資待遇掛鈎,職稱評審成為很多人職業生涯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一直以來,對於職稱評審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的詬病屢見報端。唯英語論的「硬槓槓」被指阻礙人才選拔,唯論文論、唯項目論的僵化評價指標催生出灰色產業鏈條,教育產業化的膨脹衍生出職稱考試與培訓的市場陷阱,而評審過程中人情替代規則、對人不對材料等「心裡有、嘴上無」的灰色空間現象也讓職稱評審的公正性遭受質疑。
日前,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時間表已經確定,此舉也被看做是職稱制度改革的破題之作。由此,建立日漸科學、公正的人才評價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值得期待。
每年一過完春節,很多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就開始收心準備3月底舉行的職稱英語考試了。這場如今每年有數十萬人參加的考試,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人事部下發的《關於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等級統一考試的通知》。根據規定,通過職稱英語考試是在職人員申報職稱的硬指標。
但長期以來,職稱英語考試設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飽受爭議。這場考試甚至滋生出巨大的灰色利益鏈條,報名、教材、培訓、考試等各個環節都有人鑽空子。
如今,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截至今年7月,我國已經總計取消211項職業資格認定。而一直保留的職稱英語考試則被一些媒體稱為是「第212條該割掉的『闌尾』」。
英語和職稱「拉郎配」
「考試內容平時工作根本用不上,對提高英語水平也沒有幫助。」在某出版社工作的陳芳菲今年3月報考了職稱英語B級考試,在她看來,參加職稱英語考試純粹為了應付評職稱。
與陳芳菲一樣,每年3月底,全國有數十萬人參加職稱英語考試。這源於1998年7月人事部發布的《關於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等級統一考試的通知》,《通知》規定自1999年開始,凡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中規定專業技術人員需具備一定外語水平的,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應參加相應級別的職稱外語統一考試。
由於職稱英語考試關係到職稱晉升和工資評定等切身利益,對於事業單位的職工來說,可謂是一道「硬門檻」。
考試全部是選擇題,而且允許帶字典,陳芳菲不明白,「這樣一場查字典考試到底意義何在?」陳芳菲的同事段學軍已通過了職稱英語A級考試。他告訴記者,擁有英語六級證書的他,考過職稱英語A級很簡單,感覺屬於「重複認定」。
據了解,職稱英語分為A、B、C三級,分別對應不同職稱等級的需要。陳芳菲報考的B級是其所在單位評副編審職稱才用到的級別,用她的話說,「10年內都夠用了」。
雖然陳芳菲和同事們都認為,在大多數工作中,英語和職稱純屬「拉郎配」,既沒關係,也沒必要,但是陳芳菲表示,明年還是會繼續報考A級,「趁著剛從學校出來還有英語底子,時間長了就可能考不過了。」她說。
背後的灰色利益鏈
「職稱英語考試『保過密卷』需要嗎?」自從報考了今年的職稱英語考試,趙昊就頻繁地接到類似的電話和簡訊。
職稱英語考試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設的人事考試中心組織開展的全國性考試,出題階段試題都是保密的。趙昊很奇怪這些兜售「保過密卷」的人是如何拿到自己聯繫方式的?而承諾「先付一半錢——300元,拿到試題考試後再付另一半」的「保過密卷」又是真的嗎?
為此,記者致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事考試中心求證。中心考務處一位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這些「保過密卷」都是假的。
除了兜售假「密卷」,高價教材、培訓也是職稱英語考試的衍生品。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從事職稱英語考試培訓的機構有數十家,記者隨機致電其中幾家機構獲悉,不僅「1000元保過班、550元衝刺班」等名目繁多的班次令人眼花繚亂,而且培訓教材也價格不菲,一本「專門針對15道詞彙題的專用詞典」售價就高達90元。
據某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職稱英語共有4種類型的班次,在考試月紅火的時候要開幾十個班,每班60人以上。」以此推算,這家機構每年課程培訓費收入就有數十萬元。但是,據上過「強化教材精講班」的趙昊反映,「培訓效果並不明顯」,他還是沒能通過今年的職稱英語A級考試。
應該割掉的第212條「闌尾」?
日前,河南省召開的全省職稱工作會議透露,今後的職稱評審,重能力、重業績將成為新的人才標準和職稱評價導向。會議明確,今後13類人員可免予相應職稱外語要求,包括年齡50周歲以上的人員,在鄉鎮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人員,經組織選派進疆援外人員,從事民族醫藥、工藝美術、古籍整理等工作的人員等,消息一出網友大量點讚。
我國自1994年開始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勞動法》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而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近期有關部門已公布取消211項職業許可認定,長期飽受詬病的職稱英語更是被一些媒體稱為是「應該割掉的第212條『闌尾』」。
對此,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職稱是為專業技術人員設立的,主要是一種知識的考試。職業資格是針對技能人才,主要強調操作能力,比如人力資源師、文秘等。實際上各個單位用人通過職稱英語考試來確定並不是必要的,畢竟不是所有職業和崗位都要用到英語。
當年把英語能力考核納入職稱考試,是因為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工作,標準不好建立,於是採用英語考試統一考核,既有難度,也有操作性。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力市場教研室主任丁大建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多元化,職業性質不同,有些職業確實用不著英語,比如中醫。而且,目前已有很多社會化的英語水平考試。
北京師範大學勞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院教授趙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為:「不是所有崗位都需要進行職稱英語考試,新時期需要按照崗位作用來決定是否有必要進行職稱英語考試,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刀切』。」
「現在我們招收的教職人員如果是博士學歷就不用考職稱英語了。」某高校人事部門的邱勁告訴記者,近年來對職稱英語的考核其實已有所鬆動,一些單位評中級職稱,不再要求必須參加職稱英語考試,有英語六級證書就可以了。
「我們希望職稱英語能改革,絕不是說要逃避對職業技能的考核和認定,而是希望這種認定更加切合工作實際、能更全面有效地反映我們的職業水平,也更加公平公正。」趙昊說。(記者 甘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