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1日北京新發地出現聚集性疫情以來,截止6月21日上午,北京現存確診228例,過去的24小時內,增加確診22例。可能這樣的數字在國際上看來,並不算什麼,但對於早早控制住疫情,即便疫情平淡,但還是沒有放鬆警惕的我國來說,這樣的消息無異於是晴天霹靂,全國各地的人民都在擔憂北京的情況,同時也在擔心第二波疫情是否到來,什麼時候會爆發,一時間,人心惶惶。
6月12日,防疫人員對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進行了嚴密的核酸檢測,該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這樣的消息一傳出來,三文魚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以三文魚刺身等生食為主打菜品的日料店受到衝擊。這讓當地的一些三文魚商戶只能下架該食品,有的退回供貨商,有的則是低價處理給老顧客,剩下的一些自己吃。
在等待核酸檢測結果出來的時候,大部分商戶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們有入境貨物檢驗檢疫等證明,在運輸、存儲、買賣過程中也都嚴格遵守衛生流程。13日凌晨約4點30分,市場告知各商戶核酸檢測全部合格,相關部門也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和民眾宣布結果,不過已經對三文魚市場造成的衝擊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好不容易開業的商戶承擔了一筆不小的損失,因為為了安全起見,京深海鮮市場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消毒,這就造成保鮮期較短的三文魚部分砸在了商戶手中。
不止是商戶手中現有的三文魚遭到了衝擊,海鮮供應鏈的上下遊也出現了問題,商戶老楊發現自己預定的三文魚無法入關,但海關只有保鮮庫,價值上百萬的三文魚被做成了凍三文魚,等真正到他手裡的時候,恐怕魚都臭了。
其實這樣的經濟損失早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他就經歷過一回了,當時的三文魚被全部銷毀,價值兩百萬。另外一位商戶吳先生手中的大量存貨也很難再賣出去,本來他還做著電商,三文魚銷往全國各地,在爆出三文魚的案板上被檢測出新冠病毒一事後,三文魚產品全部下架,店鋪暫停營業,同時還有一大批的客戶退款,開業時間還待定。
除了三文魚之外,魚、蝦、蟹、貝類等活鮮也受到了影響,無論是線上銷售,還是線下,有的平臺或者店家為了規避風險,主動選擇下架商品,甚至會選擇直接銷毀,一家日料店三天就會虧損九十萬。另外消費者對病毒也十分警惕,在日常消費之時,也會主動避著海鮮類產品,甚至但凡是進口食品,他們都會敬而遠之,這其實很正常,沒有一個普通人想感染病毒,他們的警惕和防範正是杜絕病毒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病毒一旦再次爆發,這對於我國,是極為不利的,如今全國各地都已基本復工,疫情聚集性爆發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國對於這次疫情的態度非常慎重,據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大部分餐飲企業均已陸續接到所在街道的通知,對全體員工進行核酸檢測,同時還有對原材料的檢查工作,進行檢測。
6月20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表示,進口食品,如牛肉或者海鮮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但是要做好防範。同時在處理食材的時候,儘量不要接觸生魚、生肉,要將肉食徹底夾肉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