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英國詩人布朗寧1851年所說:「再沒有與它相似或相同的城市,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威尼斯。」威尼斯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來到水城威尼斯,這三處風光絕對會讓你一飽眼福!
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初建於9世紀,當時只是聖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廣場。馬可是聖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將他奉為守護神。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聖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並在同一年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聖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聖馬可廣場"。1797年拿破崙進佔威尼斯後,讚嘆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客廳"和"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並下令把廣場邊的行政官邸大樓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宮,還建造了連接兩棟大樓的翼樓作為他的舞廳,命名為"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區是威尼斯的政治與司法神經中樞,自共和國早期起,即為威尼斯生活的核心。最能展現共和國太平景象的地方,莫過於聖馬可廣場,它是特別為威尼斯總督府和教堂塑造景觀而建。拿破崙形容廣場為"歐洲最美的客廳",只有它配稱為"廣場"(piazza),其它就只是"場"(campo) 而已。聖馬可區擁有最多高級旅館、餐廳和商店,並有數座宏偉教堂和許多府邸,以及3座劇院,包括著名的火鳥歌劇院(Fenice)。馬可廣場還是威尼斯嘉年華的主要場所,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臺,似乎永遠不會有冷場。這裡有各式各樣的精品店,包括金飾、玻璃、寢具、服飾等,店面不大,但是櫥窗設計都是一流,頗具高深視覺享受,還有許多風格優雅的咖啡廳、酒吧和餐館,是威尼斯的最佳的徒步遊覽區。
聖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不僅只是一座教堂,它也是一座非常優秀的建築,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聖馬可教堂其實是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從外觀上來欣賞,它的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結構上有著典型的拜佔庭風格,採用的帆拱的構造;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巴洛克的風格;整座教堂的平面呈現出希臘式的集中十字,是東羅馬後期的典型教堂形制。內部的藝術收藏品來自世界各地的,因為從1075年起,所有從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隻都必須繳交一件珍貴的禮物,用來裝飾這間「聖馬可之家」。
嘆息橋
義大利威尼斯嘆息橋(義大利語:Ponte dei Sospiri)是位於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附近,公爵府(總督府)側面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石橋。在運河水道上有幾條橋,而此條嘆息橋是密封式拱橋建築,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嘆息橋的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兩處,死囚通過此橋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梁之一。嘆息橋是一座外觀上很奇特的橋,過橋的人被完全的封閉在橋梁裡。它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嘆息橋的左端是威尼斯的市政宮,也是當年威尼斯共和國法院和總督府的所在地,嘆息橋的右端是當年威尼斯的重犯監獄,那是一個封閉的石牢,粗粗的鐵欄杆封閉著一個不見天日的地獄,據說進了這個監獄,幾乎沒有人能夠活著出來。嘆息橋建於1603年,因橋上死囚的嘆息聲而得名。嘆息橋兩端連接著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府(都卡雷宮)和威尼斯監獄,是古代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只能透過小窗看見藍天,從此失去了自由,不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
據說到威尼斯的人,一定要坐威尼斯小艇;坐威尼斯小艇的情侶,一定要經過"嘆息橋",且在橋下擁吻。"嘆息橋"不像威尼斯的幾百座橋,供行人穿越。它是座橋,也橫過水麵,但高高懸在兩棟樓宇之間。一邊是總督府。白色的大理石上刻著圖案、託著拱形的花窗,據說在十四世紀的共和國時代,裡面可以同時容納一千六百位王孫貴胄。"嘆息橋"的另一邊,也是石造的樓房,只是外表一片漆黑,文形的窗口全圍著粗粗的鐵柵。據說這是當年的監獄,在議事廳裡被判刑的重犯,便被打進這個死牢的地下室,再也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有一個機會――當犯人被定罪,從總督府押過"嘆息橋"的時候,可以被允許,在那橋上稍稍駐足,從鏤刻的花窗,看看外面的"人間"。"人間"有聖馬可廣場的碼頭,一條小河從下面流過,河上可以見到三座橋。橋上走著行人,橋下穿梭著岡都拉小船。船上坐著情侶,唱著情歌。據說有個男人被判了刑,走過這座橋。"看最後一眼吧!"獄卒說,讓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欞雕得很精緻,是由許多八瓣菊花組合的。男人攀著窗欞俯視,見到一條窄窄長長的岡都拉,正駛過橋下,船上坐著一男一女,在擁吻。那女子竟是他的愛人。男人瘋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沒有撞壞,只留下一攤血、一個憤怒的屍體。血沒有滴下橋,吼聲也不曾傳出,就算傳出去,那擁吻的女人,也不可能聽見。血跡早洗乾淨了,悲慘的故事也被大多數人遺忘。只說這是"嘆息橋",犯人們最後一瞥的地方。且把那悲劇改成喜劇,說成神話。如果情侶能在橋下接吻,愛情將會永恆。
大運河
威尼斯的商業在歷史上曾盛極一時,就是到了今天,在威尼斯的很多角落,你仍然可以窺見一絲當年商業繁盛的痕跡。裡亞爾託橋附近有威尼斯最著名的商業區,它被譽為威尼斯的"水上華爾街"。早上,如果你乘坐水上巴士,在你旁邊埋頭看早報的傢伙說不定就是商業區裡大名鼎鼎的股票經紀人。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經在其大作《威尼斯商人》中提到過"水上華爾街",在劇中,夏洛克這樣問:"裡亞爾託橋可有什麼動靜?"今天,人們還會這樣問,在商人眼裡,裡亞爾託橋代表著市場的走向。威尼斯大運河,背景為麗都橋。大運河的形狀很像一個逆形的"S",在中世紀,這個形狀代表著奇蹟和神秘。數百年來,大運河確實也見證了無數的故事。
遊覽大運河,有很多不同的交通工具。最便捷、最經濟的方式莫過於乘坐"水上巴士"了。"水上巴士"可是威尼斯大運河的一道獨特的景觀,它們小巧玲瓏,色彩鮮豔,不過通常也比較擁擠。最富有威尼斯特色的是貢多拉。威尼斯的貢多拉表面塗滿油漆,異常光滑,沿著運河的兩邊,它們被拴在理髮店五顏六色的門柱上。貢多拉的船首外包鋼皮,昂然翹立,在運河裡行走時,貢多拉在浪花上騰越,肆意飛奔,氣勢宛如一匹從柵欄裡放出的野馬。
隨著水上巴士在河道中蜿蜒前進,你會注意到河岸兩側有很多美麗的小花園,或者魚市,你也會看到黃銅圓頂的教堂,教堂主樓兩側則是羅馬式的鐘塔。在運河岸邊,還有兩座異常巨大、然而又很漂亮的建築物,它們以前是德國和土耳其商人進口商品的儲存倉庫,現在,被改造成了一家郵局,另一座則變成了一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裡亞爾託碼頭附近的拐角,你會看到建於15世紀的卡"多洛金屋,它的正面是哥德式的大理石圓柱,上面是弧形的美麗的陽臺。很多人認為,如果把沿岸的建築比喻成大運河脖頸上的粒粒珠寶,那麼,卡"多洛金屋可以稱得上大運河的皇冠上的珠寶。威尼斯大約有450座橋,但是只有3座橋橫跨大運河。第一座是通往研究院美術館的研究院大橋;第二座就是裡亞爾託橋。最後一座是斯卡路茨橋,這座橋靠近火車站終點站,因而交通格外繁忙。
世界那麼大,水城威尼斯的這三處風光卻得天獨厚!無時無刻不吸引著無數遊客的駐足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