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霞在天空,浦在大海!霞浦,是天與海的對話,所幻化的一處濱海之上的傳奇土地。因為,這裡有如畫的光影,如畫的灘涂,如畫的海灣,如畫的幸福。
這裡的傳奇與幸福,不僅閃耀於陸地之上,更閃耀於海水之中。不到霞浦,或許你根本不知,"漁排"是何物?不到東安,或許你根本無法想像,"海上威尼斯"竟能匯聚十萬人家?
那麼,問題來了,"漁排"是什麼?"海上威尼斯"是如何誕生的?長什麼模樣?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和我一起,去往霞浦東安島海域,一探究竟。
東安漁排的由來
東安島位於霞浦縣南部,是霞浦的第二大島。這裡東靠東吾洋,西臨官井洋,洋中風恬浪靜,水質潔淨,盛產大黃魚、長毛對蝦、蛤蜊、海帶等海產,有"天然魚庫"之稱。
東安島海域,坐落於群山環抱之中,得天獨厚的葫蘆形的港灣,使之成為天然避風港,非常適宜發展海上養殖業,因而被當地人地譽為"聚寶盆"。
20多年前,東安村的漁民,為了發展海上養殖業,陸續在這片海域搭建起眾多網箱養魚用的漁排。
這些漁排,是用木板、竹竿綑紮而成,底下用泡沫材料承託使之浮於水上,形成一處海上的"陸地"。
後來,隨著海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促使海上養殖業態日益多樣化,規模也不斷擴大,漁民們乾脆把家搬到了海上。
漁排上建有房屋,漁排下養殖海產,漁民們就在漁排上生產、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漸漸的漁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天時、地利、人和都匯聚於此,共同營造出一座夢幻般的海上家園。
為了便於對為數眾多的木屋,進行管理和分辨,每座木屋都有相應的編號,成為東安漁民獨特的生活居所。
對居住在漁排上的漁民們來說,雖然在陸地上也有房子,但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海上,陪著養殖的海產度過的。
漁排上已經建起小超市、小飯館及淡水引流設施,能夠滿足漁民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來往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穿梭於漁排水道間的漁船。
漁民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對網箱裡養的海產進行巡視、檢查、餵食等。他們就是這樣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中,養出了暢銷全國的口碑海產,也為家人掙取了更好的生活。
行舟漫遊「海天漁國」
當然要想真切感受漁排和漁民的生活日常,就必須坐船。臺江村碼頭,有小型私家船隻,也有專供觀光的快艇,遊客可以自行選擇租用遊覽。
我選擇的是私家小船,船主是本地的村民。伴隨著馬達的聲聲轟鳴,船行海面,劈波斬浪,我迎著風站在船頭,環顧這處海灣的山水風光。
視野所及,藍天白雲之下,遍布著連綿起伏的群山,遠山如黛,隱約朦朧;近山蔥蘢,青翠欲滴。
四周山巒為屏,中間是一片連接一片的漁排,由幾十萬根橫豎交錯的木材與泡沫捆綁而成。漁排上是木屋,一座木屋就是一戶人家。家與家之間,沒有圍牆與大門,戶戶相通。
靠著海水的浮力,這些漁民人家漂浮在近海水域,和對岸的村莊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形成了一座獨特的"海上浮城"。
漁排之上,那一塊塊寬不過5寸的木板,就是這裡的"道路",漁民們早已如履平地。然而,對於遊客來說,必須保持好鎮定的心態和身體平衡,才不至於失足落水。
當船靠近漁排行駛時,可以看見許多黑色的網箱筒。船主告訴我,漁民們用繩子將黑色網箱筒掛於漁排下面的海水中,裡面就用來養小鮑魚。
而餵養小鮑魚的食物,主要是大海帶。漁民將海帶撕碎,然後投放在網箱裡,鮑魚就主要靠吃這個長大。聽完之後,真的感覺是大開眼界。
目前,東安村有幾千家養殖專業戶,大都住在這些漁排上,養殖種類除了小鮑魚之外,主要包括海參、大黃魚、黃花魚等諸多海產,其中尤以海參居多。
這裡的漁民們,從遼寧買回海參苗,把它們放進南方冬天相對溫暖的海水中進行養殖,成功實現了"北參南養"的創舉。事實上,這裡已經成為霞浦面積最大的海參養殖區。
眼前鱗次櫛比的漁排與木屋,還有正在其間辛勤勞作、往返奔波的漁民和船隻,就是這樣在藍天之下、碧海之上,營造出一幅幅溫馨活潑、生機勃發的海上田園風俗畫。
登高眺望「海上威尼斯」
近距離感受過漁排上的日常生活之後,船繼續沿著漁排與漁排之間的水道,向前行駛,前方的目標是小東安島。當我登上小島的山頂時,立刻就被眼前所見之景震撼到了。
站在山頂上,環顧四周,天海之間,數十萬個海產品養殖網箱和幾千座海上木屋,組成了一望無際的漁排,蔚為壯觀。如此宏大的場面,絕對堪稱國內罕見。
漁民在漁排連接的"陸地"上勞作,漁船在漁排之間的"道路"上穿梭,簡直就像一座中國版的威尼斯水城,難怪被人稱為"海上威尼斯",看過才知此言不虛。
對於東安漁民來說,漁排既是他們在海上的家,也是海上的田。為了保護水質不被汙染,他們世代恪守"陸地垃圾不入海,海上垃圾必上岸"的原則,共同守護著這一方黃金海田。
霞浦是遠近聞名的海洋大縣,海水養殖和捕撈量名列閩東各縣市之首,副熱帶海洋物種齊全,具有"八閩海鮮出霞浦"的美譽度。
如今的東安漁排,又是霞浦和福建最為集中的漁排所在地,其漁排面積為全國之最,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水養殖場。這一切,自然是東安漁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東安漁民一面感恩於自然賜予他們這處天然避風良港,一面又極富智慧地建起了這片"海天漁國",守望相助,播種下"希望的種子",最終收穫幸福的生活。
也許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裡有著獨樹一幟的山海風光,給人的視覺帶來極大的衝擊力,讓人感到無比震撼、眼界大開。
但對於東安漁民而言,這裡的山海環境和這些漁排木屋,只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家園,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我堅信,他們對這裡的深厚感情,一定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如此遼闊的海面上,建起如此龐大面積的漁排,到底付出了多少無法計算的人力、物力、財力及心力?
伴著海浪聲長大的東安人,早已習慣了在搖搖晃晃中尋找安穩,就像陸地上的我們,依靠雙腳觸摸泥土,最終走出各自想要的人生。
此刻,放眼望去,漁排上有躬身勞作的身影,海面上有滿載貨物的船隻,碼頭上有買賣海產的人群,這簡單的連結,撐起了福建乃至全國許多海鮮餐廳的美味,滿足了廣大海鮮食客的胃囊!
試想一下,一到傍晚,當數千戶漁家的漁燈次第亮起,魚叫聲參合著人們的說笑聲,小船的馬達聲低鳴,船歌悠揚、鷗鷺回巢,海浪拍打著漁排,這處"海天漁國",該是怎樣一幅歡快美妙的圖景?
結語
行舟獨上東安島,一覽參差十萬家!我不知道,面對現代社會的滾滾洪流,東安這座"海上威尼斯",還能存續多久?
但我可以確切的知道的是,眼前的東安漁排,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與陸地居民迥然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樣本!它讓我們明白,這世間,原本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生活方式。
而所謂的標準生活,只不過是從眾者和隨流者成為了大多數,因而也就成為了標準。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樣的,生活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常態只是被人定義,並不是唯一。
所以,只有勇敢走出去多閱歷,才能增強對世間萬象和自我存在價值的深刻認知。就像只有來到這裡,才會看見富於智慧的東安漁民,居然能把浮海而居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那數十萬個網箱裡,每一個都養殖著希望,都是漁民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為此,他們朝發海上日,暮歸浦中霞,在圍網的夾道中,達成一個又一個歡快的夢想!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所有過往,皆為序章!眼前的這座"海上威尼斯",是東安漁民的海上家園,20多年來,他們已經在這裡譜寫出了別樣的傳奇!而我相信,從現在到未來,這方傳奇天地,還會帶來新的驚喜!
@風月書旅,旅行自媒體,籤約作者,文化旅行者,自由撰稿人!讀書萬卷,旅行萬裡,@風月書旅,等你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