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桔子水晶酒店創始人吳海因寫給總理的一封信而引起熱議,也因為這封反映企業苦楚的信,吳海被請進了中南海。三年後,吳海又在自己微博發文《又寫了一封信》。這封信,還是飽蘸著營商環境的苦水。
桔子水晶創始人吳海
優化營商環境,最高決策層念茲在茲、反覆強調,然而如此熱情傳導到政府工作一線末梢後,企業的感受卻還是寒意襲人。2018年新開年,先有中誠信董事長毛振華在亞布力雪原上當竇娥,繼而有總理接見過的企業家無奈再寫信,他們只是冒出來的冰山一角,背後是沉默而不敢言的大多數。
「桔子水晶之痛」是營商環境建設的攔路虎。營商環境決定國家興衰,這個說法並不為過,世界銀行旗艦報告是關於各國營商環境的排名,很明顯,一國營商環境優度跟該國富裕程度完全正相關——中國去年的排名是全球第78名,比前些年有所進步,正在改善中。
所謂「桔子水晶之痛」,可以歸結為營商環境荊棘密布,這些荊棘來自一些具體的管理部門。
吳海因為寫信而被總理接見,那麼,幾年來境遇是否有所改善呢?吳海在文中說:「2015年我給總理寫信的事可以算是當年簡政放權第一案了,我要沒理解錯的話是總理和幾個國務委員籤字,國務院辦公廳督辦,一些部委也都找過我了解情況。」
然而結果並不見佳。吳海在文中繼續說:2017年4月「焦點訪談」記者又找我,起因也是當年我寫那封信的事上了「焦點訪談」,這次他們要做個「簡政放權」成效的節目,算是回訪我吧,我拒絕了。」
吳海在新的信中舉了五個方面的例子: 過時政策無人修改,一條沒人理的過時規定隨時可以被審批部門拿出來卡住企業;土地使用費的問題,誰都不管;相關行政審批機構互相矛盾,工商局答應的,到了公安消防卻無效;行政執法隨意性問題,基層幹部自我授權,企業不敢不從;強制私營企業招投標。
各種企業遇到的情況不一樣,其實例子不勝枚舉。筆者還見識過綜合動用拆遷、質檢、城管對付企業的,天天來查,拿著放大鏡找,怎麼會挑不出毛病?
比上面這些更嚴重的是,企業怕被穿小鞋。
去年幼兒園一些虐童事件爆發後,有良心園長在網上爆出了怎樣管理幼兒的行業「經驗」:一直扇耳光,邊扇邊問:「老師打你了嗎?」直到被扇的兒童說沒打為止。
某些地方政府穿小鞋的能力類似於此。企業會被穿小鞋,一直穿到說政府服務太好了為止。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近幾十年來,一些地方製造的民營企業家犯罪案件,給你按上一個「偷稅罪」、「騙貸罪」、「非法經營罪」、「銷毀憑證罪」、「虛增註冊資本罪」……都可以把你送進監獄,關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等你出來,早已物是人非,時移世易,資產被瓜分完了。
所以,吳海在寫信的時候,恐懼感揮之不去。他最後總結了自己還有勇氣的幾點原因,例如「我做得桔子水晶酒店已經賣給華住了,我現在只是掛了個榮譽性的桔子水晶執行董事長和華住集團執行副總裁的職務,已經沒那麼多好失去的了」等等,所以「上次我寫信的時候我還有些忐忑,這次我倒是沒那麼擔心了」。
千裡之堤潰於蟻穴,高層優化營商環境良好用心,最怕穿小鞋的蟻穴密布。穿小鞋的手段花樣繁多,真不是一個簡政放權就能徹底消除的。
吳海文中說:「地方總是領會錯中央的意思」。其實政府裡的當事人,未必不懂中央意思,只是上面的口號對他們鞭長莫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跟口號不一致。切身利益在哪?有時在偷懶省事,有時在應對上級領導,有時在設卡尋租,不一而足。這是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行為的主導因素,而不是為誰服務的大口號。
政府的管理就那麼難嗎?其實根本還在制度設計。現在有句流行的話:「監管要有牙齒」,是的,上上下下都知道,牙齒很關鍵。現在的環境沒有賦予企業家面對政府官員的牙齒,在食肉動物看來,他們只有一身肥肉。黔之驢有時候會大聲哀鳴,然當肉食者狎而近之,其計窮矣。破解營商環境的攔路之障,要賦予企業通暢的上訴渠道,同時也要給相關管理部門以壓力,如果失職或者濫用職權,也應該繩之以法。從這裡著手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