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央廣記者劉柏煊 央視記者 遲忠波)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撰的《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近日正式發布。一年一度的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既是一張閃亮的成績單,也是一份「體檢報告」,各地可以對照報告找差距、挖潛力、補短板。營商環境建設要換擋提速,下一階段如何做好「加減乘除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中國人民大學營商環境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葉林認為,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三個關鍵詞中,市場化排在第一位。營商環境建設最重要的是在市場化上做「加法」。
葉林說:「市場化是本質。所謂的本質就是,如果我們說法治化,實際上說的是這些規章制度符不符合市場運行規律;如果我們說國際化,說的也是國際化下的市場化能不能被我們所參考和借鑑。營商環境本身是市場化主導下的一種評判。全國各地要提升自己的營商環境,首先要搞清楚市場化的本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市場化上要做「加法」,那就意味著要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進一步簡政放權,做好「減法」。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說,報告顯示,政務環境維度的改善不如預期,這也指明了簡政放權是下一步努力的一個方向。「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反覆強調簡政放權。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成就,但是還是要努力,還有相當大的空間。我們要想辦法讓企業儘量少跑腿,為企業辦事提供便利條件。」
強化市場化,除了做「減法」,還要做「除法」。
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說:「就是要除勢力。在營商環境的建設上,要去除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來研究政策、制定規則。」
從長遠來看,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要激發多方面參與的「乘數效應」、 「乘」勢而為,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乘法」。
範恆山說:「營商環境建設是大家的事情,大家要積極推動營商環境的優化。事實上營商環境建設跟每個人都有關,比如在營商環境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就是社會信用,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誠實守信、按規則辦事。同時,我們還要『乘』勢而為,把握大勢,把握好我們現在良好的勢頭,抓住疫情倒逼我們在各方面進一步優化的契機,抓住世界形勢複雜變化倒逼我們搞好內需的機遇,繼續往前走,優化我們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