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了小學,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娃主動寫作業」,可惜總是事與願違,每天鬥智鬥勇、疲憊不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一放學就知道乖乖地去寫作業,沉迷學習到無法自拔,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一提到學習就千方百計地逃避呢?這其中的差別在哪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毫不誇張地說,一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就被吸引了,《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簡直說到我心坎裡去了。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這是一本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幫助父母和孩子塑造開放式大腦的書。只有孩子的大腦是開放的,才能夠主動去擁抱新挑戰和新機會。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的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全腦教養」的提出者丹尼爾·西格爾以及南加州大學博士、知名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書中丹尼爾分析了孩子大腦的兩種狀態,防禦式讓他們充滿緊張、焦慮和不安,缺乏探索世界的熱情;而開放式大腦則能幫助他們更放鬆更靈活更自覺。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越是緊張越會把事情辦砸,孩子也一樣。前兩天老師要求背一篇課文,已經讀了三四遍,我讓他背,還是結結巴巴的,眼看著時間已經不早了,該睡覺了,他還在抓耳撓腮。我一下子就火了,劈頭蓋臉一頓罵。「你怎麼這麼不上心?腦子裡都想的啥?太笨了!」孩子被我嚇住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連之前記住的都忘了。我一看沒轍,就讓他先睡吧,誰知道第二天早上起來,讀了兩三遍孩子就輕輕鬆鬆地背出來了。
心情放鬆,效率倍增啊,現在想想這就是開放式大腦的魔力吧。不過開發式大腦的定義沒有這麼狹隘。丹尼爾說:
開放式大腦不是總對孩子說「是」,不是放縱或讓步,不是避免他們失望或替他們解決麻煩。相反,開放式大腦是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聯結和意義的生活。
開放式大腦有以下四個關鍵特質:
平衡力是指做到情緒穩定的能力,能夠主動調節身體和大腦的狀態。生活中有不少孩子遇到煩惱和挫折就會控制不住自己,亂發脾氣,或者大吵大鬧、行為失當。比如前幾天新聞裡的那個在地鐵使勁用腳踢踹媽媽的女孩,因為媽媽坐錯站,女孩非常不滿,對媽媽發飆,當著眾人的面腳踢行李箱,還出口辱罵媽媽。這裡且不討論父母溺愛的問題,光從情緒角度來分析,這女孩明顯缺乏平衡力。平衡的大腦不僅能感受情緒,還能恰當地表達情緒,並且靈活地復原,不讓情緒控制自己。
情緒分為三個色區:紅色區、綠色區和藍色區。綠色區,顧名思義就是可控的理想狀態;紅色區就會火冒三丈、無法自控;而藍色區則是另一個極端,沉默和自我封閉。當孩子遇到煩惱的時候,家長有兩項任務:一是幫助他們回到綠色區;二是幫助他們擴展綠色區。
書中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位媽媽的孩子剛上幼兒園,但是孩子不適應,每當跟媽媽分別的時候就會情緒崩潰,大哭大鬧。嚴重的分離焦慮讓媽媽苦惱不已,尋找丹尼爾的幫助。
丹尼爾幫助這位媽媽採取開放式大腦的反應方式,承認、尊重並回應孩子的情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媽媽和兒子在一起寫寫畫畫創作了一本小書,描述早上說再見有多困難,也描述了幼兒園的生活多有趣,然後讓他們在男孩感到舒服的地方練習短時間分離,並逐漸延遲,直到孩子可以忍受。其次,媽媽和孩子談論了「勇敢男孩」應具備的態度,最後還讓老師到幼兒園門口迎接他,並允許跟媽媽先待一會,然後再離開。
丹尼爾給出兩大策略:科學睡眠和「健康心智餐盤」。足夠的睡眠時間對孩子的大腦有促進作用,這個就不解釋了。這裡說說「健康心智餐盤」。
「健康心智餐盤」分為7部分:專注時間、玩耍時間、聯結時間、運動時間、內省時間、放鬆時間和睡眠時間。這7種日常心智活動能讓大腦功能達到最佳,讓孩子的大腦實現協調和平衡。
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整天讓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將他們的業餘時間都交給題海戰術,還是要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從玩耍中學習,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逛逛動物園、去大自然中撒野,玩泥巴這才是真正的童年啊!
學習不光在書本上,生活中的知識更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會玩的孩子更有未來。
勞逸結合,學習才更有動力呢。最近,我就開始實行「下鄉養兒」,每到周末,把孩子帶回老家,讓他感受新鮮的農村生活,每天寫完作業後跑跑跳跳,渾身泥巴也不礙事。不僅作業效率提升,連身體素質也增強了,吃飯也香。
人是自然之子,將孩子與生活割裂開來,還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培養的是更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考試機器」。這本《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值得每位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讀一讀。
我是,專注育兒理念的傳播,更多育兒好書解讀,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