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拖拉又不自覺?答案就是你沒有幫他培養出開放式大腦

2020-10-19 輕煙說育兒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娃主動寫作業」,可惜總是事與願違,每天鬥智鬥勇、疲憊不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一放學就知道乖乖地去寫作業,沉迷學習到無法自拔,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一提到學習就千方百計地逃避呢?這其中的差別在哪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毫不誇張地說,一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就被吸引了,《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簡直說到我心坎裡去了。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這是一本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幫助父母和孩子塑造開放式大腦的書。只有孩子的大腦是開放的,才能夠主動去擁抱新挑戰和新機會。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的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全腦教養」的提出者丹尼爾·西格爾以及南加州大學博士、知名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書中丹尼爾分析了孩子大腦的兩種狀態,防禦式讓他們充滿緊張、焦慮和不安,缺乏探索世界的熱情;而開放式大腦則能幫助他們更放鬆更靈活更自覺。


什麼是開放式大腦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越是緊張越會把事情辦砸,孩子也一樣。前兩天老師要求背一篇課文,已經讀了三四遍,我讓他背,還是結結巴巴的,眼看著時間已經不早了,該睡覺了,他還在抓耳撓腮。我一下子就火了,劈頭蓋臉一頓罵。「你怎麼這麼不上心?腦子裡都想的啥?太笨了!」孩子被我嚇住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連之前記住的都忘了。我一看沒轍,就讓他先睡吧,誰知道第二天早上起來,讀了兩三遍孩子就輕輕鬆鬆地背出來了。

心情放鬆,效率倍增啊,現在想想這就是開放式大腦的魔力吧。不過開發式大腦的定義沒有這麼狹隘。丹尼爾說:

開放式大腦不是總對孩子說「是」,不是放縱或讓步,不是避免他們失望或替他們解決麻煩。相反,開放式大腦是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聯結和意義的生活。

開放式大腦有以下四個關鍵特質:

  • 平衡力:管理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讓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 復原力:當生活中出現不可避免的問題和挑戰時,重新振作的能力。
  • 洞察力:能夠審視和了解自己,並基於自己的見解做出明智決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 共情力: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關心他人,並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改善狀況。

以平衡力為例解析開放式大腦

平衡力是指做到情緒穩定的能力,能夠主動調節身體和大腦的狀態。生活中有不少孩子遇到煩惱和挫折就會控制不住自己,亂發脾氣,或者大吵大鬧、行為失當。比如前幾天新聞裡的那個在地鐵使勁用腳踢踹媽媽的女孩,因為媽媽坐錯站,女孩非常不滿,對媽媽發飆,當著眾人的面腳踢行李箱,還出口辱罵媽媽。這裡且不討論父母溺愛的問題,光從情緒角度來分析,這女孩明顯缺乏平衡力。平衡的大腦不僅能感受情緒,還能恰當地表達情緒,並且靈活地復原,不讓情緒控制自己。

情緒分為三個色區:紅色區、綠色區和藍色區。綠色區,顧名思義就是可控的理想狀態;紅色區就會火冒三丈、無法自控;而藍色區則是另一個極端,沉默和自我封閉。當孩子遇到煩惱的時候,家長有兩項任務:一是幫助他們回到綠色區;二是幫助他們擴展綠色區。


書中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位媽媽的孩子剛上幼兒園,但是孩子不適應,每當跟媽媽分別的時候就會情緒崩潰,大哭大鬧。嚴重的分離焦慮讓媽媽苦惱不已,尋找丹尼爾的幫助。

丹尼爾幫助這位媽媽採取開放式大腦的反應方式,承認、尊重並回應孩子的情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媽媽和兒子在一起寫寫畫畫創作了一本小書,描述早上說再見有多困難,也描述了幼兒園的生活多有趣,然後讓他們在男孩感到舒服的地方練習短時間分離,並逐漸延遲,直到孩子可以忍受。其次,媽媽和孩子談論了「勇敢男孩」應具備的態度,最後還讓老師到幼兒園門口迎接他,並允許跟媽媽先待一會,然後再離開。

如何用開放式大腦促進平衡力

丹尼爾給出兩大策略:科學睡眠和「健康心智餐盤」。足夠的睡眠時間對孩子的大腦有促進作用,這個就不解釋了。這裡說說「健康心智餐盤」。

「健康心智餐盤」分為7部分:專注時間、玩耍時間、聯結時間、運動時間、內省時間、放鬆時間和睡眠時間。這7種日常心智活動能讓大腦功能達到最佳,讓孩子的大腦實現協調和平衡。

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整天讓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將他們的業餘時間都交給題海戰術,還是要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從玩耍中學習,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逛逛動物園、去大自然中撒野,玩泥巴這才是真正的童年啊!

學習不光在書本上,生活中的知識更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會玩的孩子更有未來。

勞逸結合,學習才更有動力呢。最近,我就開始實行「下鄉養兒」,每到周末,把孩子帶回老家,讓他感受新鮮的農村生活,每天寫完作業後跑跑跳跳,渾身泥巴也不礙事。不僅作業效率提升,連身體素質也增強了,吃飯也香。

人是自然之子,將孩子與生活割裂開來,還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培養的是更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考試機器」。這本《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值得每位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讀一讀。

我是,專注育兒理念的傳播,更多育兒好書解讀,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孩子任性、固執怎麼辦?培養開放式大腦,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在聽到「不」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壓抑、緊張、並且心率加快?在聽到「是」的時候,你是不是感到輕鬆、愉快、平靜?開放式大腦是全球知名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 提出的概念,他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蒂娜·佩恩·布賴森合著的《如何讓孩子自由又主動》一書中,對開放式大腦有詳細介紹。通過為孩子們提供空間、機會和工具,培養他們的開放式大腦,使他們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真誠、充分地做自己。
  •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塑造開放式大腦,孩子的幸福魔法
    比如鍾美美這孩子因表演天賦走紅網絡,最近人家又上了雜誌封面。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這是怎麼培養出來的神仙孩子?擁有什麼特質的孩子會自覺又主動?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才會自覺又主動?主動又自覺的孩子有多厲害?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將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一書中找到。
  • 哈佛腦科學專家:如何培養「自驅力」,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兒童心理治療及家長諮詢經驗。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那些自覺又主動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具有開放式大腦。所謂開放式大腦是指孩子能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意義的生活。
  • 培養孩子的開放式大腦(下) | 勞倫斯·科恩和丹尼爾·西格爾
    劉芳:謝謝兩位老師剛才的精彩分享,對於如何去理解到孩子,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清晰的圖景。接下來我站在父母的角度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老師會有三種選擇?而我只有一種選擇,我沒有時間去想我會有三種選擇,我做不到,太難了。另外我們真的會發現,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自己在改變,在調整,在改變。
  • 哈佛腦科學專家: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所謂開放式大腦是指孩子能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意義的生活。家長通過為孩子們提供空間、機會和工具,培養開放式大腦,孩子就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真誠、充分地做自己。
  • 培養自覺又主動的孩子,跟風靡全球的全腦教養專家西格爾學
    很明顯,我們應該努力的培養孩子養成開放式大腦,正面積極的應對成長過程中問題。,情緒自然就能有所緩解,這就是開放式大腦!在這本《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中,西格爾使用了9項實操策略,舉例了多個育兒難題應用場景,結合多套啟發性自測題和趣味性親子漫畫,幫助父母和孩子一起輕鬆培養開放式大腦,讓孩子自覺主動地應對當下生活,迎接未來挑戰。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怎麼辦?4招幫你應對孩子「拖延症」問題
    10歲的林林學習成績比較優秀,也很聽話,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做事拖拉、磨磨蹭蹭。比方說,老師留的課堂作業很多同學都做完了,林林一般都做不完,回到家裡不但得接著做,還經常一做就做到半夜11點多。要想幫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培養孩子做事麻利又高效的好習慣,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讓孩子學會與時間「賽跑」。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並非孩子本意!了解大腦發育過程才能對症下藥
    當家長的可能都被孩子的一種現象困擾過,就是孩子做事總愛拖拉。在孩子的放假期間父母感受到最深切的就是孩子對於作業的進度條總是放到假期的最後幾天才做,雖然家長時常的叮囑卻從未奏效。,如果孩子總是辦事沒有效率愛拖拉,時間長了養成這種壞毛病可怎麼好。
  • 小學生每天督促班主任學習,什麼樣的父母能培養出自覺的孩子?
    02、自覺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自覺的孩子從金老師的家訪中可以看出,石頭的自覺性和家庭教育分不開,和父母的榜樣作用分不開。自覺性的建立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路上,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做好榜樣,雙重標準也很難教育好孩子。
  • 別讓孩子的思維「內循環」!開放式大腦才是明日之選
    關於開放式大腦,其實就是「yes大腦」,孩子因為更多聽到父母的積極回應,而不是永遠「不行」「不可以」「你不懂」「你做不到」,從而大腦在遇到挫折挑戰時不會逃避或憤怒,而是用積極的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和解決之所以說是開放式大腦,就是他們沒有負面的思維,沒覺得挫折有什麼,而更把它看作是挑戰,自己必須要去迎接,失敗了也是正常的,不斷地嘗試,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 孩子太拖拉?這4種方法幫你有效解決
    ​很明顯,很多家長混淆了「拖拉」和「拖延症」的概念。絕大多數孩子並沒有嚴重到「拖延症」的範疇。那麼,為什麼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孩子拖拉,甚至是拖延症呢?之所以這樣認為,需要從我們自身、孩子性格以及成長發育特點來考慮:與父母跟孩子的性格差異有關。
  • 孩子拖拉磨蹭怎麼辦?這有比催促更好的辦法
    最近後臺有很多媽媽們都在問「孩子做事拖拉懶散怎麼辦」「孩子寫暑假作業半天寫不出來該怎麼引導」之類的問題。好像放假放到了一段時間,很多孩子都開始拖拉、懶散了起來,但是卻鮮有家長提到孩子一到暑假就磨蹭的問題。
  • 孩子做事拖拉,作業要寫一晚上!那是因為沒有做好這些
    很多家長抱怨自家孩子做事拖拉,罵也不是打也沒用!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就是孩子平時沒有養成專注的習慣,家長沒有和孩子形成必要的紀律規定。例如:我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感覺時間很快過去,孩子也會經常會說:「我才看了幾分鐘電視,你為什麼就把它關掉了?」 反之,如果你讓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比如學習,他可能就會抱怨,為什麼我做了那麼久作業還沒寫完,實際上才寫了半個小時。
  • 上學起床總是磨蹭拖拉,為何越催反而越慢?不催不吼培養自律兒童
    最近收到一個父母的諮詢,他的孩子快4歲了,上幼兒園起床特別拖拉磨蹭。每天一大早就會上演「驚天地,泣鬼神」的「催娃」模式:叫第1遍,孩子紋絲不動;叫第2遍,孩子哼哼唧唧回應一聲;叫第3遍的時候,才不情願拖拉著身體起床,眯著眼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最近孩子拖延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父母越是催孩子,他反而越來越慢。孩子是有拖延症嗎?為什麼他總是拖拉磨蹭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拖拉的那些事。
  • 4歲孩子總是拖拉?不是孩子懶惰,而是孩子還沒有培養出這個觀念
    這對妞妞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我叫她起床,她都得在床上緩好久才起得了身,穿衣服、刷牙洗臉也是慢吞吞的,絲毫看不出著急。到了校門口,用跑的就能趕在響鈴前到達教室 ,但妞妞卻還是不緊不慢地走著,中途還會停下來和抓遲到的老師打招呼,讓在門外目送孩子進教室的我哭笑不得。
  • 4歲孩子總是拖拉?不是孩子懶惰,而是孩子還沒有培養出這個觀念
    這對妞妞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我叫她起床,她都得在床上緩好久才起得了身,穿衣服、刷牙洗臉也是慢吞吞的,絲毫看不出著急。到了校門口,用跑的就能趕在響鈴前到達教室 ,但妞妞卻還是不緊不慢地走著,中途還會停下來和抓遲到的老師打招呼,讓在門外目送孩子進教室的我哭笑不得。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吼孩子不管用,5個方法幫他擺脫拖延症
    孩子在成長中也會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並且努力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生活節奏。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慢和拖沓是兩回事。有的孩子的確做事會更慢些,孩子越小就越慢。但這絕對不是毛病。若父母常嫌孩子慢,過多催逼,或者乾脆替代,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個真正拖沓、散漫、凡事不操心的熊孩子,往往就是這麼養成的。
  • 只需三招就能幫孩子改掉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當然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方法能幫助孩子改掉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一、想讓孩子自覺寫作業,從進門媽媽怎麼做開始有的媽媽,剛進門還沒等孩子放好書包就催促孩子快去寫作業。 通常這個時候,孩子要麼把你的話當耳旁風不予理睬,要麼極不情願的開始寫作業,但效率卻很低。
  • 孩子寫作業不自覺?家長可以這樣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尤其是做了媽媽以後,遇到孩子拖拉、早上不起床、孩子太粘人、孩子不睡覺、孩子不學習.....這些時候都會瞬間點燃家長的心頭之火。幾乎每個父母都有輔導孩子的經歷,孩子自覺能力強的父母操心比較少。如果是自覺能力差的孩子,也許會讓你精神崩潰。其實我們都知道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
  • 如何改掉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
    2、對當前任務缺乏興趣點關於作業拖拉的問題探聽了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當一天的課程結束後,孩子也會覺得很疲憊再加上學習興趣不高,此時能夠坐在書桌前就是為了應付家長,這個時候樓下傳來的嬉鬧聲、電視中傳來的故事情節,牽動著孩子們的神經,孩子的本心完全被激發,所有的精力轉移到「玩」的事情上。被動的完成作業必然結果就是拖拉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