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標籤,「孩子」本就不該被定義

2020-12-14 暴脾氣的冷靜

「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這些詞彙或者說是標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可能有些人就是被這些標籤所定義的。但是,我想說「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是不應該被這些標籤所定義的,更不應該被影響。

「留守兒童」,網上對其解釋是:集合名詞,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單親家庭的孩子」,是指那些因父母離異或父母親一方遭遇事故死亡而只與父親或母親一方生活的孩子。從這兩個標籤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與父母親息息相關的。「留守」、「單親家庭的」這兩個形容詞都是因父母親的影響所附加的。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只留下孩子一人在家,於是出現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離異或其它事故致使只有父親或母親一人與孩子生活,於是出現了」單親家庭的孩子「。

本來,這些對」兒童「的形容詞也沒有什麼,但是卻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成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刺「,牢牢地扎在心上,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作為一名單親家庭的孩子,相信他們最怕被問到的問題便是:你的爸爸或者媽媽呢?怎麼從來沒有看見過她/他。這可能是你的好朋友對於從來只看你的父親或母親感到疑惑而隨口問的一句,這樣也就還好。但最怕的是有些無聊之人故意找茬,特意拿你」單親家庭「這件事來欺負你。

電視劇《暖秋》中就是有這樣的一個片段:馬心月未婚先孕但男朋友卻在此時提出了分手,因而她只能生下孩子(馬賽)獨自撫養。但是在他們的生活過程中,附近家的孩子都說馬賽是沒有父親的野孩子,總是欺負他,但是馬心月作為一個軟弱的母親,卻也是沒什麼辦法,因而後來便去了外地。從這也可以看出」單親家庭的孩子「這個標籤對馬賽的影響。因為」單親家庭「這個形容詞,使得馬賽被野孩子所欺負;使得他大叫:為什麼生我。這無疑會對他產生巨大影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是的,這些標籤對於兒童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深刻的。像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首先是這會讓他們自己對自身產生懷疑,認為自己真的如同他們所說的一樣是個沒有爸爸的野孩子,並會加劇他們的自卑、內向,不敢與人打交道。其次是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可能會對未來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被同學欺負致使不想甚至是厭惡上學,不想去學校因而對學校知識能力掌握不夠,升學考試不達標於是只能是去外出打工。這樣子的發展結果可能就是他們的未來成長過程。

因而,在我看來:兒童是不應該被定義的,應該勇敢地去打破那些標籤。為打破標籤,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做。

首先是從學校教育來看,學校要針對學生開展」打破標籤「主題教育活動,教育他們不管是有沒有爸爸、媽媽,都是平等的人,沒什麼不同。並要積極開展監督,對」給同學貼標籤「事件加以懲罰,以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與被貼」標籤「同學進行交談,對其進行開導。

其次是父親或母親或其他親人應給予兒童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在發現兒童情緒上不對勁時,可以委婉詢問其情況並加以引導。而不要抱有」小孩子會有什麼煩惱呢?就是小孩子間的打打鬧鬧,沒什麼大不了「這樣的想法,等到事故的發生就後悔了。

總之,兒童是不應該被定義的、被貼」標籤「的。我們不僅僅是對他們給予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更應該去幫助他們打破」標籤「,找尋真正的自我。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