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學習看中國家長的焦慮

2020-12-11 邁塔學習社區

十萬元的樂高班

兩萬元的跳繩班

量子波動速讀班

瘋狂英語Liyang終身弟子班

3天一萬單詞速記班

幾個月前,劍橋英語通用五級考試開放報名的幾分鐘內,北京、天津、上海等考點瞬間報滿。甚至因為人數太多,報考系統一度崩潰。為了搶到報考資格,家長除了親自上陣外,甚至還找了「黃牛」幫忙排隊搶報,選擇外地考點。值得注意的是,報考的多為小學生。

家長的這種「教育焦慮」是不斷發酵的心理恐慌,這一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卻也隨著時代的急劇變化而不斷地翻出「新意」。改革開放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教育改革解決了諸多民眾感到困難、困惑甚至焦慮的問題,然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焦慮不僅未能解決,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

新浪教育發布的《2019家長焦慮指數報告》,以「70後」、「80後」、「90後」家長人群為調查對象,收集了全國3205份有效問卷,報告顯示,中國家長2018年教育綜合焦慮指數達到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尤其在孩子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而初中、高中、大學階段則呈現遞減趨勢。

當前家長的過度焦慮怎麼來的?注意我說的是過度焦慮而非正常焦慮。

外在原因

一是校外培訓機構對家長教育焦慮的推波助瀾,說白了就是嚇唬,不忽悠你腿瘸了,怎麼賣拐呢?

把正常程度的家長焦慮升級為恐慌、甚至慌不擇路,讓家長覺得不報這個班孩子將來就玩完了。藉此兜售自己的「解決良方」,近期媒體報導的某國內頂尖K12培訓機構,主管看著一線銷售團隊數十人半夜11點給家長打電話進行「續班催費「,大有不續班就不讓你睡覺的意思,完不成續班任務的第二天就讓走人。

二是新媒體的斷章取義,激發情緒,騙點擊量。無端地製造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氛圍。拼湊內容的流量捕手遠多於專業人士,聳人聽聞、標題黨類的文章的傳播優勢也遠遠大於專業文章。關於教育和育兒的虛假、誇張信息越來越多,經無數次反覆包裝,早就淹沒了專業的聲音,加上家長缺少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從而被製造出更多困惑和焦慮。

客觀上的教育資源稀缺乃至落後,是事實,但把客觀事實扭曲後放大成過度的心理衝突就是一種精神控制了

內在原因

劇場效應心理

「劇場效應」本意為在劇場觀看演出的前排觀眾中忽然有人站起身來看戲,由於擋住了其他觀眾的視線,周圍人勸阻無效,而此時劇院管理員又不盡責,未及時制止這一現象,於是越來越多的觀眾為了能夠清楚地觀看演出而紛紛起身,並最終導致全場都站著看戲。

「劇場效應」的產生來自三個原因,一是看戲的人不守規矩,二是其他人勸阻無效於是紛紛效仿,三是管理員未發揮作用。顯而易見,避免劇場效應不僅需要觀眾和管理員雙方的努力,更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觀劇環境,無需起立甚至「躺著」也能視野通透地觀賞、輕鬆愉悅地浸入劇情。

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搶跑」,自家孩子卻還在「熱身」,家長們如何做到「雲淡風輕」?當驚嘆於一個個「牛蛙」橫空出世,自家孩子卻還是普通「青蛙」時,家長們又怎能不心急火燎?

價值觀單一

中國哪個城市的教育資源最充裕?北京!

中國哪個城市的家長最焦慮?北京!

(這裡只是強調一個道理,家長們看時勿對號入座,領會高老師意思便可)

很多孩子即使考上了好學校,但在優生眾多的環境裡難以具有突出優勢,家長的焦慮仍然得不到緩解——這其實是無止境的,100個牛蛙排名,總有倒數第一吧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北京的二十多歲的小夥,剛進入投行工作幾年,年收入100多萬,說自己無比焦慮,因為身邊接觸的都是年收入一個億甚至十個億的富豪,自己感覺自己就是個窮光蛋,天天焦慮的睡不著覺,這種賣弄情緒的人,要麼別有用心譁眾取寵要麼就是認知水平的確堪憂。

家長們把孩子前進的道路聚焦於唯一的一條路時,必然會出現擁擠,這種單一的價值觀,產生焦慮是必然的,不從價值觀入手,只從具體的「術「入手,基本是無解的。

沒見到哪戶人家每天吃不上鮑魚龍蝦就焦慮的,為什麼?因為正常人就不會認為頓頓都要吃龍蝦,自然不焦慮!但在教育孩子上,怎麼就非得頓頓吃鮑魚龍蝦呢?

最後嘮叨幾點

1、不要指望教育改革來解決自己的焦慮,因為焦慮來自於自身,怎麼能從外界找解決辦法呢?北京學區房劃片最近各種紛爭,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謂的教改無非是從一部分人那裡劃點利益分給另一部分,肉就這麼多,從未增加過……

2、避免被忽悠,防火防盜防培訓機構防自媒體,尤其是激發情緒的標題黨文章,少看。

3、引導娃自己和自己比,不要橫向比。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其實沒太說清楚,高老師改一下,換成這個說法:每個人都有可能到達羅馬,但前提是,要腳踏實地的摸索著屬於自己的通向羅馬的路,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條路。

4、家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才是根本。

這篇文章就說到這裡,多為拋磚引玉,偏頗之處敬請包涵,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謝謝!

相關焦點

  • 擠爆劍橋英語報考網站:誰能理解中國家長的焦慮?
    中國家長為了爭搶劍橋英語考試的報名名額,愣是把報名網站給擠癱瘓了。北京、上海一些沒報上名的家長,帶著孩子奔向跨省考試。沒怎麼聽說過的劍橋英語考試,一時間成為家長們趨之若鶩的擇校利器。足以證明你可以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工作或學習中使用日常書面英語和英語口語。
  • 中國家長都在焦慮些什麼?看看3位家長的真實自述……
    》數據顯示, 68 % 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是「非常焦慮」。尤其當孩子處於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家長們的焦慮程度更甚。而今,面對風波不斷的 2020 ,中國家長們是否更焦慮了?他們又分別在焦慮些什麼?前段時間,我們徵集了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年輕家長,讓他們聊了聊自己這半年來的親身體會。以下是三位家長的自述。
  • 焦慮,是中國式家長的黔驢之技
    「中國式」家長,總是習慣了在無謂的比較裡,不厭其煩地散發焦慮。這是昨晚,一位家長在後臺的留言。你看,家長已經習慣在虛空的想像裡,自己徒增焦慮,自己給自己找罪受。販賣焦慮,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青少年家長與中年人群體中,最毒的一碗雞湯。
  • 家長為英語焦慮,想過母語的感受嗎?
    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8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七成兒童在5歲前就開始學習英語。另據媒體報導,北京一位3歲女童,每天需要接受一次8小時全天浸泡式英語學習,一次1小時的全英文授課學習能力培養課程,還要接受半小時的線上英語課程學習。
  • 風波不斷的2020,中國家長都在焦慮些什麼?
    「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達後,他們突然身兼數職,既是廚師、又是玩伴,還要當班主任......許多家長直言自己被逼瘋了。事實證明,家長的焦慮現象早已不是個例。》數據顯示, 68 % 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是「非常焦慮」。
  • 一分為二看「焦慮」
    任教三十餘年,我不是掩耳盜鈴式的「以偏概全」——家長的焦慮,就是時代進步的標誌!——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推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當下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是受惠於這一切的。記得執教之初,任教班級的許多同學來自農村,他們的家長是文盲——那時家長沒有太多的教育焦慮:兒女學不好,就回家種田做事,將來成家生娃即可。能有機會「當工人」(現在叫「打工」)就很好很好了。基於此,那時的教育是「略加管束的教育」。
  • 智課教育發布《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
    鯨媒體訊(文/喬木)9月16日,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發布並解讀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調研歷時15天,面向70到90後家長人群,收集有效問卷3205份,圍繞社會環境、教育資源、家庭關係及父母成長等四個影響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維度展開,結論顯示: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
  • 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助力在線K12課外培訓行業揚帆起航
    如果說有什麼是歷久不變的,那麼生生不息的新一代,和新一代家長們無窮無盡的教育焦慮必然首當其衝。換句話來說,其實,子女教育問題是存在於中國家庭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 英語考級熱背後是家長教育焦慮
    一場英語考試竟如此火爆,甚至衍生出許多段子,這多少讓人始料未及,也真實展現了另一種教育培訓熱。據了解,劍橋通用英語分為五個等級,這次的KET和PET是較低的兩個級別,分別屬於基礎和中級英語水平認證,考試通過後會獲得資格證書。有世界名校效應的加持,此類本屬於小眾化的考試儘管提供了不錯的「能力」認證機會,但透過火爆的報名場景,很難說沒有一部分家長非理性的跟風。
  • 從衣食住行到學習成績,中國式家長焦慮就是這麼來的!
    如今有一種焦慮叫中國式家長焦慮。這種焦慮是伴隨著孩子降生而產生的,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這種焦慮沒有任何減弱,相反愈演愈烈。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學習成績,從孩子的性格興趣再到身高體重,這些都能引起家長的焦慮。
  • 大學老師談教育——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
    如今有一種焦慮叫中國式家長焦慮。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種特定的焦慮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愈演愈烈。處於這種焦慮旋渦核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有太多的家長為孩子學習而長期焦慮、備受折磨。這種負面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心境,有時候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有害而無利。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家長會有這種共性的心理焦慮呢?
  • 家長觀點:小學英語等級考試並不是焦慮和壓力之下的通貨膨脹
    在很多已經帶著孩子考完這些等級考試的家裡看來,這樣的描述其實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製造焦慮」。 為什麼要學英語? 一千個家長有一千個答案。海澱的清北娃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作用下,能夠從閱讀底層架構開始構建,考試也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更是有很多孩子已經具備超高的英語學習能力,但是他們也不願意參加考試,因為沒必要。
  • 中國式父母焦慮:教育減負從禁止小學生提前上校外英語輔導班開始
    這幾天放學時,在小學校門口聽見周圍學生的家長在聊哪個英語班值得上,一節課上多長時間,學費多少……英語這門課就像語文一樣,需要「生字詞」也就是單詞的不斷積累,閱讀量的不斷擴大,潛移默化中慢慢提升水平的。要學好英語,必須花功夫,不同於數理化的學習,學不通時須由老師指點。就像我們的孩子不用去上小學語文課外輔導班的道理一樣,英語課孩子也不需要上課外輔導班。
  • 全民雞娃戰, 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葷雞的過程中,娃的能力需要根據英語、奧數的成績進行量化,青蛙和小蝌蚪在葷雞的食物鏈最底層,每個雞娃家長,都期待著自家的青蛙或小蝌蚪長成奧數能力突出的「奧牛」,英語能力突出的「英牛」,甚至「英奧混血牛」。成為牛娃,是為了升入名校。在雞娃最瘋狂的海澱黃莊,所有家長都削尖了腦袋,只為了孩子能擠進海澱區的六所公立中學。
  • 幼師媽媽的焦慮,孩子上小學還需要面試,作為家長你怎麼看?
    但是還會考一下拼音,20以內的加減法,有的會考一下英語(具體考什麼還真的不清楚)。還會問家長的姓名,聯繫電話,家庭住址。對於上公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拼音、加減法、英語就顯得格外的難了,三年基本是快樂教育,寓教於樂。之所以有那麼多學前班招生比較多也是因為一邊不交,一邊要考,家長們焦慮吧!
  • 學習壓力大,孩子異常焦慮,家長應當如何應對?
    爸爸媽媽都高興地不得了,為了獎勵星星,特意一起請了很長時間的年假,帶著星星全國各地的旅遊,嘗遍美食,看遍美景。有時候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要一手拿著英語單詞,一手拿著筷子。媽媽看到早出晚歸,食不知味的女兒,感到非常心疼,也隱約感覺到那裡有點不對勁。星星以前總是很有規劃,不緊不慢的學習,但現在,明顯有緊張的情緒。第一次的情緒爆發是在月考之後。
  • 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其實毫無意義
    學習成績、才藝比拼,再加上朋友圈內盛行的聊娃曬娃……家長們恨不得捲起袖子替娃把所有的事情操辦完。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 揮之不去教育焦慮,中小學生及家長壓力的來源,我們家長怎麼辦?
    也是前兩天,在小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細問原因,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但孩子一直坐不住,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一窩蜂地去湊熱鬧,孩子家長奔波於各種班之間。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
  • 焦慮蔓延加劇 英語考級「通貨膨脹」
    從北京外國語大學考點報考歷史數據看,PET報考人數從2014年5月的151人,到2019年4月的1469人,5年時間增長了近10倍。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撰文指出,這是目前全國最難搶的考試機會,沒有之一。  為什麼家長們對這一考試趨之若鶩?記者採訪了解到,含金量高、其他杯賽的取消和為小升初加碼是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 補習班:中國當代家長的焦慮……
    寒假連報9班,苦等秘考電話,3小時8000塊,每晚「打卡」忙到11點,大年初二起補習,家庭消費明顯降級……這一切,依然無法稀釋中國家長的焦慮。< 一 >王薔夫婦是真的生不起二胎了。主要是因為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