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元的樂高班
兩萬元的跳繩班
量子波動速讀班
瘋狂英語Liyang終身弟子班
3天一萬單詞速記班
…
幾個月前,劍橋英語通用五級考試開放報名的幾分鐘內,北京、天津、上海等考點瞬間報滿。甚至因為人數太多,報考系統一度崩潰。為了搶到報考資格,家長除了親自上陣外,甚至還找了「黃牛」幫忙排隊搶報,選擇外地考點。值得注意的是,報考的多為小學生。
家長的這種「教育焦慮」是不斷發酵的心理恐慌,這一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卻也隨著時代的急劇變化而不斷地翻出「新意」。改革開放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教育改革解決了諸多民眾感到困難、困惑甚至焦慮的問題,然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焦慮不僅未能解決,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
新浪教育發布的《2019家長焦慮指數報告》,以「70後」、「80後」、「90後」家長人群為調查對象,收集了全國3205份有效問卷,報告顯示,中國家長2018年教育綜合焦慮指數達到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尤其在孩子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而初中、高中、大學階段則呈現遞減趨勢。
當前家長的過度焦慮怎麼來的?注意我說的是過度焦慮而非正常焦慮。
外在原因
一是校外培訓機構對家長教育焦慮的推波助瀾,說白了就是嚇唬,不忽悠你腿瘸了,怎麼賣拐呢?
把正常程度的家長焦慮升級為恐慌、甚至慌不擇路,讓家長覺得不報這個班孩子將來就玩完了。藉此兜售自己的「解決良方」,近期媒體報導的某國內頂尖K12培訓機構,主管看著一線銷售團隊數十人半夜11點給家長打電話進行「續班催費「,大有不續班就不讓你睡覺的意思,完不成續班任務的第二天就讓走人。
二是新媒體的斷章取義,激發情緒,騙點擊量。無端地製造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氛圍。拼湊內容的流量捕手遠多於專業人士,聳人聽聞、標題黨類的文章的傳播優勢也遠遠大於專業文章。關於教育和育兒的虛假、誇張信息越來越多,經無數次反覆包裝,早就淹沒了專業的聲音,加上家長缺少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從而被製造出更多困惑和焦慮。
客觀上的教育資源稀缺乃至落後,是事實,但把客觀事實扭曲後放大成過度的心理衝突就是一種精神控制了!
內在原因
劇場效應心理
「劇場效應」本意為在劇場觀看演出的前排觀眾中忽然有人站起身來看戲,由於擋住了其他觀眾的視線,周圍人勸阻無效,而此時劇院管理員又不盡責,未及時制止這一現象,於是越來越多的觀眾為了能夠清楚地觀看演出而紛紛起身,並最終導致全場都站著看戲。
「劇場效應」的產生來自三個原因,一是看戲的人不守規矩,二是其他人勸阻無效於是紛紛效仿,三是管理員未發揮作用。顯而易見,避免劇場效應不僅需要觀眾和管理員雙方的努力,更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觀劇環境,無需起立甚至「躺著」也能視野通透地觀賞、輕鬆愉悅地浸入劇情。
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搶跑」,自家孩子卻還在「熱身」,家長們如何做到「雲淡風輕」?當驚嘆於一個個「牛蛙」橫空出世,自家孩子卻還是普通「青蛙」時,家長們又怎能不心急火燎?
價值觀單一
中國哪個城市的教育資源最充裕?北京!
中國哪個城市的家長最焦慮?北京!
(這裡只是強調一個道理,家長們看時勿對號入座,領會高老師意思便可)
很多孩子即使考上了好學校,但在優生眾多的環境裡難以具有突出優勢,家長的焦慮仍然得不到緩解——這其實是無止境的,100個牛蛙排名,總有倒數第一吧!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北京的二十多歲的小夥,剛進入投行工作幾年,年收入100多萬,說自己無比焦慮,因為身邊接觸的都是年收入一個億甚至十個億的富豪,自己感覺自己就是個窮光蛋,天天焦慮的睡不著覺,這種賣弄情緒的人,要麼別有用心譁眾取寵要麼就是認知水平的確堪憂。
家長們把孩子前進的道路聚焦於唯一的一條路時,必然會出現擁擠,這種單一的價值觀,產生焦慮是必然的,不從價值觀入手,只從具體的「術「入手,基本是無解的。
沒見到哪戶人家每天吃不上鮑魚龍蝦就焦慮的,為什麼?因為正常人就不會認為頓頓都要吃龍蝦,自然不焦慮!但在教育孩子上,怎麼就非得頓頓吃鮑魚龍蝦呢?
最後嘮叨幾點
1、不要指望教育改革來解決自己的焦慮,因為焦慮來自於自身,怎麼能從外界找解決辦法呢?北京學區房劃片最近各種紛爭,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謂的教改無非是從一部分人那裡劃點利益分給另一部分,肉就這麼多,從未增加過……
2、避免被忽悠,防火防盜防培訓機構防自媒體,尤其是激發情緒的標題黨文章,少看。
3、引導娃自己和自己比,不要橫向比。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其實沒太說清楚,高老師改一下,換成這個說法:每個人都有可能到達羅馬,但前提是,要腳踏實地的摸索著屬於自己的通向羅馬的路,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條路。
4、家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才是根本。
這篇文章就說到這裡,多為拋磚引玉,偏頗之處敬請包涵,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