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中國式家長的黔驢之技

2020-08-22 明乾家庭教育

「網上都說初中很重要,其他孩子剛入學就開始補課了」

「x中的學生,人手五本練習冊」

「別人周末都在家學習,從來不出去玩」

「你看看我剛轉發給你的文章」

...

「中國式」家長,總是習慣了在無謂的比較裡,不厭其煩地散發焦慮。

「我知道,我也不想給他壓力啊,但是其他學生都在學,我怎麼能不著急啊!」

這是昨晚,一位家長在後臺的留言。

你看,家長已經習慣在虛空的想像裡,自己徒增焦慮,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販賣焦慮,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青少年家長與中年人群體中,最毒的一碗雞湯。

人們害怕比較,害怕落於人後,卻又試探著進行一次次窺探般的攀比,「又慫又想贏」,說的就是現在的家長們——

於是,經常還沒等到結果出來,家長們就焦慮了起來,病急亂投醫,閉眼摸黑,那些毫無意義的做法,在家長眼裡都被奉為圭臬。

就更別提孩子表現不佳的時候了。


不少孩子都曾經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他們總喜歡把我和其他人比,我已經說了好幾次了,每次都喜歡讓我看那些很沒營養的文章,把我當小孩子」

販賣焦慮,在焦慮中流失的,不止是當下的心態,還包括,本該清晰堅定的那個自己。

很多家長對於「販賣焦慮」還沒有足夠清晰的了解,需要警惕的是,家長如果不及時從這種怪圈中脫身,最終不僅會讓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更會讓他的成長受到毒害;同時,它也是對家庭關係的一種不信任。

何為販賣焦慮,指的是通過製造焦慮感,同時販賣用以抵消焦慮的商品或服務,從而從中牟利。

舉個例子,上世紀初,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女性向消費開始飛速發展,這時,有些公司為了增加刀片銷量,發動了一場「腋毛焦慮」,通過文章宣傳和輿論引導,力求使女人們相信腋毛是「不衛生的「、「非女性化的」不出所料,它的刀片銷量果然翻了一番。


而在今天,這種情緒的「規劃」更加無形,也更加潛移默化。

家長身處於一個滿是壓力的輿論環境裡,特別是處於一種,由精英媒體營造出的「人人皆是精英」的擬態環境裡時,就會自然覺得,孩子的一切都應該向最頂端的那些學生看齊。

然而,很多看到這裡的人,此刻才意識到,販賣焦慮,原來對自己的孩子影響了這麼深。

可是,當家長們曾經用苛責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考進前100名,你自己想想你以後怎麼辦」時,可曾想過,這些目標是否是孩子能完成的,這些話究竟是不是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還是僅僅是因為看到其他孩子的成績心有不甘?

焦慮,是中國式家長的黔驢之技。因為不知所措,所以只能焦慮。

孩子不必成為家長目標的累贅,更不必因家長的高要求而強行改變自己。

當然,這不是要求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鼓勵「放養式教育」,本身也是一種販賣焦慮。

所以,作為家長,到底該做什麼呢?


想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缺少什麼。

而我認為,一切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和矛盾,都來源於不了解和不信任。

家長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學習潛力,也不明白孩子的學習動力為何而生,所以在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拼命要求,在孩子需要休息的時候反覆催促,卻在孩子需要指導和陪伴的時候放任不管,這真的很讓人疑惑。

身處於同一居室,一起生活,不代表了解更多。孩子本身是沒有焦慮的,但成長的壓力不可避免,而家長的責任,讓孩子正視壓力的責任,幫助孩子戰勝壓力和焦慮的責任,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家長,或許只有多年以後,才會幡然醒悟,為自己當年在子女教育上的錯誤而後悔不已。

家長該做的是,用正確的方式幫孩子減重,讓他充滿學習的動力;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把一個個自認為重要的行李,塞進他並不大的背包。


看過太多販賣焦慮的文章,卻始終找不到真正解決孩子成長與學習的出路——

今天的家長,真的太難太難。


為了能夠真正幫助到每一個家長,都能真正做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我推薦你去參加這個《喚醒孩子學習動力訓練營》

這是我目前見過的真正有實效的家庭教育課程:

課程採用訓練營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

>>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

>>練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

>>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持、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而且,我們為了讓每一個家長都能在學習後拿到真正的成果,採取【課程直播】+【實踐訓練】+【導師答疑指導】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有專門的的督學老師,每天督促著你學習!不能跟上學習進度就會被請進「小黑屋」,跟上學習進度,完成了課程作業之後,才能回到課程學習!

就是為了幫助每一個家長消除所有的學習障礙,真正實現自身成長,拿到切實可用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從容、更有智慧和方法!

正是抱著幫助每一個家長的目的開課,很多很多家長都在這裡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方向和方法,幫孩子喚醒了學習的內在動力,不再為孩子的學習焦慮發愁!

在這裡成長、改變,繼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有目標的家長有很多很多:

來自蘇州的朱媽媽說:「孩子前幾天主動卸載了看視頻的軟體,還讓我們都卸載了,說以後都不看了!每天晚上還大聲給我們讀書,帶著我一起背古詩詞。」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該寫作業了就把手機主動交給我,學習效率真的提高了非常多,看到孩子的進步,我深感欣慰!」

來自南京的李媽媽現在和女兒的關係變得非常親密,孩子感慨說:「媽媽我覺得您變了,每天都很開心,我也很開心。」現在女兒越來越關注媽媽的感受,按照約定好的規定控制玩手機、寫作業。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發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還有家長反饋說:「老師給的方法真的很管用!家長的改變加上老師的方法,真的讓我遠離了雞飛狗跳的日子!」

我們相信,本次訓練營一定能真真切切地幫助到你!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加入學習↓↓↓

請注意!購買後請一定關注我私信聯繫我,獲得老師一對一學習指導!

實效、實操是我們訓練營最大的優勢,你一定會感謝今天自己的決定!

相關焦點

  • 關於中國家長式焦慮
    班主任,成為了家長的一根最緊繃的弦。這,很常見。正如我同事也感嘆到,這推文寫得實在太生動了。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成為了一個司空見慣的話題。回到我自己,為了孩子的學位,把原來舒舒服服的房子賣了,換了一個我並不太喜歡的戶型。也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家長的做法——在有限的資源裡,儘量給予孩子,我們認為好的資源。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學區房不再被神聖化,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應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年暑假,伴隨著名演員海清領銜主演的《小歡喜》熱播,教育話題再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 中國式家長—教育面前,家長的焦慮人人平等
    電視劇以初升高的中考焦慮引出的留學問題,凸顯了這個時期家長的無比焦慮。的確,現實中的我們遭受各種焦慮的包圍,那麼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焦慮真的是」萬惡」的代名詞嗎?而且不論家境如何,三個家庭都為子女的未來而焦慮。可謂焦慮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又各有各的焦慮。焦慮,也是成功的催化劑劇中,富裕家庭的家長是為60後,而中產家庭的家長是70後。他們的之所以能夠擁有現在的成就,其實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焦慮的催化。
  • 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其實毫無意義
    學習成績、才藝比拼,再加上朋友圈內盛行的聊娃曬娃……家長們恨不得捲起袖子替娃把所有的事情操辦完。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正把孩子逼向絕境,別親手「毀掉」孩子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形成的原因:1.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很多父母在培養的過程中,曾不斷的幻想孩子以後的未來,對於孩子抱有的未來充滿了很美好的幻想。比如《小歡喜》裡的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好好地走自己的人生路,有個好的工作,成績,大學等等,但是這其中卻不斷地在忽視孩子的感受,也無法減輕自身的焦慮感。成年人對於家庭的壓力很大,再加上現如今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每位家長一生的辛勤只為培養好一個孩子,也是許多家長的焦慮所在。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中國式家長普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之中,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為孩子的教育"未雨綢繆"。特別是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出生時,便為其做高考倒計時。《小歡喜》裡的宋倩父母的期望太高,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他們的驕傲。之前,在某培訓機構偶遇兩個媽媽在聊天。
  • 相親角搬到了網上 成中國式婚姻焦慮新出口
    廣州天河公園、深圳蓮花山、上海人民公園……家長們扎堆替兒女相親。婚姻的圍牆之外,超過2億的單身人群及其背後的家庭組成了龐大的相親市場(數據來自2016年國家年鑑),家長在各類相親市場中奔忙,折射著中國式的婚姻焦慮。相親角搬到了網上「看微信、看頭條、看大親家,每天都要打開無數次。」
  • 郭宇宸談:中國焦慮式父母的5大現象
    每一代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這一代同樣更加愛,但中國特色的焦慮式父母給孩子的愛卻帶著巨大的壓力。[積極人生大學]創始人郭宇宸老師 概括有以下幾種形式,讓我們來分解一下:第一種表現:捨棄童年的快樂輕鬆,口號是:為了將來。
  • 從衣食住行到學習成績,中國式家長焦慮就是這麼來的!
    如今有一種焦慮叫中國式家長焦慮。這種焦慮是伴隨著孩子降生而產生的,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這種焦慮沒有任何減弱,相反愈演愈烈。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學習成績,從孩子的性格興趣再到身高體重,這些都能引起家長的焦慮。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還有些父母,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 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還有些父母,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 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焦慮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度——焦慮程度要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匹配。
  • 教育專家聚焦「中國式焦慮」 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趙琬微)「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中國式焦慮」的原因,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步步緊逼自己的孩子
    因此,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應運而生,而他們的孩子成了這些父母的「希望」。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步步緊逼自己的孩子,第一條是過分關注學習。中國式父母在孩子上學階段過度注重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高考是一個學生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但絕不是唯一機會。許多家長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自己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報了許多補習班,這對一個天真孩子真的很好嗎?從孩子幼兒園就培養各種知識,無異於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 「中國式家庭焦慮」有9成都是孩子的焦慮,你認同嗎?
    在這個特殊而漫長的寒假裡,陪伴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增長,都說這段時間,不是家長瘋,就是孩子瘋了!作為家長,你是不是想問學校:到底啥時候開學啊?我要熬不住了!其實,你的這些焦慮,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焦慮」!
  • 《為何家會傷人》——中國式父母的焦慮該如何化解?
    這句話來形容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太貼切不過了,這也是現在中小學生的真實寫照。現在很多家長往往比孩子更加焦慮。孩子們的周末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通通佔據,生怕自己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到底是家長焦慮還是孩子焦慮
  • 蔣佩蓉:中國式教育的恐懼與焦慮
    在美國的中國式「虎媽」虎媽蔡美兒的出現,使得全世界媒體紛紛聚焦於她那如同馬戲團訓獸般的「中國式教育方法」。她的「成功」在中國一石激起千層浪,追隨者蜂擁而出,當中的「佼佼者」當屬狼爸與鷹爸。他們都將孩子學業的成功放在首要位置,在中國人的固有觀念裡,父母是否夠格完全取決於孩子們頭頂那塊大學牌子是否響亮。
  • 從英語學習看中國家長的焦慮
    改革開放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教育改革解決了諸多民眾感到困難、困惑甚至焦慮的問題,然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焦慮不僅未能解決,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
  • 中國式育兒焦慮下,家長別盲目追求「超前教育」
    一、為什麼家長給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超前」?其實在剛剛的那位寶媽的提問中,是有一定原因可以說明的,有一位家長在提問的時候是這樣告訴說明的:小區裡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一歲就開始教寶寶說話,能簡單表達,不到六個月就會爬了,所以自己的心裡著實有些焦慮。
  • 中國家長都在焦慮些什麼?看看3位家長的真實自述……
    「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達後,他們突然身兼數職,既是廚師、又是玩伴,還要當班主任......許多家長直言自己被逼瘋了。事實證明,家長的焦慮現象早已不是個例。數據來自《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數據顯示, 68 % 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是「非常焦慮」。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下篇)
    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接上篇-02-焦慮太多,當心變蠢過度焦慮讓你使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一個次要問題,從長遠看得不償失。我下面舉三個例子,都是人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犯的簡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