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才藝比拼,再加上朋友圈內盛行的聊娃曬娃……家長們恨不得捲起袖子替娃把所有的事情操辦完。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本文作者趙昱鯤,6歲孩子的爸爸,是一位中美聯合培養心理學博士生,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著有積極心理學專著《消極時代的積極人生》。
他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薛丁格的狗。怎麼回事?讀下去就會知道。理性,而且接地氣的分析,耐心讀完,會有啟發!
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接上篇
-02-
焦慮太多,當心變蠢
過度焦慮讓你使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一個次要問題,從長遠看得不償失。我下面舉三個例子,都是人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犯的簡單錯誤。
1、低估選擇的機會成本
如果您錯過了之前的文章,請點擊這裡查看: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上篇)
2、容易以偏概全,亂下結論
我兒子上幼兒時,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長對我說:「我也想按照你講的方法育兒,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沒有一點兒競爭力,不給他補課怎麼行呢?」
這個小朋友我也認識——非常活潑可愛,我很奇怪她的家長為何會說她太差:「她怎麼太差了?我覺得不比別人差啊。」
這位家長掏出手機,一邊說一邊劃拉著手機屏幕給我看。
「你看看,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畫的畫,多生動!我們家孩子現在只會畫圈圈!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寫的日記,人家孩子都會寫這麼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現在只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有這個視頻,你聽聽,和她一起學鋼琴的孩子彈的,才5歲巳經彈得這麼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鋼琴課就像要殺了她似的!」
「你說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孩子吧?你讓自己的孩子和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寫字最好的孩子比寫字,彈鋼琴最好的孩子比彈鋼琴,當然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這麼比還怎麼比?!難道和不會畫畫的比畫畫、不會寫字的比寫字、不會彈鋼琴的比彈鋼琴嗎?那不成了阿Q了嗎?」
「當然不能那麼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這位家長就是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時,不會拿自己的老公和首富比財富、和演員比相貌、和愛因斯坦比智商、和C羅比身材,因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之後就不同了。在班級群裡發孩子畫的,肯定是那些畫畫特別好的孩子的家長。如果一個班40個學生,有4個家長發了,那也才佔班級人數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個孩子畫的很漂亮的畫,還能沉得住氣嗎?要知道,這不是藝術學校那些遙遠的天才們畫的畫,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啊。
這時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畫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錯把它當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父母還特別容易把不同孩子的優點集合到一起,成為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和夢中情人、白馬王子一樣,虛構出來的人物。你在買車時不會要求既要有德國車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車的省油,還要有美國車的寬敞,最後還得是國產車的價格。
但到一說到孩子,卻理直氣壯地今天拿他的成績和班級第一比,明天拿他的身體和運動尖子比,後天拿他的情緒和「乖」孩子們比。
要知道,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別人家的孩子」,這相當於要讓孩子一個人打贏全世界。這公平嗎?孩子受得了嗎?
這也是取樣偏差的錯誤,把虛構出來的人物當成了真正的樣本。
這些錯誤,你在找老公或者買車的時候不會犯,為什麼在孩子身上就會犯呢?
因為你太焦慮了,過於擔心那些「素質」、指標對孩子的影響。你對孩子的未來過度焦慮時,會反覆檢查孩子的各項指標,寧可往上比過了頭,也不能往下比鬆了勁。
但這些指標並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標甚至都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這樣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只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3、焦慮接著焦慮,沒完沒了
在我兒子的小學家長會上,校方請家長談談最關心的問題。
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說:「我們孩子剛入學,特別擔心幼小銜接問題。孩子以前散漫慣了,能不能適應小學的節奏?我看到孩子每天那麼早就要起床,中午還沒有午睡,很擔心他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說:「哎呀,這些問題你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作息習慣調整一下就好了。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我覺得這才是小學階段最大的挑戰。大家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級氣氛不友好,有排擠、欺凌的現象,那可怎麼辦?」
三四年級學生的家長說:「你們這些都是小問題啦,一二年級有什麼好擔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級,學業開始加重,你才知道家長不好當啊。孩子的成績在班裡不理想,我們都得檢討自己哪兒做得不對,怎麼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
五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說:「你們這些都是浮雲,小升初才是關鍵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沒有希望,更不用說好大學了,以後一輩子就都毀了。為了孩子上初中這事,我們都好幾個晚上睡不著了。」
我聽了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從孩子生下來那天起,我就習慣於周圍家長這樣的談話模式了。兩歲寶寶的家長會指導1歲寶寶的家長說:「別擔心他走路的問題,我以前也擔心,我們家孩子到15個月才會走路,但現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快!你要注意的是語言,不要以為他聽不懂,要多和他說話,不然到了兩歲他的語言能力就滯後了。」
4歲寶寶的家長則會對3歲寶寶的家長說:「害羞?不敢和其他孩子玩?這都不算問題!到了4歲,孩子自然就敢了。我就是孩子3歲的時候太擔心了,催得太緊了,逼著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現在,被別人欺負了都不知道生氣,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哎呀愁死我了!」
最有意思的是,這有時是同一個家長。她在孩子1歲時擔心走路走不好,2歲時擔心說話說得晚,3歲時擔心害羞、沒朋友,4歲時擔心懦弱、被欺負,小學一二年級擔心不適應,三四年級擔心成績跟不上,五六年級擔心上不了好初中……
前面的問題順利解決了,她不是反思自己為何如此焦慮:「這個問題看起來沒有那麼可怕,為什麼我當初那麼擔心呢?」而是立刻撲向下一個問題繼續焦慮。
這是過度焦慮者的一個典型特點,焦慮不隨著問題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時候焦慮老虎,沒有老虎的時候把野貓想像成老虎繼續焦慮。
如果你在工作中一再判斷出錯,卻從來不査找原因,繼續原來的判斷模式,老闆恐怕早就找你談話了,但在育兒過程中你卻理所當然地一貫判斷失誤。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就是過度的焦慮,讓你迅速忘記了這些錯誤,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轉向地平線上浮現的下一個危險。
-03-
你的孩子,都是「薛丁格的狗」
他們長大後,也許成為銷售狗、程序狗、護士狗,也許成為科研狗、培訓狗、創業狗。他們逐步經歷過高中狗、大學狗、考研狗,有些是生物狗、化學狗,有些是歷史狗、漫畫狗,都要做一段時間的單身狗,大部分會變成養家狗。如果幸運的話,都是房貸狗……
但是你的孩子會到底成為哪款狗,你也不知道,就像薛丁格的貓。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一無所知,一無所能,怎麼就慢慢長成了那個淘氣鬼?怎麼就在腦子裡裝進了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怎麼就變成了一個穩重、負責、努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經常覺得,如果有誰聲稱明白了育兒,那他一定不明白。
薛丁格的狗,就是育兒中最神奇的一點——你的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成為各種狗。也就是說,你有孩子現在是各種狗態的疊加。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他身上那無限多種狗態,每天都會坍縮無限多倍。最終,他只會成為一種狗(當然,他也可能成為一條斜槓狗)。
以上翻譯成人話就是: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這各種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維、合併,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
童年期的孩子,就像微觀粒子一樣,在本質上就是不確定的。這個不確定性,當然會引起你的焦慮,這無可厚非。可是請不要忘了,你要面對的問題,只是一個薛丁格的狗,而不是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要面對的,是生死問題。孩子得了重病,或者吸毒、加入黑社會,這時候不確定的是他能不能正常地活下去,你應該焦慮得日夜睡不著覺。
薛丁格的狗要面對的,只是方向問題。他究竟是學文科還是學理科?一個男孩子,不喜歡金融、計算機,卻喜歡畫畫、讀書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不影響他人生的本質。文科狗和理科狗,也許一類狗比另一類狗的前途更遠大,可哪類狗都可以活出精彩人生;金融狗、IT狗和美術狗、編輯狗,統計數字能顯示哪一類狗能吃到更多的肉骨頭,可每一種職業都可以帶來樂趣和成就感。
哪一種更好?真的很難講。也許在你的眼中,獵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寶寶也許不這麼想。也許到最後你會發現,無論哪一種人生,都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歡樂。這些選擇,遠沒有你想像得那麼沉重。
更何況,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人類的觀測並不能決定粒子在哪裡,你的教養也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未來。那麼,為什麼不擁抱這個不確定性呢?
以前那些不可能存在的機會,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孩子做的事情,只要有一千個人喜歡,每個人每年願意付五百元購買他的服務,他就能過上很好的日子,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找到一千個人一點兒也不困難。
所以,請放手讓孩子去做一隻薛丁格的狗。讓他去體驗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去感受在不斷地試錯與校正中完善自我的驕傲。每一次體驗,都是無限多種可能性的一次探索。
既然無法預設孩子的未來,那就用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吧。你失去的是擔心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的焦慮,得到的將是孩子自己開創未來的驚喜。
當我們能夠放下焦慮,心態平和,也許,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益的幫助。父母的成長,是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