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觀察
蕭海川
工期並非完全不能趕,壞就壞在不講科學、「盲目」二字上。切不可為了少部分人一時的政績,貪功求快貽害無窮
在基建工程現場,我們經常能看到「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等標語。但現實中,一些施工方對這一標語熟視無睹,造出了不少「短命建築」,也釀成了不少安全事故。深究其中的原因,盲目壓縮工期是導致事故的罪魁禍首之一。
熟悉建築史的人都知道,施工速度快與確保建築質量並不一定是矛盾關係。幾十年前,為國慶十周年獻禮而建的北京「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等,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建成了,至今依然挺拔,被視為首都的地標性建築。這些迅速建成的工程,不僅功能齊備,質量也很有保證。
但在近些年,當建築行業告別人挑肩扛、步入高度機械化的時代之後,一些工程項目「邊規劃、邊設計、邊施工」,隨意壓縮工期,就變成了一件很危險的事。工期並非完全不能趕,壞就壞在不講科學、「盲目」二字上。盲目趕工期,根子是喪失了基本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趕工期,本就如同一頭在冰面上翩然起舞的大象。缺少責任心與使命感,缺乏技術儲備與標準支撐,只會讓情勢更加危急。近年來,大型基建工程提前竣工的新聞頻見報端,「三邊」現象局部返潮。有的工程甚至還付出了人員傷亡的慘痛代價。有人就說,盲目趕工期最後成了趕著出事故。
違背客觀規律、盲目壓減工期,帶來社會隱患人所共知。但面對節省出來的工程資金、貌似誘人的政績資本,總有人願意鋌而走險。何況,相關法律法規在處置類似情況時,顯得辦法不多、力度不足。譬如2000年頒布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規定,建設單位「任意壓縮合理工期的」,僅是要求「責令改正,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工程建設有其特殊性。其他社會事務,倘若留有瑕疵,尚能通過回頭看、返工等辦法加以彌補。基建工程落地生根,如果操之過急、失之於草率,埋下的隱患往往回天乏術,更沒有「後悔藥」可吃。
摒棄隨意壓減工期,就要克制一味求快的衝動,真正秉持「百年工程」的信念。要建設起經得起風雨的更優、更好工程設施,切不可為了少部分人一時的政績,貪功求快貽害無窮。
在施工過程中,應嚴肅對待施工圖紙、工期規劃,尊重工程建設的客觀規律,避免受到主觀意志的橫加幹涉。「三邊工程」不能捲土重來,藍圖的修改更要慎之又慎。相關制度措施要與時俱進,框定盲目隨意壓減工期的行為紅線,明確乃至加強盲目提前竣工的獎懲措施。
工程監理單位,更要積極主動發揮自身作用。暢通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的反饋渠道,加強監理單位的話語權,讓工程監理成為有用有效的第三方機構。那些提前竣工的工程,更要加以甄別,從嚴從實抓好驗收環節,莫讓「塌樓」悲劇反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