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訪者基本資料
甜甜,女孩,7歲,一年級。孩子學習基礎比較弱,在班級學習成績靠後,比較吃力。在學校人際不是很好,有被欺負的現象。姥姥帶孩子,姥姥比較強勢,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標準高,對孩子的學習抓得比較緊,安排的比較滿。家中其他成員不清楚,見過媽媽一次,沒有具體溝通。孩子說沒有爸爸,單親家庭。
二、沙盤師印象
孩子在另外一個老師那邊做注意力課程過程中和孩子有接觸過,孩子學習基礎弱,學習成績不是特別好,對知識的接受度比較慢。孩子比較敏感,對他人的表情變化捕捉比較快,對情緒情感的變化感知很迅速。對個人的心理保護比較重,開放狀態時稍微感覺不安全就會保護起來。
三、沙盤過程
孩子沒有接觸過沙盤,所以剛開始孩子在沙盤室比較拘謹,比較膽小,初期慢慢引導適應,營造安全可控的環境,第一次陪孩子一起做沙盤,和孩子共同完成沙盤。孩子在沙盤中,不會有明顯的構思,看到那個沙具就是那個沙具,在頭腦中不會有提前的構思,什麼場景,要用到什么元素,沙盤中孩子不會先去擺想要呈現的場景,而是一邊拿沙具一邊玩,一邊給講故事,基本上會用到一整節課的時間,沙盤的主題比較模糊,表達的也是比較混亂。孩子在沙盤中會固定的用到幾個沙具,每次沙盤都會用到,有時候這幾個沙具會成為主要元素,有時候會增加個別沙具。
第一次沙盤場景
第二次沙盤場景
第三次沙盤場景
第四次沙盤場景
第五次沙盤場景
在第五次沙盤中,孩子加入了大量的建築物,並賦予不同的含義,綜合體現出「家」的概念,而且小動物是構成家的主要元素,在這個場景中有非常多的互動,同時這個沙盤是孩子花了近40分鐘做完之後和沙盤師一起再來探索的。
四、沙盤師感受
孩子主要變現在膽小,畏難,敏感,不敢主動表達,渴望對他的關注,苛求被理解,有自己的空間。在這期間和姥姥溝通,對孩子的標準降低,適當的減少作業量,給孩子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孩子自由支配,在這期間孩子的狀態是非常好的,不管是在學校的學習,對知識的接受度還是平時在家的積極狀態都是比較好的。在第五次沙盤中變現的更加詳細,對建築物賦予家的意義,同時也是庇護與支持的來源,比較有能量,也充滿了童真。姥姥也反饋在平時在生活中孩子開始願意給他講一些事,以前是從來不敢的。同時在學習上也是進步很大。
案例及圖片來自於西安金博智慧青少年注意力訓練中心,版權所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