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於新生兒來說,翻身、爬行、走路這些行為是需隨著年齡的增長的才能慢慢學會的,不過,新生兒的一些「原始反射」可能會讓讓不明就裡的寶媽感到驚訝。
寶寶出生後還沒剪臍帶,抓著護士的胳膊就要「跑」?
前陣子群裡的寧寧生娃了,坐月子這幾天把她折磨夠嗆,在群裡聊天成了寧寧為數不多的消遣方式,這兩天寧寧和我們分享了她分娩過程中點點滴滴,其中一個細節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寧寧說她孩子剛出生臍帶還沒剪斷就會走路!這話一出當時很多人都蒙了,不過片刻之後,很多有經驗的寶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寧寧說,孩子剛被抱出來時候就有些與眾不同,旁邊的護士正在做清理,準備給孩子減臍帶,小傢伙卻突然掙扎著想要站起來。這讓她當時都嚇了一跳。
護士倒是不慌不忙,處理好臍帶之後,直接讓孩子抓著胳膊站了起來,之後,更神奇的是,當孩子的小腳丫站到床上後,小傢伙居然邁開步子向前走,並且步子越邁越大。
其實,新生兒這種情況非常正常,是一種常見的「原始反射」,稱為「踏步反射」。
這是當新生兒的腳丫接觸到平面之後,身體因此受到刺激,進而導致神經系統引發的一種「反射性活動」。並不是由孩子思維控制的自主性行為,因此這並非我們口中傳統意義上的行走。
並且,醫生的行為也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初步判斷孩子的腦部發育是否成熟,另外,當新生兒頭部受到磕碰時,醫生也會採取這種辦法來粗略判斷孩子的腦部的狀態。
一般來說,孩子多大才能學會走路呢?
孩子多大能走路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大部分孩子在10個月左右就能學會扶著牆壁或者把手行走,周歲左右都能獨立站立,慢慢行走,15個月左右基本可以穩穩噹噹的走路了。
當然,有的孩子可能會早一些也可能會晚一些,但正常來說,最遲孩子在2周歲之內也能學會走路了,如果還是不行,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就醫檢查身體是否存在異常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腦發育比較晚,家長可以給孩子補充些有益於腦發育的營養物質,比如DHA,這樣可以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靈活,孩子在動作行為方面的能力也能加強。
因此對於新生兒出現的「踏步反射」,其實不必太驚訝,這也和孩子真正學會走路沒啥關係,孩子也至少要10個月之後才能開始訓練走路,家長不能操之過急。
訓練孩子學習走路,家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選擇合適的鞋子
孩子在學步初期,準備一雙合適的鞋子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孩子意義可能超過很多人的想像,鞋子太大太小不合腳或者是大寶穿剩下的二手的都不行。這會非常影響孩子的腳部發育。
另外,家長孩子學步選擇的第一雙鞋不僅要大小合適,鞋底也要軟硬適中,踩起來舒適,這對孩子學習走路是非常有幫助的。
2)選擇合適的時機
孩子學走路跟餓了要吃飯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沒到時候就想強制孩子學步顯然是不行的,一般當孩子到10個月至13個月的時候是最佳時機,太早了顯然不合適。
不過,這也要看孩子的主觀意願,如果孩子有學步的意向,家長再從旁協助即可,如果孩子沒有這個意向,或者情緒並不高漲,家長也不要勉強,一歲半到兩歲前學會走路問題都不大。
3)選擇合適的場所
孩子在學步的階段,家長的作用很關鍵,這期間父母一定要看住寶寶,以免孩子因為摔倒而傷到自己。
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合適的固定場所,將場周圍環境的危險物品都撤離開,學步的地面不要太軟,然後家長全程跟隨孩子,但不要過多幹預。
4)多鼓勵孩子
在學步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摔倒的情況,這是非常正常的,這時候家長要做的絕不是第一時間插手,去扶孩子,孩子只要沒傷到頭部問題就不大。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勇敢的站起來,繼續去嘗試,千萬不要直接把孩子抱起來,甚至比孩子還矯情,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沒好處。
錦鯉媽咪有話說
在孩子學步階段,家長最需要的就是保持耐心和細心,不要過於擔心孩子,同時也不能嫌孩子學習的慢而不耐煩。
今日話題
你的孩子都是什麼時候學會走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