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ike進駐臺灣花蓮市區。(許家寧 攝)
今年4月,新加坡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oBike開始進軍臺灣。騎到哪、停到哪,oBike主打「無樁共享模式」,號稱要「打造臺灣人的環保新生活」。截止目前,oBike已經在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新竹市、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臺灣縣市提供租車服務。
綜合臺媒報導,目前oBike是在臺灣的唯一一家無樁共享單車公司。有人會認為,一家獨大,繼而形成壟斷,瘋狂吸金,豈不是要賺翻!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oBike的「一家獨大」變成了「孤掌難鳴」,不僅遭到臺灣社會的強烈反彈,多個縣市交通主管部門也加入圍剿oBike的陣營。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自從oBike進入臺灣,島內各種暴力虐車行為就常常登上媒體版面:亂停亂放影響市容和交通;自行車買賣和租賃業者抱怨自己被搶了生意,「連借打氣筒的人都沒有了」;摩託車駕駛者抱怨無處停車,因為車位都被oBike擠佔了等。新北市政府近日更乾脆對oBike下了重手。自7月7日起,新北市陸續公告17個行政區域禁止oBike佔用公用停車位,嚴禁業者再投入車輛。同時針對違規oBike展開拖吊執法,業者如果全數領回自行車,必須繳交拖吊移置保管費。
想當初,oBike剛進入臺灣,其臺灣公司總經理王妍婷曾表示,「我們的目標是3個月投放5萬輛共享單車,並達到百萬使用者」。對比當時的躊躇滿志,今天舉步維艱的oBike,非但投放目標沒有實現,盈利遙遙無期,現如今還要花巨資「贖車」,求此時此刻oBike的心理陰影面積。
(圖片來自臺海網)
業內人士分析,oBike在臺灣遭遇的尷尬並不意外,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來自摩託車和YouBike。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臺灣有正式牌照的摩託車多達1371萬輛,平均每3個人2輛,密度之高居全球之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oBike橫空出世,擠佔停車空間,對臺灣人來說簡直就是犯了滔天大罪,摩託車駕駛者紛紛撥打政府舉報熱線。在臺灣,摩託車族具備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他們是政治人物努力討好不敢得罪的強勢群體。於是原本單純的商業問題就自然上升到社會層面,縣市政府也不得不出手應對了。
再者,臺灣的自行車大眾運輸建設已經比較完備。現在全臺最大的共享單車服務非YouBike(也叫微笑單車Ubike,有樁共享單車)莫屬,遍及臺北、新北、桃園、新竹、臺中、彰化等地區。在現今的臺灣,YouBike已經成為許多人上下班、上學放學的通勤工具。此外,高雄市與臺南市也推出自家的有樁共享單車服務,高雄市為Cbike,臺南市為Tbike,瞄準學生及遊客群體。與YouBike之類有樁單車的規範有序而讓臺灣民眾習以為常相比,oBike的無樁變成了「無章」與格格不入,當然不受人待見了。
加之,作為新生事物,oBike在臺灣的推廣確實有不足之處。比如,受到詬病最多的「騎到哪、停到哪」雖然方便,卻不見得環保。有的使用者亂停亂放,確實有礙市容也妨礙交通。再有,因為缺乏法律規定和監管不嚴格,有民眾隨意處置共享單車,隨便丟棄、破壞或者騎回家放置,嚴重影響了共享單車的使用率。另外,車體的維護也是一大問題。車子本身質量問題和少數民眾使用不當,造成oBike車體毀損也時有發生。業者不管,被損壞的oBike只能隨意被丟棄在路邊。
(圖片來自臺灣「中時電子報」)
儘管遭遇諸多阻礙,oBike似乎看準了臺灣的自行車共享經濟市場,並沒有知難而退的意思,依然期待深耕臺灣市場。筆者認為,oBike的便利性以及價格低廉優勢,絕對能為民眾帶來很大的效益。在這個共享經濟大爆發的年代,共享單車已經是想擋都擋不了的趨勢,只要oBike吸取經驗教訓,根據島內環境和社情民意做適當調整,趟出一條藍海之路並不是沒有可能。(編輯:趙鳳豔 根據《福建日報》、《人民日報》、環球網、臺海網、中國臺灣網報導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