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理不明,算法不清
歡迎收聽延安實驗小學教育教學論壇第三個板塊: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是今天的主播康豔莉老師,我認為算理不明,算法就不清。
算理是計算的原理和依據,算法是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不清,算法難以牢固;算法不明,計算技能難以形成。因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形成運算能力的基礎。作為一名現代教師的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算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算理」在數學的定義上,是指四則計算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其內涵包括數和運算的意義,運算的規律和性質。對於一二年級的教學來說,學生通過操作學具,例如擺小棒、圓片,撥一撥計數器,理解計算賴以生存的十進位算理。比如「13-9」教學時,可讓學生試著動手「去一去」,使學生在呈現與交流不同「去」的方式中,體會「破十法」和「算減想加」的算理。又如整數除以分數學習中,教師以直觀的操作結果啟發學生發現4÷1/2和4×2之間的聯繫,在學生初步感悟分數除以整數與乘法之間關係,進一步指導學生在圖形中分一分,經歷平均分的操作活動,利用直觀的操作結果發現4÷1/3=4×3,4÷1/4=4×4,從而在具體操作中初步形成形象化的算理認識
在乘法學習中,學生可以形成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算理」的逐層理解。第一層次:乘法的意義——結合操作活動,激活學生原有認知:「12×3的實質就是求3個12的和是多少」。第二層次:「合併」的引入——學生藉助「位值概念」,進行數的有機「分拆」,使學生理解計算12×3時,可以先算3個10是30,3個2是6,再把30與6合起來就是36。學生對於12×3的「算理」形成初步自我認識的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及時對已有分項計算過程與豎式進行意義聯接,使學生理解豎式中「位值」的表示方式,既3乘十位上的1結果是30,從而使學生明確「3為什麼在十位的意義」,產生「0可不可以不寫」的思考,為進一步豎式的優化奠定認識基礎。。
小學階段運算能力的形成,即是知識、技能的習得過程,更是思維發展的動態過程。具體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重視學生在多種方式的發現、探究、歸納,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構建算法,將對學生的後續數學學習,尤其是數學化的思維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撐。
親愛的老師們,感謝您的收聽。關於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您一定也有自己的高招,歡迎在節目下方留言。期待您的金點子銀方法!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PS:點擊音頻收聽
算理不明,算法不清 —康豔莉
05:05來自延安實驗小學
主播:康豔莉老師
康豔莉 ,本科學歷。2013年參加工作,六年來一直擔任數學教學工作。教學風格幽默,熱情,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融合。深受學生的喜愛。始終堅持「教育路上愛先行」,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孩子愛學習,愛數學。
審核:董博濤
發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