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the judge can speak English。(好極了,法官會說英語)」今天下午3時53分,海口某醫院會議室,美國患者米歇爾一家對著QQ視頻,發出欣喜的驚呼。
視頻那頭,是海口市美蘭區法院醫療糾紛法庭,審判員、書記員端正地坐著,背後的牆上掛著莊嚴的法院標誌。
米歇爾是一名美國遊客,讓她和法官「面對面」的,是一樁醫療糾紛案件。
1月中旬,米歇爾因不慎摔倒受傷到海口某醫院就診。院方經過檢查後要求她住院治療,3天後出院。但是隨後不久,她在複查時沒有發現住院的病因,於是以院方誤診造成其經濟損失為由,要求院方賠償。
今天下午3時,米歇爾在丈夫、女兒的陪同下來到該醫院,和院方商談賠償事宜。院方同意賠償8000元給她,一次性解決此醫療糾紛。下午3時52分,雙方最終和解,米歇爾與醫院就該糾紛達成和解協議。
然而,根據法律規定,這個調解協議相當於醫患之間籤訂的合同,若一方反悔起訴到法院,協議只能作為證據使用。而由法院對醫療調解協議進行確認,如一方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按規定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因此,海口地區8家主要醫院都與海口美蘭區法院醫療糾紛法庭建立立案調解關係,申請法庭進行調解協議確認。
下午3時53分,醫院通過網絡視頻向美蘭區法院醫療糾紛法庭進行呼叫。法庭書記員許智晶立即接收,審判員馬雪濤也隨即用英語開始了對話。
原本,有兩件事讓米歇爾十分頭疼。女兒瑪利亞略懂中文,於是,擔任官司代理人和翻譯非瑪利亞莫屬,但是不太熟練的中文水平還是讓瑪利亞承受了一定的壓力。正當她努力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對話時,法官卻講起流利的英語來,喜得她鬆了一口氣。
另一件頭疼的事,就是怎麼打官司了。人生地不熟的米歇爾一家對美蘭區法院在哪裡,打官司的程序是什麼一無所知。醫療糾紛法庭的網絡立案一下子解除了他們的這個煩惱。
下午4時01分,法庭通過網絡,傳輸調解協議確認書給對方。
2分鐘後,雙方在攝像頭前籤下協議。
下午4時08分,馬雪濤宣布:調解確認現在終結。米歇爾一家露出滿意的笑容,雙方視頻結束。整個過程歷時僅15分鐘。
據悉,作為我省首家醫療糾紛法庭,美蘭區法院醫療糾紛法庭自去年11月成立以來,已受理醫療糾紛案20件,案件標的額逾600萬元。其中通過網絡調解確認的有10件。
美蘭區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網絡調解、確認,法院對調解過程進行法律指導,避免在醫患雙方和解後反悔,或取得醫院的賠償後,患者繼續以其與醫院達成的和解協議顯失公平、遺漏事項等理由進行訴訟和上訪;同時也規範醫院對自己的醫療行為後果持有誠懇和認真的態度,還節約了當事人往返於法院與醫院之間的時間,司法效率進一步提高。 (本報海口3月7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