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談論實體店是不是越來越難賺錢了,不如換個角度思考:什麼類型的實體店,未來註定是網際網路打不掉的!
比如,服裝和電子產品品類相比飲食,更容易被網際網路打掉。因為用戶對飲食的需求是及時性的,我現在想喝一杯奶茶、吃份早餐,是要馬上完成的。即便是通過外賣點餐,也需要實體店來作為載體。而服裝、電子產品,用戶更注重的是性價比,哪怕等的久一點也沒問題,因此淘寶現在最大的品類是服裝,京東現在的最大的品類是電子產品。
隨著用戶消費升級,用戶對產品的滿意感將轉型為精神層面的滿足感,用戶體驗感會越來越重要。因此,未來實體店需要通過創新,提升體驗來吸引、留住更多的客戶來進店消費。
從這個角度出發,未來實體店大致會剩下三種屬性,並越做越好:
泛飲食:餐飲、超市、便利店、咖啡/茶飲店,比如盒馬生鮮 、星巴克、喜茶。
體驗式:電影院、KTV、酒吧、轟趴館、電競館、手工坊等
強品牌:蘋果、優衣庫、ZARA、良品鋪子、三隻松鼠
這三種屬性並不是相互獨立的,企業擁有的屬性越多,它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會越強。
比如蘋果零售店,具備兩種屬性:體驗式、強品牌。首先蘋果對產品的嚴格打造——追求完美、追求個性,塑造了超強的品牌認可度,說起好手機,用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蘋果。
其次蘋果零售店是手機零售店的一股清流。它不像其他手機店那樣,手機被安放到玻璃櫥櫃裡。蘋果真正打破了產品與用戶的隔閡,蘋果手機就這樣大大方方地擺在桌子上,讓用戶自由地去體驗和探索蘋果帶來的科技感、簡潔感、時尚感。
不僅如此,蘋果零售店在硬體之外,也做到極致的用戶體驗
定期組織音樂、藝術、編程等主題的講座、演出和培訓等,努力提供各種各種的創造力和新發現,不斷提升用戶的進店體驗。
甚至為了讓用戶了解蘋果產品的特點,具體哪裡好、好在哪裡,蘋果零售店會組織講師,講解蘋果產品如何使用:設計圖片、編程等,這無疑拉開了與其他手機零售店的差距。
實體店越來越難賺錢了,原因不是電商平臺搶走了你的客戶,而是讓比你更有業務知識、資金更雄厚;產品更有優勢、銷售模式更多元化、供應鏈更穩固的大公司搶走了。
本質上是大財團淘汰個體戶的過程。
在90年代的時候,大財團隨便做做房地產、金融就能夠賺錢,沒有把重心放到實體店上面;所有在那個年代,選個不是很偏僻的位置,靠著熟人口碑介紹,也能活下來。
但隨著經濟轉型、消費升級,大財團發現房地產、金融賺錢變難了,把重心轉移到服務業上。比如萬達早期是靠房地產起家,後期轉型做萬達廣場,成為服務型企業。
你會發現周邊的街區的逛街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像萬達之類的廣場人流量依舊爆滿。你覺得現在開個實體店賺錢太難了,想從網上開個淘寶店掙錢,但你不懂網店運營,並且天貓要扣掉網店5.5%的佣金,人員開支也越來越高,快遞費用也是個大頭,推廣費用更是壓得網店透不過氣來,這個成本一點都不比你的實體店低。
你其實一直錯過了風口,別人做網店掙錢的時候你在遲疑,別人在做實體店的時候你懷疑實體店的潛力。
網店再強,也只能提供產品,無法提供體驗場景。
而像線下的喜茶、星巴克、優衣庫憑藉良好的消費體驗、服務,生意越來越好。
所以難賺錢的不是實體店,而是個體戶而已
那麼類似個體戶的實體店,該如何賺錢呢?
增加店內複合消費內容,只有單一商品元素的店容易被淘汰。
這時候需要細分一家實體店究竟能帶來哪些消費內容?
1.商品
2.服務:洗浴、美容
3.消費心理:奢侈品店、大型商場
4.觀賞、演藝:電影院、劇院
5.聚會場所:酒吧、KTV
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賣單一商品的店了,而涵蓋越多的消費內容的商店,越不容易被淘汰。
比如:一家服飾店如何添加店鋪元素和消費內容:
1.線上線下相結合,淘寶店裡標註實體店,讓本地客戶來試穿
2.提升服務,到店消費可享受美甲服務
3.量身定做
4.店長推薦搭配、穿衣指南
如果開的母嬰店:
1.線上線下相結合
2.重點提升母嬰知識普及和寶寶護理課
3.將周邊小區的寶媽、孕婦聚集起來,形成圈子,相互分享經驗
總之,實體店要存活,在沒有足夠大的品牌情況下,一定要積累社區元素,提高更好的服務體驗 ,這樣擁有越多的消費內容的實體店,越不容易被替代。
關注公眾號「塵鋒商學院」,回復「銷售」,送你一套轉化率99%的銷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