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年代到底有多苦?中日兩軍的鞋子對比下,川軍慘不忍睹!

2021-01-20 騰訊網

抗日戰爭中,在軍事裝備佔著很大優勢的日軍,讓中國軍隊戰鬥的非常艱苦,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差就不用提了,而且在很普通的軍事裝備上,也能體現出和日軍的巨大差距,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雙方的軍鞋子對比。

抗戰進行的異常艱苦,許多戰役上國軍部隊節節敗退,其日軍的其行軍速度之恰值,往往讓中國軍隊出乎預料。無論是大中國怎樣的地形地貌,感覺絲毫沒有影響到日軍的行軍,這得益於他們腳上的裝備:軍靴!

都知道當時日軍的機械化程度其實在世界範圍內也不高,雖然和中國軍隊相比機械化還是有優勢,但和同時期的歐洲各國機械比較來看,日軍很多時候還是靠步兵的雙腿機動,那麼他們為什麼有這樣強的行軍能力呢?就在於他們腳上的笨重的軍靴子。

日軍鞋子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很笨重的大頭靴,這也就在初期給中國軍人一種誤解,認為穿上這樣笨重的靴子機動能力好不到哪去?

但是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日軍士兵雖然都確實穿著厚重的靴子,但即使是跑起山路來,一點也不比我們慢,這大大讓中國軍隊深感意外。

當時日軍主要裝備的就是昭五軍靴,雖然很笨重,但是日軍卻經常進行山地行軍訓練,因此每名日軍士兵都習慣了穿著這樣的大頭靴在山上奔跑,作戰。

除了這款標準的裝備靴外,其實日軍也有一種比較輕便的膠鞋,這種鞋子剛好和昭五軍靴相反,是那種大腳趾分開式樣的,而且它比那種笨重的軍靴更防滑,這種鞋子適合南方或者熱帶地區作戰。

除了士兵的軍靴外,日本軍官還有專門的制式靴子,就是我們經常看到他們穿的長筒馬靴,但其實用場不大,因為穿這種靴子的都是軍官,戰場上也有馬騎,泥濘中也用著自己下來走。

而當時的中國軍隊,並沒有統一制式的軍靴,甚至可以說當時中國軍隊的軍鞋非常混亂。有些抗戰神劇中,國軍清一色皮靴那簡直是開玩笑,當時的中國軍隊鞋子裝備非常的寒酸。

國民政府的中央軍鞋子可能是當時中國軍隊最好的,普通士兵都是穿著黑色布鞋,而軍官平時都會穿皮鞋和長靴,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因為沒有制式軍鞋的,所以地方軍隊都是自給自足,像西北軍和晉軍,還有東北軍,這些部隊的士兵習慣穿著北方的布鞋,也有人叫它懶漢鞋,這種鞋子也很有個性,用一根布條將腳掌和鞋子捆綁,這樣在行軍時就不會脫落。

我們再來看看八路軍方面的鞋子,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經常在電影看到這一幕:農村婦女麻油燈下整夜不眠為前線士兵納鞋底。

這個鏡頭非常貼近歷史,那時各個根據地的婦女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為八路軍戰士們做布鞋,儘量不讓戰士們都穿著草鞋去血戰。可以說人民軍隊的鞋子後勤問題,根據地婦女們的功勞極大!

最後我們來說說川軍,當時作為一股抗戰先鋒主力,說起他們的鞋子,卻非常的讓人心酸。他們腳下的鞋子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無論是在冬天還是夏季,士兵都是穿著自己打的草鞋。

如果光從裝備上來看,這確實是一支非常糟的軍隊,他們出川為國抗擊侵略者,不僅僅是缺鞋子,而且幾乎什麼都缺,彈藥和給養都經常無法保證。

川軍就是穿著這樣一雙簡陋的草鞋,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同日本侵略者作出殊死拼殺,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不少驚心動魄的勝利,鞋子和鬼子的軍靴雖然沒法比,但戰鬥力卻讓日軍膽寒!

相關焦點

  • 抗戰期間,「川軍」壯士出川後,如何從爛軍變為虎狼之師!
    我國自明朝起,就有一支「狼兵」,廣西兵,在抗戰初期,那可謂是令日軍聽到廣西口音都會膽寒,今天與大家聊的是在抗戰期間與其齊名的川軍,當時有句話是「無川不成軍」,這可已經是至高的讚美了。抗戰期間,川軍可謂是打遍大江南北,很多大仗、惡仗都有他們的身影,比如:淞滬、太原、徐州、武漢會戰、中條山之戰以及三次長沙會戰等大規模戰役就有28場不止,今天主要說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展開的第一場大型,也是期間規模最大、戰鬥異常慘烈的一場戰役。在淞滬會戰期間,楊森率領的第20軍是川軍中最窮、裝備最差的隊伍。
  • 抗戰期間,川軍做了什麼,為什麼人們總說無川不成軍?
    當時的川軍,軍紀渙散、裝備拙劣,被認為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然而這支處處被人嫌棄的部隊,卻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幾乎無役不從,足跡遍布主要抗日戰場。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40萬人出川抗戰,此後8年中,加上各種支援人員共計350萬人,傷亡64多萬人,居全國之首。從「最糟糕的軍隊」到抗戰後期,贏得「無川不成軍」的讚譽!
  • 無川不成軍:川軍到底多能打?抗日出兵40萬,26萬屍骨埋他鄉
    一位50多歲的老人報名參軍因為年齡被拒,後來他送了自己的兒子去參軍,並送給兒子一面旗,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並配有一段小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 當年川軍出川抗戰,打過哪些仗?在雜牌軍中算不算厲害?
    川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閥割據最典型的標本,四川從北洋時代起就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多股軍閥勢力,彼此之間混戰不休,平均每個月就有兩次戰亂,直到1934年才由劉湘基本統一了四川,而且川軍普遍給人以裝備低劣戰力低下的印象,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 江蘇沛縣楊屯村真有抗戰川軍埋骨地?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65歲的楊屯村村民李東虎,十分著急地給四川抗戰專家何允中打來電話。電話裡,他說:「村裡有所學校要拆,學校下有座墓也會遭殃。」那裡草木蔥蘢,鮮血和死亡早沒了蹤跡,李東虎說,在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有50多個抗日川軍將士遺骨就埋在這裡。
  • 川軍抗戰八年裝備「鳥槍換炮」:從鬥笠到鋼盔(圖)
    原標題:川軍抗戰八年裝備「鳥槍換炮」:從鬥笠到鋼盔(圖)   1937年9月,十多萬川軍將士出川向東,從此開始到抗戰結束,四川輸出了超過300萬將士。這300多萬人在戰場上使用的是什麼樣的武器,與日軍的裝備相比優劣何在?
  • 湘軍缺席抗戰了嗎?「無湘不成軍」,難道只是個傳說?
    說起抗日戰爭,許多朋友都會自豪地報出自己家鄉的抗日軍隊名號,比如四川的「川軍」、廣西的「桂軍」、陝西的「陝軍」。遺憾的是,我們卻很少聽到湖南「湘軍」的抗日故事。有言道,「無湘不成軍」,曾國藩在湖南創建了湘軍,並讓湘軍走出湖南名揚天下,湖南「湘軍」的後人不會缺席抗日戰爭了吧?
  • 川軍總動員 水陸兩線抗擊進犯武漢日軍
    戰鬥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戰時期中日雙方持續時間最長、投人兵力最多、戰場範圍最廣、戰役戰鬥次數最多的大會戰,也是具轉折意義的一次會戰——此戰後,日軍再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抗日戰爭就此進入相持階段。在這場關鍵性戰役中,川軍除在敵後遊擊的47軍外,所有部隊全部投入,是人數最多、參與戰鬥最多的地方軍。
  • 抗戰初期中日兵力對比
    抗戰初期中日兵力對比 2012-07-05 14:00 作者:吳麗瑋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
  • 川軍淞滬第一戰,中校一日連升三級成少將,20軍傷亡7000人
    川軍抗戰上世紀80年代向文彬出川抗戰的第一支部隊是楊森的20軍,1937年9月1日,楊森率20軍從貴陽、安順駐地,沿湘黔公路浩浩蕩蕩徒步出發。楊森說:「這是川軍出川第一仗,務必要血戰到底,收復失地,絕不能拉稀擺蛋!」中校團長向文彬平素練兵有方,全軍有名,雖只有兩個營,但初上戰場,卻鬥志昂揚。
  • 99歲川軍老兵:抗戰神劇都是亂編 哪有那麼容易
    殘忍、高效、現代化,中國軍隊到底面對著怎樣的敵人?  □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楊力攝影楊濤2015年8月14日,四川廣漢的一處農家中,99歲的馬定新看著電視裡播放的抗戰劇,嘆了口氣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
  • 真實的川軍,和《亮劍3·雷霆戰將》是天差地別
    說得直白點,就是地方的雜牌軍,他們沒有正規的武裝配備,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冬天在山西打仗時,士兵腳上穿的還是草鞋。對比一下劇中川軍的裝備,你就知道多扯了。
  • 川軍出川 血鑄悲壯之歌
    此後八年間,四川有350多萬軍人出川參戰,有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均居全國之首。川軍陣前灑熱血,川人在陣後堅強支持抗戰。四川作為大後方,出錢出物出力,為八年抗戰提供的財政糧賦,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在那場可歌可泣的民族大抗戰中,四川人民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和犧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 川軍踏草鞋背大刀抗戰 煙杆上標"不除日寇不回鄉"
    1937年開始,川軍徵戰前線,譜寫為民族而戰的歷史新篇。  抗戰炮火打響後,隨著形勢的發展,川軍整編為七個集團軍,奔赴抗日戰場。1937年9月,川軍分別從川北大道和川東大道出川,前往抗日前線,轉戰南北,參加了大小戰役二十八個。廣大官兵屢挫敵頑、戰功卓著,臺兒莊戰役、淞滬會戰等都有川軍的身影。  雖然川軍的裝備差強人意,但簡單的裝備卻創造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
  • ...大型實景演藝今日正式公演 200餘專業演員還原川軍出川的悲壯...
    華龍網3月31日22時訊(記者 李成 冉長軍 王瑋)川軍是中國抗戰歷史中一個不可磨滅的符號。300萬川軍曾在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天就北上抗日,此後有64萬川軍兒郎沒能回鄉。今(31)日下午,以川軍出川抗擊日寇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的大型抗戰實景劇《川軍血戰到底》在重慶市南川區大觀園正式公演。
  • 打撈抗日記憶 血性川軍鏖戰守護民族大義
    崢嶸歲月——成都建川博物館非常記憶 血性川軍川軍1937年初夏步行出川北上抗日(從秦嶺出川)。很多軍人只有兩件單衣,一雙草鞋。一路上無有任何補給,但經歷了北方嚴寒的考驗。不得以還搶了閻錫山的軍庫,以補充補給。步行到1938年才到徐州附近。
  • 四川抗戰老兵清明節祭祀川軍陣亡將士
    四川抗戰老兵清明節祭祀川軍陣亡將士 2015-04-05 17:56:35  78年前,曾有300多萬川軍開赴前線,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其中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現在的日子都是戰友用生命和鮮血換回來的,不希望他們被遺忘。」98歲的抗戰老兵趙步雲帶著家屬來到壯士群雕廣場敬獻鮮花,看著孫兒牽著曾孫在雕像廣場蹣跚學步。
  • 《壯士出川》熱映 川軍殘酷抗戰史令人動容
    2014年1月1日晚,由花箐執導,林江國、吳其江等硬漢實力派演員領銜主演的《壯士出川》,在四川衛視震撼登場,再現了川軍殘酷抗戰史。在首播的前兩集內容中,《壯士出川》將因軍需不足而穿著草鞋披著蓑衣、別著煙槍掛著自製手榴彈、扛著大刀用著步槍的抗戰先驅們進行全真展現,重塑了在惡劣環境中與日本侵略者抗爭、浴血奮戰的中國士兵形象。(2014年1月2日華西都市報)    繼《川軍團血戰到底》後,《壯士出川》是又一部專門以川軍為題材的電視劇。該劇的熱映再次引起觀眾對川軍這個特殊團體的關注和討論。
  • 吉懷康‖西充八百壯士與川軍血灑衢州鑄忠魂
    當年10月,856名西充熱血男兒肩扛「為民先鋒」「抗戰到底」兩面旗幟,告別親人,開赴抗日前線。他們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為保衛祖國大好河山拋頭顱灑熱血,立下汗馬功勞,史稱「西充八百壯士」。西充八百壯士中的絕大多數人後來都戰死沙場,以身殉國,倖存下來並返回西充的壯士,只有李宏毅一人。垂暮之年,李宏毅把自己與西充八百壯士的抗戰經歷寫成《徵途札記》一書。
  • 淮海戰役中的川軍,44軍坑了黃百韜,16兵團孫元良帶頭逃跑
    淮海戰役中,國軍方面,川軍有三個軍參加了作戰,但表現都讓人一言難盡。 41軍和47軍在抗戰時期就出川抗戰,抗戰時期,雖然這兩個軍裝備一般,戰鬥力也不算很強,但一直跟隨中央軍作戰,所以逐步變成了半中央軍化的地方部隊。 抗戰結束後,這兩個軍也沒有能夠返回四川,本來他們在四川也是被排擠的最厲害的部隊,所以不如繼續留在中原,跟著中央軍打內戰,主要是擔任守備,機動作戰能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