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日戰爭,許多朋友都會自豪地報出自己家鄉的抗日軍隊名號,比如四川的「川軍」、廣西的「桂軍」、陝西的「陝軍」。
遺憾的是,我們卻很少聽到湖南「湘軍」的抗日故事。
有言道,「無湘不成軍」,曾國藩在湖南創建了湘軍,並讓湘軍走出湖南名揚天下,湖南「湘軍」的後人不會缺席抗日戰爭了吧?
有人會問:「湘軍何在?湖南人怎麼了?」
全民抗戰,湖南子弟兵-湘軍當然不會缺席!
可是,相較於戰史輝煌的四川「川軍」、廣西「桂軍」,湖南「湘軍」在抗戰中的名頭卻並不響亮。
確實,在抗戰期間,湖南軍隊打「湘軍」旗號的時間不太長,在這一點上,湖南軍隊跟四川「川軍」、廣西「桂軍」沒法比。
四川兵裝備落後,軍容差,缺少軍事訓練,這個事兒「地球人都知道」。
可是,從1937年9月起,這支穿著草鞋的貧弱之師走出了四川這個天府之國,雖然歷經磨難,飽受歧視,卻參與了抗戰中幾乎所有的大型戰役。
視死如歸,百戰不屈,霸蠻的四川子弟兵用鮮血和生命重塑了川軍形象,讓四川的子孫後代為之驕傲。
再說說著名的廣西「桂軍」,因為兇猛靈活,打仗不要命,桂軍被稱為廣西「狼軍」,桂軍士兵被譽為廣西「狼兵」。
在八年抗戰期間,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450萬,其中出兵100萬,人數僅次於四川。
在淞滬會戰之上海「血肉磨坊」,面對武器裝備佔有絕對優勢的日軍,60000廣西「狼兵」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道鋼鐵城牆。
僅僅3天時間,60000桂軍幾乎損失殆盡,但是卻沒有一個貪生怕死的熊包。
那麼,湖南曾經擁有「無湘不成軍」的桂冠,風光無限,為什麼會在抗戰期間默默無聞呢?
其實,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前,湖南地方軍閥之間的衝突就一直沒有間斷過,爭鬥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鷸蚌相爭,漁人獲利」,蔣介石藉機收編了一大部分湖南軍隊,於是,相當一部分湖南子弟兵就打上了中央軍的旗號,「湘軍」的湖南味兒就越來越淡了。
1937年,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湖南傾其所有,境內所有部隊全部出動。
淞滬會戰期間,從湖南發往上海的總兵力達到了20個師,其中就包括了仍被稱為「湘軍」的湖南地方軍隊。
在上海戰場,湖南子弟兵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要死面朝天,不死變神仙」,不失湖南人的乾脆和火爆;
上陣殺敵前,這些湖南子弟相互道一聲「來生再見」,視死如歸。
會戰期間,國民政府軍委會嘉獎了在上海戰場作戰優異的10個師,其中就有湖南「湘軍」的第15、第16、第19三個師。
同時受嘉獎的還有中央軍第8師,這個師在上海楊行一帶堅守了21天,其前身也是湖南地方部隊。
上海這場戰役打了三個月,來自湖南的「湘軍」傷亡慘重,一些部隊因為傷亡過大,由此被裁撤了番號。
可以這樣說,某種程度上,上海這場會戰成為了湖南湘軍的「謝幕之戰」。
中國軍隊全面撤離上海後,倖存下來的湖南子弟兵被全部編入了中央軍,從此,湘軍的名號也就不再被人單獨提起。
這就是人們逐漸淡忘湖南「湘軍」的根本原因。
但是,湖南子弟卻依舊活躍在抗日戰場,只不過他們不再打著「湘軍」的旗號。
比如,1938年春,湖南人譚道源出任國民黨軍第10軍團軍團長,在臺兒莊戰役中,譚道源所部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阻擊戰。
為阻延日軍磯谷師團南下,掩護國軍主力跳出包圍圈,譚道源率所部湖南子弟勇敢頑強,寧死不退,與日寇反覆絞殺,直殺得屍橫遍野。
譚道源自進入陣地後,五天五夜沒合過眼。
此後,日寇仗著飛機、坦克和大量步騎兵,將譚道源所部逼入絕境,譚道源只能率殘部且戰且退。
激戰中,譚道源所部官兵傷亡殆盡,譚道源和軍參謀長李家白兩人僥倖活命,從屍堆中爬了出來。
湖南是抗戰的主戰場,中日兩軍在湖南長沙、常德、衡陽、湘西等地區共進行了七次大會戰,中國軍隊殲敵數量佔整個抗戰殲敵總數的一半。
但是,有大批湖南子弟永遠長眠在了家門口的戰場上。
當時,國軍通常採取就地招兵的方法來補充兵力,因此,駐防湖南的國軍王牌第74軍,第5軍,包括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徵軍第6軍,都在湖南招募了大量新兵。
這些湖南子弟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勇敢頑強,以至於日本人曾經這樣哀嘆:「湖南民氣太過強悍,要想徵服中國,除非滅了湖南!」。
說起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馬上想到「湘西會戰」。
此戰發生時間是1945年4月至6月間,地點在湖南芷江地區,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裡。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日兩軍在湖南進行的正面戰場最後一戰。
在王耀武指揮下,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多個日軍基地被空襲,軍備物資毀滅殆盡,日軍傷亡人數達到3萬人。
此後,中國和日本間大規模的戰鬥基本宣告結束。
兩個月後,日本宣告投降,投降儀式也被指定在湖南芷江舉行。
因此,中國的抗戰被認為是始於東北瀋陽,止於湖南沚江。
在中國那麼多省份中,「湘軍」不如四川「川軍」、廣西「桂軍」的知名度高,淞滬會戰之後也基本不再提及「湘軍」這個名詞。
但是,在捍衛國家尊嚴的抗日戰場上,中國人(當然包括湖南人)同仇敵愾,四川、廣西、湖南、陝西,全國各地一致對外,真可謂: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