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症患兒一歲內可辨異常 提醒家長儘早識別
其實孤獨症患兒到8個月已經與其他嬰兒有很大差異,12-14個月時已會表現出一些特殊情況。家長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注意觀察,主要從兩方面看孩子有無異常:孤獨症孩子最早會表現出「社會趨向性障礙」。比如雖說孩子到1歲左右才有意識的口頭語言,但在出生後不久,通常就會有一些非語言的社會交往行為,如看到旁邊有人,會主動注視別人的臉、眼睛、嘴、身體,對人的聲音有反應。
-
孤獨症還是痴呆?觀察法和測評表怎麼做?咋判斷康復機構更靠譜?
「深讀君,擔心娃是孤獨症,要做啥檢查?確診後又該咋治?能治好嗎?」有愛有顏又有才的深讀君上線啦,讓深讀君來撫平你焦躁不安的小心心吧。《孤獨症查與治》專集即將開播,上座,看茶,讓深讀君好好伺候客官吧!二看發病年齡:孤獨症的發病特點就是孩子發病年齡比較小,一般三歲以前就會出現症狀了。三排除其他疾病:孩子有孤獨症的部分症狀,也要進行其他疾病的排除,比如嬰兒痴呆、兒童精神分裂症等。
-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的通知
,提高醫療質量,使兒童孤獨症患者得到及時診斷和有效的康復治療,我部制定了《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準中將兒童孤獨症納入精神殘疾範疇。為及時發現、規範診斷兒童孤獨症,為其治療和康復贏得時間,衛生部委託中華醫學會制定了《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並在全國徵求了部分醫學專家的意見,以使醫務人員掌握科學、規範的診斷方法和康復治療原則,並能指導相關康復機構、學校和家庭對患兒進行正確幹預,改善患兒預後,促進患兒康復。
-
鹽田有了兒童康復機構
日前,鹽田區婦幼保健院通過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專家評審,自2020年12月1日起,成為深圳市精神(孤獨症)障礙兒童定點康復機構。 據悉,鹽田區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治療區設置了涵蓋PT(運動治療)、OT(作業治療)、ST(言語治療)在內的兒童康復項目。
-
神童能背字典卻是孤獨症患兒 教育拷問社會問題
「對於孤獨症患兒來說,早發現非常重要,但是家長常會忽略孩子的一些症狀,甚至還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行為。」賈美香告訴記者,在該院的門診中,翻開《新華字典》隨便讀一個字,就會有患兒脫口說出這個字在哪一頁。隨便說出一個日子,就會有患兒立刻報出那天是星期幾。「絕不會錯。」在北大六院這所精神疾病專科醫院的兒科中,這些看起來記憶力超群,被成人認為「更具優勢」的孩子,其實都是孤獨症患兒。
-
北大六院主任醫師賈美香:孤獨症行業發展,康復人才必須先行
作為一名從業40年的醫務工作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教授近日在「2019創新型孤獨症康復師A-PKU人才培養論壇」中就孤獨症康復師的體系化培養進行了深度剖析。
-
世界自閉症日:中國專家強調對孤獨症患者的救助是社會問題
賈美香是中國最早從事孤獨症康復工作的專家之一,見證了30多年來中國在孤獨症康復領域的起步和發展。她稱,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涉足孤獨症康復領域,而孤獨症患者真正引起關注是在最近10年裡。近幾年,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社會各界都對孤獨症給予極高的重視,各地都有專項撥款,以保證患兒的早期康復和幹預訓練。
-
目前孤獨症終生無法治癒
那位孤獨症患者在被請離會場的時候,另一位孤獨症患者的媽媽正在臺上發言,她說:「從孤獨症患者的生命全程來看,在嬰幼兒時機,他們會因為正規康復機構的缺乏,貽誤最佳康復的時期;到學齡期則會因融合教育學校的缺失,被學校拒絕或者是勸退。」
-
孤獨症患兒到底為何「孤獨」?父母警惕孩子五大表現,早防早治
值得注意的是,按現行標準診斷的孤獨症患兒是不同質的個體,患兒不僅在社交相互性、言語及非言語交流、重複刻板行為這三個方面有程度輕重之分,還存在智力發展不平衡、認知與執行功能障礙差異。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 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3歲仍然不會說話,想要什麼東西就用手指,也不會與人眼神對視……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殘疾按發病原理分為: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肢體殘疾和精神殘疾。
-
關注自閉症患兒 成都又增一家自閉症患兒康復機構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自閉症又被稱作孤獨症,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孤獨症的患病率已經達到了五十四分之一。在中國這樣家庭的孩子也已超過300萬,並以每年20萬的速度增長,但調查顯示,能接受科學康復訓練的孩子只有7.7萬。
-
2015′廣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培訓班通知
由廣東省孤獨症康復教育協會、廣州市康納學校(廣州兒童孤獨症康復研究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共同主辦的 「2015′廣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培訓班
-
孤獨症康復師培訓亂象背後:「星星的孩子」何以成了黑機構「賺錢...
據介紹,孤獨症患者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與不教,教得是否得當,發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上述孤獨症康復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在孤獨症患者的引導中,康復師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孤獨症患兒在6歲前是黃金康復期,早發現早幹預是治療重點。幹預往往是由康復老師負責的,最近也有一些輿論是「把父母培養成康復師」。
-
孤獨症患者康復的3個目標
有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呢?迄今為止,孤獨症譜系在醫學界仍是一個未被攻克的難題,病因未明確,也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在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今天,最有效和最實用的是以教育幹預及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為主的康復訓練。那麼它的目標又分為哪幾個部分呢?
-
孩子王南京建鄴萬達店舉辦孤獨症患兒個人畫展
聯商網消息:12月24日-28日,為提高社會各界對孤獨症患者及其家庭的認知與關注,讓大家更加直接的了解並關愛他們,孩子王南京建鄴萬達門店將舉行一場特殊的畫展活動——「來自星星的大寶」個人畫展。 兩歲起被確診為孤獨症,其家庭在他成長過程中發現大寶有繪畫方面的天賦,因此從小學開始便培養其繪畫才能輔助治療。大寶的繪畫自成風格,其筆下的動物眼睛很有靈魂,他的畫作也經常作為學校代表參與各類畫展。其父表示,上帝在類似于大寶這樣的孩子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會為他再開一扇窗,希望孤獨症家庭要積極的面對並配合治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
-
什麼是孤獨症,怎麼辨別它?
1943年美國臨床醫學家Leo Kanner1943年首先描述,Kanner注意到有一批被診斷為兒童精神病的兒童,從嬰兒期開始「天生的不能與周圍的人們建立正常的情感聯繫」,似乎與環境是隔離的,語言異常或者根本就沒有語言,不尋求擁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觸、行為刻板等。他將這種狀況稱為「孤獨性情感交往紊亂」,即兒童孤獨症,也叫自閉症。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顯示,0-6歲兒童精神殘疾前兩位的致殘原因為孤獨症和非典型孤獨症。2006年,中國0-6歲兒童孤獨症致殘率為0.36%。由於中國還缺乏普查數據,孤獨症兒童患者的數量只能通過推算得出大致數據。
-
2020年度孤獨症兒童康復機構發展論壇閉幕,數十位專家為康復機構...
談及此次論壇,黃主席表示,在「十四五」的新開局之年,本次論壇的舉辦為促進孤獨症相關事業的發展、孤獨症機構的發展、從業人員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探討平臺。希望各方凝聚共識,發揮引領作用,推進孤獨症康復行業向專業化、規範化、科技化轉型。
-
鄭大三附院成鄭州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首批定點機構
近日,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下發《關於確定鄭州市0-14歲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首批定點機構的通知》,鄭大三附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成為首批定點機構,被確定為5種救助項目定點機構,即「腦癱定點康復機構」、「肢體殘疾術後定點康復機構」、「智力殘疾定點康復機構」、「孤獨症定點康復機構」和「輔助器具(矯形器
-
5個孤獨症評估量表推薦
兒童孤獨症家長評定量表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由E.Schopler.R.J.Reichler和B.R.Renner於1980年編制,是目前使用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