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開學季,
全國各地都會上演各種好玩有趣的事兒。
今年也不例外。
有家長在朋友圈,喜極而泣;
有家長在校門口,笑出了聲。
對於很多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
少不了一場嚎啕大哭。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
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的險惡。
開學前幾天到幾周,一般是過渡期。
但再過一段時間,
孩子的學習狀態就會有明顯差別。
有的孩子很快投入到學習中,
成績水漲船高。
有的孩子「溫水煮青蛙」,
始終游離在學習狀態之外。
注意,你的孩子可能遇上了「開學綜合症」!
>>>>
症狀1——作息不規律,學習沒狀態
晚上睡不著,早上叫不醒。
上課總遲到。
課堂上無精打採,呵欠連天,
一聽課就昏昏欲睡。
一下課精神倍兒好,
與上課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
>>>>
症狀2——拖延症晚期,逃避學習
上學拖延,穿衣服拖延,
吃早餐拖延,做作業拖延……
只要跟上學沾邊的事兒,
都提不起勁。
一開始學習就度日如年,
總想著辦法逃避學習。
>>>>
症狀3——跟不上進度,學習吃力費時
開學後,
課程知識增多,作業也變多了。
上課時,
總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奏,
知識難以吸收,抓不住重點。
課後做作業時,
感覺無從下手,吃力又費時。
>>>>
症狀4——壞習慣增多,易分心
時常被其他誘惑所吸引,
身上的壞習慣變多,
比如愛吃零食,沉迷遊戲等,
不將心思用到學習上。
在學習和生活中,
破罐子破摔,
越來越放縱自己。
>>>>
症狀5——學習效率低,考試總翻車
學習進度明顯落後於班級其他孩子。
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更長,
做題時,錯誤率很高。
明明很努力,但效果不明顯,
做作業時,
經常反覆犯同一錯誤,
考試結果,也不如人意。
這些症狀,
都是孩子學習下滑的危險信號。
消極的學習狀態,
不良的學習習慣,
長期持續下去,
可能發展為孩子學習上的弊病,
成為學習的致命傷。
不及時調整的話,成績必定下滑。
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狀態,家長可以這麼做!
>>>>
1
和老師保持緊密的聯繫,共同解決。
一直倡導的「家校共育」理念中,
孩子的教育,
需要由家長、老師和學校共同承擔。
開學老師事務繁忙,
不一定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
家長察覺到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對,
需要及時和老師溝通。
一方面,
讓老師知曉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況,
另一方面,
透過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
雙方共同著力,
發現孩子的問題和原因,
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學習的困難。
同時,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和學校、老師也有很大關係。
孩子對老師的喜惡,
直接關係學習的熱情和效果。
如果家長對老師有負面意見,
千萬不要當著孩子說,
可以採用其他方式與老師、學校溝通,
要保持家長、老師、學校之間的友好關係。
>>>>
2
正確和孩子交流,找到原因。
很多家長和孩子聊天,
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
我曾經就撞到過這樣的場景。
路上,一位媽媽牽著孩子。
孩子抬頭問媽媽,
媽媽,我不想去學校,我可以學畫畫嗎?
媽媽立馬皺起眉頭,
回答道:「不行。」
孩子就不再言語了。
其實,孩子的話裡有很多信息可以挖掘。
比如,為什麼不想去學校?
為什麼想學畫畫?
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引導,
比如,
畫畫是一個非常棒的興趣,
但讀書仍然很重要。
但「不行」兩個字,
足以讓孩子失去任何訴說的欲望。
耐心、聆聽、提問、引導,
是和孩子交流家長必須掌握的技巧。
不要為了省事,
以強勢的態度,
斬斷孩子表達的機會。
認真對待孩子主動發起的交流。
孩子不願意主動,
家長可以從他感興趣的點切入交流。
通過交流發現問題,
再尋求解決方式。
>>>>
3
調整孩子的學習狀態,培養好的習慣。
孩子懶散、拖延、厭學、沉迷玩樂,
家長不能聽之任之。
也不能強制取消一切娛樂活動,
將孩子按在椅子上學習。
家長可以和孩子,
一起建立有規律的學習和娛樂時間。
在建立約定的時候,
可以讓孩子主導,家長提出建議。
另外,
適應新學期有一個過渡,
要循序漸進。
逐步減少孩子的娛樂時間,
增加學習時間。
周末了,
不想讓孩子在家玩遊戲看電視,
孩子也學不進去,
試著和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帶孩子去書店、博物館等。
對於作息、飲食、運動等,
也要加強監督,
鼓勵孩子參加運動,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4
和孩子樹立新學期的目標,做好規劃。
目標要符合實際,
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
為了讓孩子更有衝勁,
可以許諾一些非物質的獎勵。
比如,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規劃一定要分階段,具體可執行。
比如根據學期目標,
每月可以達成什麼結果。
再比如,「好好學習」就不夠具體。
2個小時內完成作業,
錯誤率90%以下,
每天記10個新單詞等,
加上具體的限制會更好。
在執行過程中,
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
要給孩子建立這種預期,
讓孩子知道有困難,
但要努力克服,達成。
這樣完成後,孩子會更有成就感。
還要允許孩子犯錯,
給孩子信心、鼓勵和一定的空間。
家長也可以一起制定目標,
以身作則,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