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詞壇,李清照以一介女流傲然立於蘇軾、柳永等名家之列。她被人稱為婉約詞「詞宗」、「詞國皇后」,各種光環名譽接踵而至。其實,寫出那麼多精彩的詩篇,除了李清照個人天賦異稟、幼年時受到父親和許多文人的指點外,還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程,這才有了名聞天下的不朽傑作。
在易安詞中,前期的詞作清麗脫俗,宛如一個未經世事的女子,後期則滿懷對於國恨家仇的感傷。今天我們要來讀一讀《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這首詞的詞牌名叫做「添字醜奴兒」,「醜奴兒」是詞牌名,它的別名叫做「採桑子」。對於詞來說,同一曲調,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是司空見慣的常事。所謂「添字」,就是在原有曲調上稍作改變。此處是在上下闕的最後一句,本來是七字,增加兩字,又拆分為分別是四字和五字兩句。類似的還有「減字木蘭花」等等。
這首詞雖然短,卻給了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重大的衝擊。上闕從視覺入手:是誰?在窗下種下了這一樹的芭蕉,一片陰綠,籠罩了整個院落。芭蕉葉和葉心相互依戀,一張張,一面面,不知不覺遮蔽了整個庭院。
上闕寫景,落筆如同在作國畫一般,將景物細細描繪在我們的眼前,讓讀者眼前一亮,充滿了美感。下闕卻突然以聲音著筆,寫得聲情並茂:心中無限愁緒,無法入眠,偏偏在三更時分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細雨。點點滴滴,滴滴點點,響個不停。雨聲淅淅瀝瀝,一直落在我的心扉。我這樣的北方人,實在聽不慣,只好披著衣服起床。
這首詞寫得很唯美,如果不了解它的背景,也許會誤以為是小女子的幾分矯情。其實,她寫於建炎三年,此時李清照不僅隨著宋王朝南渡,寓居在建康,而她的丈夫在此時突然染病去世。在北宋時,李清照是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現在卻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試想曾經過著無憂無慮,養尊處優的生活,每天就是吟詩作對,現在卻為生計而奔波,還時時刻刻擔驚受怕,這是何等的反差。不光是李清照,這也是千千萬萬宋朝文人百姓的寫照。他們在驚慌之中,又不知所措,想到已經不可能回去的故土,又想到南宋小朝廷根本無力維持,實在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這首詞雖然是充滿了感情,卻沒有直抒胸臆,尤其是在上半闕,它是以芭蕉為內容。芭蕉的葉子宛如含情脈脈,芭蕉的遮陰蔽日,凸顯環境清幽,芭蕉葉子與葉心難捨難分,表明了依戀之情。看起來是寫芭蕉,實際上是在寫故土之情,思鄉之情,又是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之情。
詞的下闕寫的作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卻以淅淅瀝瀝的小雨聲作為對比。本身,雨聲是沒有感情色彩的,只不過跟隨著詞人心緒而變換。如果是心情好,完全可以聽出優美動聽的節奏感,如果是心懷落寞,就只能聽到這一份的愁緒。
記得有位專家曾經說:若無特殊之歷史背景,此詞便尋常平庸矣。之所以囉裡囉嗦將這麼多的背景,還是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才能理解它,更好地品味女詞人在當時那種濃烈的愁情。